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多“隔代寄养”,身心健康堪忧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 杜沙沙与您分享,谢谢您收藏、宣传中国全民健心网,将独乐乐变为众乐乐)
(中国全民健心网www.zhipr.org转载)据【美国《侨报》6月2日讯息】 “再打人还把你送老家去!”在天津一处社区开小餐馆的刘姓80后 夫妻正在训斥其六七岁的儿子。经询问,这对小夫妻在儿子两岁多时就将其交给安徽老家的父母,前往天津打工,与孩子一年难得见几次。近日为了孩子读书,将其接到身边。
“好不容易有个学校接收,谁知道刚上学一个月被老师告状,说经常打同学。”孩子的母亲满面愁容,“在老家呆着学野了。”
近年来,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随着越来越多的“80后”生儿育女,将子女托付给父母教养的“隔代寄养”现象渐趋多见。这样一群孩子,当他们还处在幼年,父母便远离家乡打工谋生或整日迫于房贷等社会压力埋头工作,这些孩子被托付给爷爷奶奶、亲戚甚至邻里照料。
这种隔代寄养正成为当今年轻父母尤其是农村年轻父母的主要育儿方式。特别是农村隔代寄养的孩子们还被称为“留守儿童”。
隔代寄养令很多年轻父母倍感轻松与放心之余,始料不及的是,孩子逐渐显现出诸多不良性格特征。有些孩子变得任性、自私或性格孤僻;部分孩子变得难以管教,有的经常逃学,有的喜欢打架,甚至沾染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
据中国全国妇联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5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有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普遍感觉孤独,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
南开大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任袁辛教授认为,人的行为是在其心理支配下完成的。人的心理涉及到认知、情绪、意志(行为)等心理过程,以及兴趣、态度等个性倾向、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儿童的养育不仅是衣食供给,更是心理养成和社会化的过程。
袁辛指出,隔代抚养在分担了年轻父母的压力之外,也可能带来显而易见的弊端:过分溺爱、忽视或放任,以及教养方式和技能的欠缺,导致儿童的个性、认知、情绪、行为方面的诸多问题甚至偏差。如个性自卑、叛逆;对他人和社会抱持偏见;情绪不稳定甚至抑郁、焦虑、激惹;行为失当甚至失控、失范。
袁辛表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建议国家制定留守儿童养护和教育的相关制度性文件;相关部门协同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养成体系;加大对留守儿童身心状况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切实可行的计划行动方案。联合教育、医护、心理等度方面机构和专家为留守儿童建立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