“新型情感暴力”正在祸害千万孩子,也许你就是这种父母
(全民健心网编辑:马宁宇)
前几天送女儿上舞蹈课,亲眼看到这样一件事,让我感触很深。
一个瘦弱的小女孩,无精打采站在教室门口,旁边妈妈一直跟她说:
“坚持一下,别刚开始就想放弃(学跳舞)。
好好学,妈妈辛辛苦苦工作,花这么多钱给你报班,都是为了你好。”
虽然不知道具体发生什么,但这位妈妈的话,听起来很有压力。
特别是那句“都是为了你”,别说孩子,就连旁观者的我,都不禁倒吸一口冷气。
遇到太多这样的父母了,他们常常觉得自己付出了一切,时间、精力、金钱,孩子就得有成绩,有回报。
殊不知,这种“期待”给孩子带来的心理负担,远比“学不会”多100倍、1000倍。
不是所有的爱,都能成就孩子。
一味向孩子灌输“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再浓烈的爱,也只会断送孩子的未来。
网上看过一个故事,印象特别深刻。
女孩从小备受父母疼爱、呵护,虽然家境一般,但衣食无忧,别人有的她也有。
可即便如此,她整个成长过程中总是很难开心起来,每次有想要的东西,都觉得很有负罪感。
甚至填报志愿时,都不敢随心所欲选自己喜欢、擅长的中文专业,被迫读理科。
深究其原因,就是她不管做什么,得到什么,父母都会给意见,提醒她:
“看,家里最好吃,最好用的都给你了。”
“你想要什么,爸爸妈妈再辛苦,也会努力帮你争取到。”
“就报理科吧,文科读完出来不好找工作,别像妈妈一样,一辈子只能当个普通会计。”
一字一句,听起来都是爱。
可女孩心里特别堵,不舒服。
吃的肉不香,买的书包也不好看,就连读书,都觉得是别人的任务,没有自己的人生。
很多孩子不是缺失父母的爱,而是享受父母的给予时,总有很沉重的负罪感。
尤其是父母那一句句“为了你”,说起来轻巧,却是压在孩子心头上的千斤重。
心理专家武志红这样评论道:
当父母使用“我是为了你”这句话时,潜台词就是“一切责任和其中的‘坏’,都将由你承担,而我是好心的,所以要被免除一切责任和愧疚”。
换句话讲,父母旗帜鲜明宣告自己为了孩子,辛苦操劳,付出了一切。
万一孩子做不好,达不到预期,那是孩子的问题,和自己无关。
这种自我牺牲的“伟大”,是一种情感勒索,以最直接的委屈,给孩子以最深的愧疚。
有人说,在中国父母的意识里,“田螺为仔死”是天经地义,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爱孩子的行为背后,多少都伴随着付出、牺牲。
可越是这样,孩子越没办法活得自在、自如和自信。
相反,在父母强烈的受害者心态影响下,孩子大多会陷入纠结、憋屈和痛苦。
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里,女孩茉莉的妈妈原本有一份好工作,因为要照顾家人,不得不回家当全职太太。
为此,她倾尽心力栽培茉莉和妹妹,一旦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就会不停强调自己为所有人做出的牺牲。
一遍又一遍的指责、抱怨,实际上是把自己束缚在一个不如意又办法摆脱的困境中。
孩子无所适从,学不好只会将所有的过错、压力推到自己身上;
很想按着父母的要求来,满足父母的期待,可始终不是自己真心要的生活。
无奈之下,学霸茉莉最后深受抑郁症的困扰,毫无前兆地突然跳楼自杀,告别令她崩溃的世界。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的著作《情感勒索》有句推荐词这么说:
“我们最关心、血缘最浓、交往最频繁的人,对我们的杀伤力是最大的。”
不管父母的本意是什么,只要是从他们口中所出的每一个字、每一段话,都给孩子带来难以预估的情感冲击。
当父母天天在孩子面前传递着悲情、苦难的爱,活不出轻松和自在,孩子也不会学会快乐,更谈不上享受幸福的人生。
因为自己的一切,都是以牺牲父母为代价,他没资格坦然接受,也不敢在父母面前肆意开怀。
正面管教创始人简·尼尔森发出过这样的灵魂拷问:
“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样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了如果想要让孩子变得更好,就应该先要让他感觉更糟?”
以为放弃最爱吃的鱼头,专挑鱼尾吃,孩子总会理解父母的苦心,学会反哺和孝敬;
以为贷款买学区房,省吃俭用供孩子上学,孩子就一定要感恩戴德,努力争气;
以为天天耳提面命,诉说自己多不容易,孩子能铭记于心,发愤图强。
结果孩子吃不起、不敢输,感受的都是父母爱的压力和重负。
他未来如何,可想而知。
其实,孩子本就有无限可能性,无论做什么,成绩如何,都有他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在他日渐成长的岁月中,不该负重前行,而是自由做自己。
原腾讯副总裁吴军在一次分享中,谈及美国一个“怪现象”。
很多艺术家的孩子学工程,而很多工程师和企业高管的孩子却学艺术,双方都出现交叉。
他们的父母根本不去过问、干涉,而是直接放手让孩子去发展。
这背后,映射出的是父母对孩子“别致”的爱。
你要学什么,做什么,不需要受我影响,你完全可以用新的方式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一个孩子,只要心无旁骛,轻松愉悦地选择自己要的一切,他既能继承父辈好的人生经验,又有机会超越前人,变得越来越好、自信和优秀。
没有不必要的负担的人生,预兆着孩子非凡、卓越的未来。
相信每一个父母,都是真心为孩子考虑,未雨绸缪替孩子想好了未来的一切。
但在这之前,父母要学会做调整,回到起初那颗爱孩子的心,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和支持。
1、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别做委屈的父母。
放弃工作回家当全职妈妈不是孩子的错,全家人省吃俭用也不是。
不要让孩子为这些父母的决定负责,心存愧疚。
无论孩子表现怎么样,就算达不到预期,也要时刻提醒自己,调整好心态,微笑地面对孩子:
“没事,你已经做的很棒,我们继续努力。妈妈陪你。”
用喜乐代替委屈,用微笑代替埋怨,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稳定和淡定,他才会有快乐的本领。
2、爱孩子,不带任何条件。
很多时候,“牺牲感”强的父母都习惯用“因为……所以你应该”来要求孩子。
这样一来孩子只会拥有强烈的不配得感,很难反抗。
最好的方法就是去掉任何条件,不以此来控制、要求孩子。
有事说事,有问题就解决问题,就算孩子做错了事,考得不好,父母也能站在他的角度去关心、鼓励,给他底气继续向前。
3、最重要的,是先学会爱自己。
《少年说》里有个女孩,站在天台上大声对那位整天忙得连轴转,没有一刻停歇的妈妈说:
“妈妈,我要独立,你要洒脱,我希望你真正的快乐。”
这是每一个孩子期待看到的。
父母为自己付出之前,先学会爱自己,滋养自己的内里,内心足够丰盈,才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懂得爱自己、珍重自己的父母,散发出正能量,给孩子带来更多美好的期盼。
当父母容易,做父母难。
如何和孩子共处,陪伴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是父母毕生要修炼的功课。
或许“为孩子好”是为人父母的天性,但帮助孩子活得轻松、积极乐观更是父母的本分。
别忘了,爱绝不是一个沉重的枷锁,学会如何爱自己、爱孩子,是一个家最大的福分。
(全文转载于:华夏心理医师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