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如何预先识别和防止青少年的自我伤害

2023年05月07日 社会心理服务研究 如何预先识别和防止青少年的自我伤害已关闭评论 阅读 562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全民健心网编辑:马宁宇)

近期经常听到校园孩子自杀的消息,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后时代时期愈发严重,听完内心无比痛心和沉重!而我们的家长、老师和同学在事发前,甚至却没有发现任何征兆,事后觉得“怎么了?怎么这样呢?不能让人相信,这个孩子平时很正常呀!怎么会因为这点小事就自杀呢?”

每个人都困在人类创伤反应发展模型中,遇到创伤事件后的反应不同,个人所处的临界点也就不同。也许是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件小事,就会给他人造成毁灭性的伤害、致命性的打击,成为了压死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图片

所以识别与预防孩子的自我伤害,是每个家庭、学校、社会人士的重任。

如何发现孩子的求救信号?

如何识别“生活语言中的毒药”?

如何拿走那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请阅读《如何预先识别和防止青少年的自我伤害》系列文章,学习有效应对孩子自我伤害的处理办法,给孩子一个明媚的明天。

孩子你为什么走了?想不明白!想不通!图片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又是一个不得不说的话题。

今年的5月和11月,某县连续发生中小学生自杀事件。公安部门排除他杀,排除学校的责任。学校通过与班主任老师沟通,得知那老师并没有对该生做出批评,也未有辱骂。自杀孩子一个事前的撞针事件是因为一次考试成绩没考好,另外一个是分文理科班的事情,事情看起来很小,却造成了孩子永远地走了。为什么?想不明白!想不通!

一个人到底是怎样从常态心理危机走到自我伤害、自杀?

心理学上讲SR 。S叫刺激,R叫反应。大S 就大R,小S就小R;正S 就正R,负S就负R;没有S就没有R 。SR 是心理学非常基本理论,个体面对一个创伤事件(S),会进入固定的九个创伤反应历程。

R1、R2、R3 (创伤心理,创伤生理,偏差行为)叫常态反应;

R4、R5、R6(人格违常,精神官能症,精神分裂症)叫病态反应;

R7、R8、R9(自虐,自残,自杀)叫变态反应。

S(创伤事件,受到刺激) 产生三种常态的R ,三种病态的R,三种变态的R 。图片

我们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困在人类创伤反应发展模型里。因为遇到创伤事件后的R1、R2、R3叫常态反应,每个人都在这里面。问题是你不知道谁到了承受不了的临界点,谁要爆炸。    

走了的孩子就已经到达临界点了。他每次在这里(常态反应R123)不知所措的时候,就听到、看到、学习到网络或者其他许多垃圾信息中有关自杀的消息、知识:你这样的人既然这样(常态反应)不如这样(自杀变态反应R789)。每学习一次就给他找到一点去死的理由,每看一次就向死亡前进一步。

我们害怕悲剧继续发生,在孩子不知所措的时候如何帮到孩子。我们非常难过,难过的是大部分人不具备专业的危机干预的知识。

所以,痛定思痛,我们必须知道并了解自我伤害的征兆,识别预防孩子的自我伤害。

二 何为创伤事件?图片

自我伤害来自创伤事件,什么是创伤事件呢?

生活中的冲突事件,无论什么事,只要影响了常规事件,造成创伤心理的,我们就把它叫做创伤事件。创伤事件不分大小轻重好坏,重点是放得下放不下、是上心不上心,是否成为心事。

同一件事变成心事的理由都不一样,每个人的心事是不一样的。同一件事在他是A事件,在她是B事件 ,在另外一个人是C事件,因为每个人的看法不同。还有的人的心事不是那件事本身,是希望那件事要按自己的意愿来怎么搞定,如何发展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这叫心声。

对于不理解这些人来说,常常会说出这样的话就是:“这点小事还叫事吗!”,“你值当的为此生那么大的气吗!”,“那事儿不是过去了吗!”,“这事儿明明是对的,你怎么能这样!”——都在讲这件事的是非真假对错。

表面上你在和别人为了这件事的是非真假对错争执不休,可是事实上你知道你的心事不是那件事。之所以你生气,是因为他讲话的口气!你承认他是对的,但对的就可以得理不饶人吗?就可以没有礼貌吗?就可以咄咄逼人吗?图片

大家在争吵的时候,有些人知道自己的心事,好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心事。知道发生冲突事件的冲突是什么,却不晓得这件事对我来说心事是什么。

知己知彼,当你们俩发生冲突的时候,如果能穿越这个创伤事件看到我的心事和你的心事,就是高手。比高手更高的是:我不仅知道你的心事我还听到你的心声,然后我也听到了我的心声。

看得到心事的,听得到心声的,跟那些只知道在事件里吵个没完没了的相比,三个层次,根本就是天上人间!

父母、老师、同学们你在哪一层?

以前在哪一层不重要,以前没在上层也不重要,这也不是多么了不起的事。
以前你没有注意这些,现在你注意了,就把心门打开了——你知道重要的不是“这个事”,而是对方把“这个事”当什么心事。再上一层,就能考虑他想怎么办,有什么期待(心声)了。

有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心事,他的负向动机就都在想那件事:上个礼拜那件事该怎样,上个月那件事不该怎样,就卡在那件事上。他活在P(过去)事件中,所有的念头、所有的情绪,连在过去的创伤事件里,把自己埋葬在过去。

有人好一点,知道自己的心事。他想的不是那件事对不对,他在想的是为什么人要争口气呢,为什么我是这样无能的呢!恨呀恨,怎么就给再多的机会都没有用呢!他想的不是过去,是从过去到现在,想的就是从过去到现在来来回回,我表现的如此糟糕,让自己难受。图片

如何不至于卡在心事、心声中?

——有心事,也形成了心声,但他想到的里面就有了解决的办法。

不知道自己心事的人卡在过去的创伤事件: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不合理!

有心事的人卡过去、现在:我怎么可以变成这样,我怎么了!

有了心声就不一样了:他会寻找落实他心声的办法,他会从自己的心事往“希望”走,这个人就会从“过去、现在”往“未来”走!当一个强调心声的时候,他的心事就放下了,那个创伤事件就被“存而不论”,放下了。不但放下创伤事件了,也放下自己的心事。放下了,才会走向未来。

可怕的是,心声心事藏在心窝里。是的,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的心事是什么,明明知道自己的心声是什么,就算我不知道你有什么心事心声,但至少我知道我有什么心事心声,但就是把它藏起来。藏着抱着跟你吵着!如果走不进去,就算你说得再对,考虑得再周到,再心平气和,再怎么充满善意,怎么说也没有用。他就是认为你不懂我,就是拒绝跟你沟通。大家一起倒霉。

可见,心声很重要,心事、心声的沟通很重要,那么,在家庭亲子关系中,学校师生关系中,如何了解心事、解析心声呢?

三 孩子的求救信号藏在哪里?图片

孩子把心事、心声藏在心里头,不跟父母沟通?怎么办?

我们能从他们的表情言语的表现上观察得到,识别得出。

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在心理学上,创伤事件会产生创伤心理:负向动机(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的念头)、负向情绪(不好的心情和表情)。念头和心情是一体之两面,有什么念头就会有什么心情。心情和表情有时候是顺向的,有时候是逆向的:有的人内心狂喜表面上却装着一本正经;有的人表面上笑容可掬,心里头却是咬牙切齿。

心情跟表情是不一样的,心情是对自己内心负责的,表情是对外面人际关系负责。情绪跟动机的联合处就在心情,考虑到外界就变表情。表情无所谓真假,因为表情的选择,是生活的团体环境里的生存策略。

因此,我们会遇到那种看似很令人不解的自我伤害的事情发生:平时看上去很平静温和的一个人,有的甚至是开朗的、阳光的,竟然自杀了。原因何在?如何识别呢?

几乎每个人都有创伤。人类创伤反应,有着固定的发展模型。这对我们识别一个孩子是否有危机,有重大的意义。图片

(一)自我伤害发展解析

创伤事件S,成为心事,就造成创伤心理R1,引发创伤生理R2(心身病症,压力性反应),如果得不到疏解,就会卡在创伤事件、创伤心理、创伤生理任何一处以及任何几处联结形成恶行循环。每想一次就伤心一次,越想越难过,越难过越痛,越痛就越想。不断循环,不断有新的创伤事件、新的更重的创伤心理、创伤生理加进来……痛苦越来越重,压力越来越大。

所以每个创伤事件变成心事之后,它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脑袋里大事小事、这事那事、旧事新事,大的球小的球都挤在一起,太多的事自己也说不清,自己也搞不懂哪里有问题。不断变大变大。循环到某个地方的时候……有的人就在这里爆了,有的人就在那里点爆了,到了临界点就爆。但爆之前,进入自我伤害发展模型的每一个人都会自救,自救的形式就是“偏差行为”。

(二)偏差行为解析

所谓偏差行为,就是故意做不该做的事,故意不做该做的事。明明知道该做什么,却故意不做什么,明明知道不该做什么偏偏要做什么,当S引发的R的雪球滚动堆积到达临近崩溃的时候,就会故意做出不该做的事,故意不做该做的事来转移舒缓巨大的压力和痛苦,因为故意,所以能得到暂时快乐。

然而,偏差行为是一把“双刃剑”,既有舒缓压力的作用,同时也引发来自自我和角色的更严重的新的创伤。停止、补救就会集中到创伤生理,往病态反应(R4、5、6人格违常、精神官能症、精神分裂症)里走,继续、加码成为解决不了偏差行为,就进入变态反应(R7、8、9自虐、自残、自杀)。

图片

我们永远不知道这颗脑袋里的这颗球球是刚刚出来的还是已经千疮百孔了,永远不知道是补一下就好了,还是怎么补都没用了,永远不知道哪个人的脑袋里的压力性反应已经到达临界点了,到了不是偏差行为可以舒缓的临界点,而是进入病态或变态反应的临界点了。

所以,有人自我伤害的时候或者到达精神疾病的爆发的时候,其实当下的发生事件都是小事。可就是这么小一件事就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个厌恶,哪怕是漠然的表情,一句冷言哪怕是劝诫的话语,一个小小的缺乏善意的举动,都会把他送上“不归路”。

——“从不造孽,一直无辜”的人们,“没有责任,被冤枉”的老师和家长们,加上去的是第几根稻草呢?不敢想象。

因此,孩子的偏差行为,一方面是自救的方式,同时也是求助的信号。家长要学习识别与预防自我伤害的常识,通过对偏差行为的识别和协助,避免悲剧的发生。

四 生活语言中的“毒药”图片

(一)走进孩子的心窝

上文提到,孩子把心事心声都藏着掖着、拒绝沟通,他们常常会因为家长忽视,而错失了良机,这样的孩子最苦,也最危险。那些选择自杀的孩子,在家、在学校的时候心理冲突虽然已经很严重了,但是他们不跟父母说、不跟老师说,他们把心事、心声藏在心窝里,无法打开心窝,没有机会敞开心扉。

家长要走进孩子的心窝,

第一是必须要引起重视,不可以掉以轻心;

第二是平时注意观察孩子情绪、行为,特别是偏差行为,其实是孩子的预警和自救;

第三,要成为孩子的重要他人,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孩子下课之后,放学之后,愿意不愿意给父母报喜报忧,这直接就说明了我们是否是孩子的重要他人,我们家庭的亲子教育是有效还是无效,是成功还是失败。报喜报忧就代表他敞开心扉,端出心事心声给你听给你看。
    不报喜不报忧的孩子,就要引起重视。更多自杀的孩子都没有向父母有效求助。父母如果知道了,一定愿意帮他,可他根本不求助或者不知如何有效求助。但是,不向父母求助的原因,可能是父母本身就是创伤事件的刺激源,不向老师求助的原因,可能老师就是创伤事件的刺激源。
    我们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求助管道,师长是孩子的第二求助管道。当这两个求助管道都封住的时候,要学会求助专业平台或机构。希望热线4001619995的咨询师在和来电的这个“陌生人”交谈的时候,必须让来电者愿意打开心扉,端出心声。一个陌生人如何另一个让陌生人愿意打开心扉,端出心声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要做到对他没有任何威胁。图片

(二)生活语言的艺术

     我们平时讲话有没有威胁别人呢?一般都说:“不会”,看上去是不会。事实上是很多人每天讲话,都在威胁别人。有时候老师说“不好好学习,一无是处,是无法在社会上活下去的。”他是让各位同学积极向上,奋发努力,否则就会被社会淘汰,这些话是在鼓励同学啊!没有威胁别人呀!但是,从专业角度看,这些话其实是指责、是威胁、是预示。
    我们平时经常这么讲:你们不好好读书,我告诉你们,以后就是送快递的快递哥、外卖哥;不好好学习,你们就去做农民工,清洁工,挑大粪,你们不会有出息的;要有出息,你们就得好好学习读书……诸如此类的话还少吗?适合吗?不适合!有些学生很有正义感:你凭什么辱骂快递哥、农民工?工作不分贵贱!哼,讨厌,他讨厌哪个老师就不上哪个老师的课……可这正义感,这拨刀相助,一刀拨出,砍到却是自己。实际上这样教训某个同学的时候,其他同学也看在眼里,也会私下记恨上了这个老师:你今天这样对他,不定啥时候也会这样对我!很多时候,我们的语言得罪人都不知道得罪了谁,都不知道怎么得罪的。能让一个人打开心窝,说出心事心声,要我们的语言没有任何威胁,不去故意伤害,避免无意伤害,不说指责的话。图片

    其实,有时候,即便是鼓励的话,对一个想自杀的人来说也是有害无益的。对想自杀的人,给他说:“生活无限美好,你看,阳光普照、生机昂然,这个世界每一个生命都奋发的活着,即使是黑暗,它也是把寒冷凝冻,在隔天早上赐给自然晶莹剔透的露珠。所以,我们不管遇到多大的痛苦都要抬起头来……”要死的人听得进这些吗?
    试想,即便你不是他的创伤刺激源,孩子又怎么还愿意跟你沟通呢,有什么心事心声哪里还能跟你说呢?

五 抛给孩子“暖色球球”图片

“你这样子下去,活不下去的,会被社会淘汰的,死路一条啊!”

“你现在不努力,耗费生命,没有人要你,社会会惩罚你!”

……

——这样的话、这样的事,还要继续说继续做吗?

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常态反应,只是我们不知道谁到达临界点了。看到有人在做偏差行为,第一个偏差行为是故意不去做该做的事:小临界点;第二个偏差行为是故意去做不该做的事:大临界点。只要看到有人常常做偏差行为,就要非常小心他,这样下去迟早要到临界点——要么是走向变态反应,自虐自残自杀,要么进入病态反应,进入精神疾病,患者痛苦一辈子,一家人都跟着痛苦。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几乎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藏着掖着心事心声。每个人都有小临界点、中临界点和终临界点。既然几乎每个人都有心事心声,那么在日常的人际关系中,我们该如何跟人相处呢?如何才能做到不伤人,有意识地避免在骆驼背上加稻草呢?图片

(一)常怀慈悲之心

身边的这个人可能就是打不死的小强,可能是只有“乱拳”才能打死的“老师傅”,可能是挨一下就翘辫子……其实关键不在于对方是否能力强,是否乐观,是否混得好,有钱还是没钱,关键是一颗心:慈悲心、恻隐之心。

如何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真的是一个大问题。

我们要体会的不是一个人有多好,而是一个人有多难。有时候一个人难到只剩几步路走了,就是不说。所以你看那孩子,都自杀了还不说。孩子怎么会自杀呢?孩子有什么痛苦?心理学上谈慈悲,不是我要给他多少幸福,而是要了解他有多痛苦,以及要怀着在不可能预测的痛苦值下,每个人崩溃的临界点界值的多少的理解,去跟每个人相处。这才是大慈大悲,才是恻隐之心,才是同理之心。

所以,作为父母,作为长辈,当发现孩子情绪言行有问题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不是指责,不是鞭策,不是激励,也不是鼓励。事实证明,那些看似鼓励的话,可能就是压力,压力就可能压死人。否则,这辈子举手投足之间砍死多少人,我们浑然不知。所以首先要关注的是孩子的心事心声,关注他有多少纠结、多少痛苦、难受到了什么地步。先在意、心疼这个人,关注这个人的生命状态,然后才是考虑如何帮他更好。其实,这也应是这个时代人际关系的第一个原则,这是恻隐之心,人类的慈悲心。这慈悲,需要的不是打坐修行,不是吃斋念佛,要做的就是时时刻刻:“说好话”、“做好事”、“想快乐的念头”。

“说好话,做好事”最容易,最难的是“想快乐的念头”。人类最容易出现的就是坏念头。满脑子的坏念头就是负向动机,人就会说不好的话,做不好的事。但难归难,只要还有三分内疚三分悲情,就是一份善念,一份慈悲。就能时刻提醒自己“说好话”、“做好事”、“想快乐的念头”。

 如果“说好话”、“做好事”、“想快乐的念头”是暖色的,那么“说不好的话”、“做不好的事”、“想不快乐的念头”就是黑色的。事实上,人们很少把三个暖色球和三个黑色球丢给别人,大部分展露的是“不说好话也没说坏话”、“不做好事也没做坏事”、“不想快乐的念头也不想不快乐的念头”三个灰球。最可怕的就是灰色地带。其实灰色就是黑色。黑色部分是真小人,灰色地带是伪君子。我们知道,伪君子比真小人更可怕。图片

(二)丢“暖色球球”

因为不知道每个人离那个崩溃的爆发点有多远,所以我们每天都应该“说好话”、“做好事”、“想快乐的念头”——给自己,给别人丢暖色球。

不给别人丢黑球,别人却给你丢黑球怎么办?

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丢暖色球。

死命的给他丢暖色球,他就丢不了黑球了。

我们这样,旁边的第三方都会站起来为你说话。 

你说我哪还有力量给他丢暖色球啊?

如果有人给你丢黑球,你应该努力给自己丢暖色球,这叫自保。

如果可能的话你也给对方丢暖色球。从今天起,打死也不要给自己丢黑球。

因为过去每天给自己丢的最多的是灰色球,暖色球和黑球一个干好事一个干坏事,都能让我们充满动力。可灰色球会让一个人变懒,变拖拉,变一事无成,变精疲力尽,虽然什么事都没做。灰色球让生命一点动力都没有,那很可怕。图片

从今天起,不要再允许自己躲在地带灰色的地带,不要再停留在灰色地带。每天要给自己丢暖色球,每天要给别人丢暖色球,每天至少要丢给自己一个暖色球,至少要丢给人家三颗暖色球。这就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全文转载于:盘古心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