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愈自己的伴侣?
前两天看到一个视频,狠狠地治愈了当下的我:
女生得了抑郁症,没食欲,没动力。
她每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甚至很多次有过不好的想法。
而她老公,每天早起给她做好早餐,叮嘱她乖乖吃饭,再出门上班。
期间会发很多微信关心她吃了没、睡了没,即使她总是不回复。
到了晚上,他会带上她之前最喜欢吃的东西回来,想着法子给她制造惊喜。
虽然她还是无法开心起来,并不停地自责:
“我好累。”
“我是不是很没用?”
“我是不是拖累你了?”
但他总会摸摸她的头,抱着她轻声安抚:
“会好的。”
“怎么会呢?”
“没关系的。”
在一个深夜里,她哽咽着问他:
“你也很累吧?可你为什么总是陪着我?”
他说,刚上大学的时候,自己无法从高考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
那段时间是他人生最艰难、最绝望的时刻。
是她总是陪着他聊天、吃饭、看电影、逗他开心....
一点点将他残缺的灵魂,拼凑回来。
“如果没有当时的你,我想,我也走不出来了。”
说完,女孩哭了,俩人紧紧地相拥在一起。
看完视频,我很羡慕他们。
好的关系,是相互救赎,相互治愈的。
治愈系伴侣,就像上帝派来的天使,如果能遇见,很幸运。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仅要得到,还要学会给予。
今天,想和你聊聊:如何创造“治愈系关系”
一、原生家庭不幸的人能成为“治愈系伴侣”吗?
心理学研究发现:
原生家庭是个人情感经验与两性相处方式学习的最初场所。
一些人在恋爱后和伴侣的关系,会变得和父母之前的关系很相似。
而有些埋藏已久的童年心理创伤,则会在伴侣面前展露无遗,造成我们在关系中的挣扎和受苦。
所以,我们看到太多原生家庭或童年不幸的人,都会觉得:
自己压根不敢进入关系,更别说成为“治愈型伴侣”。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豆瓣9.1高分电影《莫娣》,或许能给你不一样的答案。
这部电影,根据加拿大民间艺术家莫娣·刘易斯的真实经历改编。
莫娣的童年和少女时期,在各种嘲笑和磨难中度过。
她患有小儿麻痹症,四肢变形,走路驮着背、一瘸一拐的,当地人都叫她“跛脚鸟”。
父母去世后,哥哥偷偷卖掉了母亲留下的房子,莫娣彻底没了家。
为了生存,她找到一份女佣的工作。
但男雇主埃弗雷特性格古怪、脾气暴躁,一不开心就把气撒到莫娣身上:
“这里不能有好吃懒做的人,我不想要瘸腿的女人……”
见莫娣喂狗,他大声呵斥,“教”她规矩:
“这个家里首先是我,然后是狗,然后是鸡,最后是你……”
虽然莫娣也会难过,但她并没有怪他。
反而会在吃饭的时候,关心他:
“好吃吗?今天很累吧?做生意一定很辛苦……”
也会在一起做事的时候,不停夸赞他:
“你对你做的事情很在行……”
莫娣知道,埃弗里特看似强悍有力,实则内心脆弱无比。
从小在孤儿院长大的他,内心严重缺乏安全感,很难与人建立关系。
他既渴望亲密,又害怕亲密。
就这样,莫娣一点点破开了埃弗里特的心防,也慢慢得到了他的欣赏和爱护。
新婚之夜,两人紧紧相拥,感慨:
“我们就好像是一双落单的袜子……”
“我是拉长了,变了形的那只,上面有很多的洞,执拗又阴沉。”
“而我是,朴素的白色棉袜……”
“不,你会是宝蓝色的,金丝雀黄色的。”
两个不幸的社会边缘人走到了一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莫娣看见并治愈了埃弗雷特。
所以,创造治愈系关系的第1步,是你愿意相信:
即使原生家庭不幸,即使受过伤,你也是有能力治愈别人,有机会被别人治愈的。
每个人都是从原生家庭走出来的。
我们的人格底色、生命现状都与过去的经历息息相关。
但原生家庭能在一定程度塑造人,却不能决定人的一生。
父母只是陪我们走完了人生的前半程,后半程的路我们依然有能力自主选择。
二、比找治愈系伴侣更重要发展自己的“治愈特质”
那么,为什么同样是不幸的人,莫娣却有治愈伴侣的能力呢?
遇到治愈系伴侣,是一种幸运。
但所谓“幸运”,就意味着,不是所有人都能遇到。
所以,比找一个治愈系伴侣更重要的,是发展自己的“治愈特质”。
这种治愈特质,能够治愈伴侣,更能让你先疗愈自己。
先好好爱自己,才能好好爱别人。
不断提升内在,让自己的状态好起来,也更容易拥有“治愈系关系”。
如此,我们可能需要具备以下3种心理特质:
1.有稳定的“自我价值感”
莫娣特别擅长画画,也觉得自己很适合画画。
所以,即便是被哥哥抛弃,被所有人嫌弃,她也始终没有自暴自弃。
她的画笔之下,都是这个世界的美好。
正因如此,她的精神世界一直是富足的,自我价值感也很稳定。
在感情上,她也会在尊重对方的情况下,坚持做自己。
所以,有治愈特质的人,首先要有稳固的价值感来源,或相信自己能创造价值。
在家庭内部,能承担自己的责任,发挥自己的功能。
在家庭以外,面对挫折时,能自我调整,积极主动适应环境。
那自我价值感该如何建立呢?
很关键的一点是,不要和自己不喜欢的那一部分特质对抗。
这会让你越来越否定自己。而是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去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相信别人具备的一些特质,你也有。
你具备的一些特质,别人可能没有。
慢慢浇灌那个匮乏的内在自我,才能有余力去滋养关系。
2.有一定的“松弛感”
前段时间,有个豆瓣帖子火了:
故事大致是讲,这个女生和男友在相似的家庭背景下成长。
她觉得自己每天都过得很痛苦,男友却过得很快乐、很松弛。
比如,他们养了一只猫,女生总想要训练它变得聪明听话,猫做不到,她就会生气。
但这个时候,她男友就会说:“它只是一只猫呀,学不会就算了。”
再比如,女生说自己从小学乐器是为了考级拿奖,所以完成目标后就再没碰过。
而她男友则说,自己学乐器纯粹是爱好,没有考过级,现在还会偶尔练练,享受音乐。
女生由衷地感叹:“我不知道,原来这世上真的是有人是能够快乐的。”
在关系中,伴侣具备松弛感,真的很重要。
有松弛感的人,能够容纳一些未知事件的发生,并且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不会轻易被击碎。
如此,TA也就不会通过指责和攻击的方式,转移焦虑和恐惧到伴侣身上。
生活总是琐碎、不安的,所以更需要两个人用正向的情绪和心态去面对。
有松弛感的人,擅长把关系往积极的方向引导,最后形成一种彼此治愈的关系:被别人轻盈地爱着,也轻盈地爱着别人。
如果你本身是不那么松弛的人,怎么办呢?
试试培养自己的「积极信念」。
比如在内心常对自己说:“我是有价值的”“我是被爱的”......
发现自己的优势及资源,比如:勤奋、有创造力、乐于助人.....
看看自己拥有什么,比如:健康的身体、稳定的工作、兴趣爱好、好朋友等……
你可以把这些积极的事项,都写下来,并不停更新。
有意识地去感受那些滋养你的事物,让你的内在感受好起来,松弛感便随之而来。
3.有很强的“涵容能力”
涵容能力,一般我们更常用到心理咨询当中。
好的心理咨询师,一般都具备很强的“涵容能力”。
这样,才能接住来访者的所有情绪。
咨询师要有能力涵容来访者和自己在关系中呈现的各种现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做出积极的反应。
要让来访者感受到,自己是被包容的、允许的、接纳的。
这也是在亲密关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点。
一个涵容能力好的伴侣,内在就像有一个稳固的容器。
能稳定自己的情绪,同时,还能腾出多余空间,容纳另一半的负面情绪。
说实话,以前的我是一个重度焦虑的人,常常抱怨,很负能量。
是男友,一次又一次地把我从崩溃的边缘拉回来。
印象最深的是上个周末,我正在炖红烧肉,领导突然打来任务电话。
听完电话,我花了1个小时炖的肉,烧焦了。
我顿时感觉很委屈、很生气,对着他怒吼:“所以我这么早起是为了什么!你看这还怎么吃啊!”
结果他夹了块肉,尝了尝说:“很香啊,我就喜欢吃这样的。”说完,默默进厨房把烧焦的锅刷干净。
诸如此类,男友从来没有说过我脾气不好。
这就是一个被涵容的过程。
后来,我从咨询师那里了解到,自己没有好的涵容能力,是因为:我小时候的情绪,常常被父母忽视了。
精神分析大师比昂认为:人在生命初期,是没有能力自己加工感觉情绪的。
这就需要父母接住孩子传达的各种信息,感知TA们的情绪,翻译成TA们可以理解的信息再传达回去,从而让孩子渐渐习得涵容能力。缺乏涵容能力,该怎么办呢?
从心理学上来讲,童年之后,涵容能力仍有希望通过良好的关系重新发展。
一方面,它会让你把过去在关系中受到的创伤,投射到新的关系中。你就有机会收获与之前不同的关系体验,获得被接纳、被理解的感觉。
另一方面,从自身涵容能力好的人身上,你也可以学到TA们是如何应对自身情绪的。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有义务做别人的“情绪容器”。
所以,一旦情绪负载超过你和身边人的承受限度,就需要寻找专业人士的帮助。心理咨询师会通过整合你的情绪碎片,进一步帮你整合和发展自我,提升“涵容”能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更稳定,更有包容心的人,是让关系变好的基础。
三、治愈系关系需要双方共同努力
看过一句话:“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但幸福的婚姻都是相似的。”
想要达成治愈系关系,需要双方一起努力,关键是要做到2点:
1.允许对方做自己。
武志红老师将一个人的世界分成两部分:以工作关系为核心的社会领域,以亲密关系为核心的私人领域。
这两个领域有各自的核心规则,社会领域是权力规则,目的是争夺谁说了算;
私人领域则是珍惜规则,也就是:我尊重你的本真。《奇葩说》辩手傅首尔成名后,很多人问过她:女强男弱的关系,你是怎么坚持到今天的?
但傅首尔说,一直在坚持的人,不是她。光鲜靓丽的是她,但在背后支撑她的,是老刘。
如果说一个家庭像一面旗子,她是旗帜,丈夫老刘就是旗杆。她问老刘:“在节目把你当段子讲,是不是真的不介意?”
他回答:“只要对你有帮助,我怎么都行,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
有一季《奇葩说》决赛前,傅首尔内心处在崩溃边缘,跟老刘说:“不想比了。”
老刘回她:“放弃吧,没什么大不了的。”
是老刘,一直在尊重、鼓励傅首尔做自己。
而傅首尔,也从没有强迫过老刘要跟着她的节奏走。
治愈系伴侣,能够看到真实的对方,而不是强行让他人符合自己的期待。
这种从心出发的抱持、尊重与陪伴,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要借着爱的名义,去控制和剥削对方。
2.双方要互相扶持。
从心理学上来讲,伴侣之间相互扶持,可以带来更强的信任感、提高自尊心和自我肯定感,以及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我想起一部由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婚后5年时间里,一直都是由丈夫髙野工作养家,妻子小晴则每天做自己喜欢的事——画漫画。
但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丈夫看似平静的内心渐渐失衡,一度因抑郁症企图自杀。从没有出去工作过的妻子,为了让丈夫尽快恢复健康,果断承担起了养家的责任。她会在丈夫工作压力太大的时候说:“没关系,如果努力很痛苦的话,那就不要努力了。”
她会在劝说丈夫辞职的时候说:“地铁这么挤,这么多年你可真能忍啊!从明天起就你就不用坐啦。”
最后,丈夫也在和妻子相互扶持的道路上,获得了久违的快乐……
“一步一个脚印地经历生活,不贪心地用每一滴的辛苦,换每一点的幸福就好。”祝愿我们,都能遇到治愈自己的“那个人”;如果不能,那我们自己可以成为“这个人”。世界和我爱着你。
(全文转载于: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