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李希贵校长:良好的家庭教育,离不开这十大原则

2024年11月12日 心理保健, 心理教育 李希贵校长:良好的家庭教育,离不开这十大原则已关闭评论 阅读 4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家庭教育十大原则”来自李希贵校长。这十条原则,可以说是一切教育方法的基础。家长不需要先把自己培养成教育专家,但按照这些原则,遵循背后的教育逻辑,也许可以培养孩子更全面一些。

关于陪伴

01陪伴在先,教育在后

第一条原则:陪伴在先,教育在后。

今天很多父母的生活常态,是时间往往安排得很满,却没有留给孩子的专属时间。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优秀的家庭教育是在和孩子的共同活动当中,父母有意无意对孩子产生的影响。

很多父母,平时工作忙,和孩子在一起有时候忍不住就会启动训导模式,这其实是孩子最烦的。

事实上,只有在父母无目的的陪伴中,孩子才能产生归属感、安全感,坦露真实的自己。这时候,教育不仅会自然发生,而且效果极其明显。

比如,可以每天和孩子共进早餐、晚餐,和孩子玩一些家庭游戏,或者在睡前进行15分钟的亲子共读。如果平时实在没时间,也可以定期在周末、假期和孩子一起爬山、逛公园、参观博物馆。

是爱把父母和孩子联系在一起的,陪伴本身就能为彼此带来深刻的满足感。亲子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要比所有科学的教养方法更重要。

李希贵校长有一句著名的话,“教育学其实就是关系学”,在学校里面,师生关系好了,教育不可能不好。这个规律在家里也一样,陪伴的质量高了,孩子不可能不好。

关于底线、规则

02咬住底线,放大空间

第二条原则:咬住底线,放大空间。

教育孩子最基本的前提是有底线。什么是底线?就是必须遵守的纪律。比如,“放学后必须按时回家”。

当然,孩子每个年龄段需要设置不同的底线。父母可以在每年孩子生日的时候,和孩子商量、确定下一阶段的底线要求,并且充分向孩子说明理由。不见得听孩子的,但是要跟孩子阐述清楚理由。而且,底线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但是,只要孩子不突破底线,就尽量不要再过多地对他做纪律方面的要求。

如果除了底线,你还是没完没了地对孩子说“不”,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孩子就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什么,就会胆小怕事、不敢担当,更别提创新意识。

确定底线同时,还要明确,如果孩子达不到底线,你会对他采取哪些惩戒措施。这里的“惩戒措施”,指的是日常的一些小规矩和小代价。比如“吃不完蔬菜就不能吃肉”,“完不成作业就不能玩玩具”,等等。

确定好这底线,可以把内容写下来甚至打印出来,一式两份,一份贴在孩子的房间,一份贴在所有家庭成员都能看到的地方。

03少用权力,多用规则

第三条原则:少用权力,多用规则。

对于孩子,家长无疑是权威,拥有很大的权力。

但是,如果总是用权力来压制孩子,你的确可能经常“赢了”孩子。可孩子呢,却一次又一次地成了失败者。频繁失败的话,孩子要么会变得反叛,要么容易变得盲从。

事实上,咱们做父母的,真正需要的,不是“赢”孩子,而是“赢得”孩子,让孩子理解而且信任咱们。

所以,才要少用权力,多用规则。

规则,和第二条所讲的底线不同。底线是强制性的,没有什么讨价还价的余地。但是规则咱们不能单方面制定,必须和孩子协商产生。跟底线类似的是,制定好的规则之外,父母也不能再随意地、无休止地对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了。

如果孩子不遵守规则,父母要和善而坚定。我们是要让孩子懂得规则的道理,而不是逼着他遵守规则。对于还没有形成良好规则意识的孩子,不要一次确定过多规则,可以先易后难,逐步完善。

关于习惯

原则二、原则三守住了底线,建立了规则,现在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去培养孩子各方面素养。

首先从习惯开始,从小帮孩子养成好习惯,会让父母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事半功倍。关于习惯,李希贵校长总结了如下几条原则。

04设计策略,培养习惯

第四条原则:设计策略,培养习惯。

所有好习惯都不是天生的,而需要长期培养。但是好习惯的培养没有那么容易,往往孩子一哭闹、一撒娇,父母的就心软了,放弃了。

咱们要做的,就是设计策略,给孩子一个脚手架,让他能比较容易地攀登到良好习惯的台阶上。

比如,几乎所有家长都想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那么以后只要出门,咱们就一定要带一个小书包,里面装上孩子最近最喜欢的书。

出门之后,至于看不看,不那么重要。让孩子时时刻刻知道,即使出了门,我后面的小书包里也是有一本最近喜爱的书的。

仅仅这样一个暗示,其实就是一个脚手架。按照这样的自我认知和心理暗示,孩子就比较容易养成阅读的习惯。而不是父母天天在家里逼孩子“你要看书,必须看书”。

再如,你想培养孩子吃蔬菜的习惯,就不要把所有饭菜一起摆到饭桌上,要先把孩子必须吃但通常不喜欢吃的蔬菜端上饭桌,让他在食欲较好的时候先吃完蔬菜。

又如,你想培养孩子按时睡觉的习惯,就要规定好家庭作息时间,可以把睡前15分钟作为亲子共读时光,时间一到就开始共读。共读之后,孩子一般都会准点睡觉。

这就是“设计策略,培养习惯”,习惯不能一蹴而就,它是顺着策略渐渐养成的。

05搭建阶梯,化难为易

第五条原则:搭建阶梯,化难为易。

培养习惯很重要,但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急不得。比如,一两岁的孩子刚开始学吃饭,用手抓可能是最得力的方式,但是饭桌上、衣服上,肯定会弄得一塌糊涂。但到了一定的年龄,孩子会轻松地学会怎么样使用筷子和勺子。这不用急,到了年龄自然就会。

了解了这一点,当孩子刚开始搞得一塌糊涂的时候,就不要指责他。家长自己不要怒火冲天,也不要代替孩子,他渐渐地会自己越做越好的。

孩子仅仅从吃饭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当中,就会感受到对自己能力的信心,这才是最宝贵的。父母要做的,是帮孩子搭建阶梯,化难为易。

再如,想让孩子整理房间,咱们最好给孩子一个需要整理的物品清单,并教他操作方法。有了这样的抓手,孩子就知道该怎么干了。这就是脚手架、阶梯。

又如,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不可能让他从绘本一步跨越到文字阅读,可以给孩子买一些“桥梁性的书”,就是插画版的文字书,帮助孩子提升阅读水平。

06随时鼓励,定期反思

第六条原则:随时鼓励,定期反思。

对于孩子,做家长的总是批评太多,表扬太少。我们看见孩子身上有什么缺点总忍不住批评,希望他变得更好。

退一步想一想,事实上孩子的行为,好的行为通常情况占85%以上,不好的只是15%左右。当我们认为孩子没有可以表扬的优点时,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我们看待孩子的眼光有问题。85%好的行为,我们为什么往往看不见?

所以,父母得培养这样的习惯:随时对孩子进行鼓励。当孩子通过你的鼓励不断意识到自己的优点时,这些好的行为就会固化成他的习惯,让他闪闪发光。

那15%不好的行为怎么办?咱们心里得有个数,单纯批评没用,我们应该做的是定期和孩子一起反思。请注意,这两个词很重要:反思和定期。

反思,是帮助孩子对一定时期内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因,找到改进的方法。比如,上学迟到是因为赖床,赖床是由于前一天晚上拖延了上床时间,那么按时间睡觉问题就解决了。一起找原因,找改进的方法,这叫反思,而不是批评。

定期也很重要,不是每天说,看见就说,而是一个星期或两个星期一次,定期反思。

当然,李希贵校长反复提醒,反思是针对行为本身,而不是对孩子本人。每一次鼓励或者反思,都要谨记对事不对人。

关于学习

原则四、五、六讲的是怎么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习惯养好了,又该怎么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呢?李希贵校长也提出了几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07转移目光,发现潜能

第七条原则:转移目光,发现潜能。

咱们得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些能够影响世界的重要能力,只是每个人的潜能可能会表现在不同的方面,仅此而已。

如果发现孩子在某一方面有明显的短板,父母要立刻转移视线,去发现孩子其他方面的天赋;转移视线不是放弃,而是帮孩子找到一条更开阔的道路。

数学不好的孩子,可能在人文或者艺术方面有优势;不喜欢弹钢琴的孩子,可能只是在键盘类技能方面没有优势,可以尝试舞蹈、绘画、合唱和其他的艺术门类。

如果不愿意接受孩子天赋中的短板,非得盯着它不放,必然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造成孩子的对抗,不仅亲子关系变得紧张,也会影响孩子在其他方面可能的发展。

父母要做的是帮孩子激励自己,并让他发现自己的潜能。

08多帮少管,供给资源

第八条原则:多帮少管,供给资源。

孩子之所以会犯错,往往是因为他没有资源做更有意义的事。父母要做的,是在正确的方向上提供超出孩子预期的资源,让他在这方面的发展跟同龄人相比形成明显的优势。

有了资源,孩子才会逐步形成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才会珍视自己的时间,热爱生活,进而珍爱生命。

如果希望孩子爱运动,父母可以给孩子买一些简易的体育器械,甚至做得彻底一点,把家里的客厅变成乒乓球场地,能让孩子运动,还能吸引孩子和同伴一起玩耍。

如果希望孩子爱读书,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去书店,也可以和孩子定期一起浏览图书网站,商讨购书计划。父母买,孩子也买,一起来挑。

如果希望孩子不看没营养的动画片,父母可以帮孩子找一些健康的纪录片、高雅的故事片,给孩子提供好一点的观看条件就行了。

关于关系、情绪

09传递赞美,润滑关系

第九条原则:传递赞美,润滑关系。

这一条太精妙了,一般家长可能都不太意识得到。

孩子往往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某个学科,老师也会因为孩子喜欢自己而反过来更加喜欢孩子,从而更容易发现孩子的优点。

关系好了,学校教育就会进入良性循环,家长就要促进这样的良性循环。越是孩子不认可的老师,家长就得反复想办法在老师身上找到一些能被孩子认可的特点。你传递给老师的认可,也会慢慢影响孩子对老师的看法。

反过来,家长也要想方设法从老师那儿获得对孩子的认可,哪怕是一点点,然后及时传递给孩子。

当家长的,就得两头传递好消息,让孩子更喜欢老师,老师更喜欢孩子。

老师可能会一分为二地向你介绍孩子的情况,不光说优点,也会说缺点。把孩子的一些问题告诉你,不是向你告状,是为了方便你教育孩子。

这时家长就得注意,不要把老师指出的问题直接传递给孩子,这样容易让孩子对老师产生负面情绪。

10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和孩子之间难免会冲突。一旦起冲突,家长心情不好,孩子心情也不好。心情不好的时候,孩子其实屏蔽了整个世界, 当然也包括家长对他的教育。

李希贵校长的最后一条原则,就是为了应对冲突: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发生冲突,家长越是焦躁、恼怒地面对孩子,孩子的抵触情绪就会越强烈。所以,家长首先要处理好自己的心情。

你先冷静下来,再处理孩子的情绪。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让孩子尽情地倾诉或者大哭,或者让他静思,通过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听音乐、深呼吸等等方式来缓解。孩子的情绪平息之后,再跟孩子交谈。

家长可以全神贯注地倾听孩子的讲述,而不打断他;可以用复述孩子的话去回应他,而不评价他,每一次复述其实都意味着,“我听到了,我首肯”;家长还要思考孩子情绪底层的原因,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

要给孩子时间,相信孩子稍后会冷静思考。然后家长就可以有策略地进入下一个活动(家庭日常计划内的活动),比如说一起去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家,一起购物,一起整理书柜,等等。

以上十条原则,其实殊途同归,最终都指向孩子社会情感和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选出你觉得最简单的一条,马上操练起来。只要开始行动,你就可以立即在自己或者孩子身上看到效果。

(全文转载于:今日教育传媒)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