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男孩疯狂哭喊求平板:“跟吸毒一样,瘾犯了六亲不认!”暑假,你还敢给娃玩手机吗?
01
先来看一个画面:
一个看起来四五岁大的孩子,一会儿胡乱挥舞小手,拿起地上鞋子扔到一边。
一会儿急的跺脚,上前用力抡住妈妈胳膊,开启捶打模式。
一哭二闹三拉扯。
嘴里不停喊着,脸上憋的通红。
镜头一拉,屋里在一番折腾下,已经一片狼藉。
你觉得他在做什么?
没有挨打受委屈,不是做游戏急了。
答案是,男孩正在找家里的平板。
夹杂着暴怒,狂躁,不满,扔东西,他声嘶力竭,咆哮而出的是:
“放哪里了,给我拿平板,告诉我平板放哪里了!”
一句句质问,15秒的发疯视频,听得窒息。
那么小的身子,那么大声的控诉。
好像今天找不到,玩不到平板,他的天就塌了。
借用网友一句评论:
这哪里是找平板,分明毒瘾发作,六亲不认啊。
记录下这一幕的妈妈,突觉悲哀,悔不当初,无力在标题上敲下几行字:
为了一个平板,真是疯了,就像吸毒一样……
孩子一直沉迷电子设备,她把平板藏起来,原是打算戒掉孩子的瘾。
没想到,只是用错误的方式,触发了一场更加暴乱的“斗争”。
如果精神中毒太深,别说对孩子,对任何人藏起来都没有用。
只会让他觉得失望,变得失控。
平日不控制,不管教。
当孩子对着自己又吼又打的时候,才知后悔。
当孩子发疯上瘾的时候,才感罪孽深重。
可悔不当初的父母,岂止个例。
发疯的孩子,又岂止一个?
去年七月,北京地铁。
15岁的男孩一直抱着手机玩游戏,妈妈把手机没收。
不料被激怒的男孩,突然对着妈妈拳打脚踢,甚至掐上了脖子。
15岁的孩子,大庭广众,下如此狠手。
不怪弟弟被当场吓哭了。
踹在妈妈身上那一脚,隔着屏幕,都觉得很疼。
最后,妈妈气的摔了手机。
那天摔碎在地上的不止手机,还有一对母子之间的亲密。
去年五一劳动节,四川南充也有一个类似的热搜。
同样是沉迷游戏。
同样是家长劝他放下手机歇会儿。
不同的是,这次被当众连踢带骂的,是孩子的奶奶。
为了好好劝孙子,那天,奶奶还专门给他买了他爱吃的。
可一个在手机里沉醉的孩子,已经忘了尊重,没了感情。
一幕幕真的看得无奈又心急。
无奈的是,越来越多的孩子,正在虚拟世界里越陷越深。
温柔的孩子,变得狂躁。
听话的孩子,突然叛逆。
懂事的孩子,突然六亲不认。
着急的是,身为家长父母。
太多的人,还没找到孩子变得暴躁、“狰狞”,对其他一切失去兴趣的,那个真正的原因。
02
堂哥家有个男孩,今年刚6岁多一点。
孩子不怎么爱说话,平时脾气也算温和,但他身上却有一块不可触碰的逆鳞。
不碰到没事,一碰必点着。
没错,他的这片逆鳞,就是手机。
一放学丢下书包,就去掏爸爸口袋里的手机。
有时候,甚至直接去别人手里夺。
吃饭时间也舍不得放下,一让他停止,立马就大吵大闹,撒泼打滚。
见过几次这样的情况,我也跟堂哥谈过这个问题。
堂哥只剩一声叹息:
“没办法,都养成习惯了。”
可这个“习惯”,是怎么在千万个不同的家庭里,一模一样养成呢?
孩子从出生,看到最多的画面,是爸爸妈妈总抱着一个“小方块”。
孩子一两岁,父母工作忙,就省事儿把平板扔给孩子让他自己玩。
孩子四五岁,一哭闹,家长就偷懒儿掏出手机一哄了事。
在他成长的最关键时期,接触最多的是手机。
在他最需要陪伴的年龄,平板成功代替了父母。
等他越长越大,我们又如何通过藏起来,就能夺走他最依恋的东西?
又如何用一句“欠打”,就轻易推卸掉自己缺失的责任?
前段时间,有一个话题很火,叫:
“孩子沉迷于手机的真相”。
没想到,给出最好答案的,竟是一个15岁的孩子@初三八班王南皓。
看完他的解读之后,真的才发现,我们从来都没有懂过自己的孩子,或者说从未试图走进他们的世界。
为什么沉迷手机?
第一类孩子:
在现实生活缺乏关爱理解,找不到快乐。
每个人都有情感需求,孩子也不例外,甚至更需要。
一回家就被问作业写完了没,这次考得怎么样?
身体上疲惫不堪,精神上小心翼翼,是现在很多孩子的一个“病症”。
“好像只有手机能够收留我,我只是想有一点点快乐。”
没有真实陪伴,没有真实快乐。
孩子就会沉迷于游戏,八卦,短视频的诱惑,寻找短暂,即时,不需要思考的低质量多巴胺。
第二类孩子:
在现实世界缺乏正反馈,找不到成就感。
家长、学校都习惯了“唯成绩论”,可事实是,这个世界,成绩一般甚至不好的孩子,才占据大部分。
这大部分的孩子,平时很少能得到夸赞,但在网络虚拟世界里,他们能被认同,被肯定。
“我这种学渣,唯一被别人说过厉害的地方,有成就感的地方,就是在游戏里”。
想从手机里找到快乐也好,成功感也罢。
这些都没有错。
错的只是在没有正确引导下,有些探索变成了戒不掉的“瘾”。
这些“瘾”又被带到现实世界,废掉一个个孩子,破坏着一个家庭的幸福,和谐。
03
说了这么多,最后也是今天最重要的问题。
想要孩子戒掉沉迷手机的瘾,究竟何解?
第一,要意识到手机不是洪水猛兽,不必一刀切。
手机网络信息复杂,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一个必要途径。
发现孩子过分依赖手机时,无需用简单粗暴的打骂,强制去与他们争夺。
争夺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最好的办法,是和他们建立规矩,形成彼此的关系信赖。
比如,每天什么时候可以玩,一次玩多久。
过了约定时间,必须放下。
比起一刀切,控制好变量,才是双赢。
第二,多和孩子一起与真实世界链接,爱真实的人和自然。
离晚霞落日鸟鸣山川风雨草地河流近一些,离公园超市羽毛球打太极踢毽子近一些。
不要让孩子封闭在网络里,也不要一直让自己禁锢在虚拟世界里。
看到评论区有一位爸爸,就做的很好。
从幼儿园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各种兴趣爱好。
跑步,跳绳,画画,打羽毛球……这些不需要很多金钱支撑。
最需要的是,为人父母,不以金钱和时间为借口,推掉陪伴的责任。
在真实世界里填满空虚,手机,才不会一直是孩子的避难所。
第三,言传不如身教,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得先朝着那个方向去改变。
但很多家长,平时是什么情况呢?
自己一下班就窝在沙发刷视频,却命令孩子关掉手机去学习。
自己没有打开过一本书,却天天问孩子名著读了多少本。
如果父母每天都抱着手机,孩子的视线又怎么舍得离开电视屏幕。
只有父母每天充实快乐,情绪稳定,孩子的脸上,才难看见不该属于他们的暴躁和狰狞。
“教育从来不是要求,而是影响。
教育之道无他,唯爱和榜样而已。
真正觉醒的家庭,只改变自己,不改变孩子。”
满分的父母,很少,太难。
只希望所有人,共勉。
(全文转载于:妈妈网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