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如何预防强迫症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与您分享,谢谢您收藏、宣传中国全民健心网,将独乐乐变为众乐乐)
【关键词】:中学生 强迫症 焦虑恐惧 死循环 学习
【摘要】:在国家课改背景下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其中一方面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情感与价值观体验。可在实际生活与学习中,中学生的心理自控能力实际上还是相当差的。其中,中学生“强迫症”的出现就是学生面临的一大问题。如何让中学生认识到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的办法就显得相当重要了,这对中学生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有很大的“预防”作用,对这方面有所了解可以让学生顺利的完成自己的心理成长和成熟过程。
【正文内容】:
遇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种模式是我们中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经过大量时间沉淀下来的成功的思维或者行为模式。这种模式保证了我们学生能更好地学习以及生活下去。比如学生如果在路上看到一辆飞驰而来的汽车,会很自然的退后,躲开这辆汽车。这种模式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模式。同时也由于结果的产生又会强化学生的行为。举例来说,我们成年人每天努力的工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每个月在固定的时间会得到薪水。这些薪水可以强化我们每天好好工作。假如没有这些薪水,绝大部分成年人都不会这样工作。我们学生生活或者学习中的绝大部分行为也都是这样的模式。
那么,中学生强迫症的表现究竟是怎样的呢,曾经有专家讨论过,中学生强迫症行为就是学生为了处理由强迫思维的认同而导致的情绪问题的行为。比如学生想到“如果我不洗手我就会得病”这是强迫思维,学生认同了这个思维,然后就产生了很强烈的焦虑恐惧情绪,那么为了解决这种情绪,学生就去洗手了。洗手就是强迫行为。洗过手之后当然会舒服点了,但问题就在洗手可以缓解焦虑情绪这上面。缓解情绪这种结果强化了学生洗手这样的行为。如果学生以后再一次遇到强迫思维(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强迫行为就不可避免的又一次产生了。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情绪的程度不是不变的,反而会随着学生对它的处理不断地加强。不断加强的情绪又使得学生需要更多更强的强迫症行为。这样的话强迫行为就更加的困扰了。结果就是,强迫行为越来越严重,而强迫思维一直存在。想法认同对觉知想法的强化,痛苦减轻对强迫行为的强化使得强迫行为不断的加重,强迫症自然也就越来越严重。
每个学生脑子里都会不停地想事情,都有奇奇怪怪的想法,但是为什么只有得强迫症的学生才感到很难受呢?
“为什么以前我不会这么烦恼,而现在却陷入强迫症的怪圈无法摆脱呢?”
“为什么是我得强迫症?”
“为什么?”
“为什么……”
相信很多得强迫症的中学生心中都存有这样的疑问,不明白为什么偏偏是自己得了强迫症。看看周围其他学生也有人会思考“这个世界怎么就有了人”、“为什么天下万物只分雌雄”或者出门之后担心:“呀,门关好了没?”。可是这些想法并没有影响到他们正常生活,他们想什么时候想就什么时候想,想什么时候停就能顺利换挡去做别的事情。而得强迫症的学生却不能这样自如的切换,常常不自觉的跟着想法越走越远,越想越焦虑,越焦虑就越觉得自己要抓狂了。
事实上,我们学生的大脑每分每秒都在进行着信息加工,因此总是有千千万万的想法形成,对于一些奇思怪想,我们的大脑会自动过滤,即便我们意识到也会是一闪而过,因为我们很快就能判断出那是一些干扰信息,或者我们能控制什么时候想,什么时候不想。但是强迫症患者则做不到这一点,每当一些干扰性的、过度担忧的想法出现,他们没办法自行过滤,就像机器的齿轮卡壳一样陷在这个想法里面不能自拔并深感焦虑恐惧,迫切想要做点什么来缓解焦虑,于是就发展出一些强迫性动作,这反过来强化了强迫思维,造成恶性循环。了解到这一过程,我们就可以来找找导致中学生强迫症出现的原因有哪些了。
首先,中学生强迫症的发生有一定的生化基础,目前遗传和生化研究表明,强迫症与大脑中5-羟色胺系统增高有关。因此像是氯丙咪嗪、氟西汀、氟伏沙明等具有抑制5-羟色胺重摄取作用的药物,对强迫症有良好效果。另外中学生强迫症的发生有着一定的人格基础,约70%的中学生强迫症病人病前有强迫性人格障碍。这种人以十全十美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处事执拗,不善于随机应变,但守规矩,讲信用,极具责任感,遵循非黑即白的观念以及追求绝对的确定性和安全感等,因此容易陷入强迫思维的陷阱。在生活上过分强求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和卫生习惯,一切均要求井井有条,自己的物品要排列整齐,干干净净的,并经常为此花费不少时间。他们对自身的生活和学习很少感到满意,因而经常感到紧张、焦虑和苦恼,成为强迫症的易感人群。最后,社会心理因素在强迫症首次发病和以后的发展中起到催化作用。中学生心理因素多为日常学习、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比如人际关系比较紧张,学习成绩或者课外活动能力不尽如人意,亲人或朋友的突然离别或去世等。这些因素起作用的关键在于强迫症患者对这些因素的认知。如果不能接纳现实,陷于自我否定的思绪中,那么容易走进强迫症的迷雾中难以自拔。
简单总结起来,强迫症=生化基础×强迫人格×社会心理因素。其中生化因素是基础因素,人格特征是潜在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是诱发/加重因素。下面我们还可以再看一个具体的案例:
“我叫小A,刚上一所重点中学,这是我第一次走出家乡,来到一个大城市,大城市的高楼大厦,车来车往,还有熙熙攘攘的人群都让我感到兴奋,这也是我第一次和这么多同龄的人住在一起。这里的生活很悠闲,慢慢的认识了越来越多的朋友,和舍友的关系也越来越好。自己的生活就这样在悄无声息中从一开始的兴奋慢慢的过度到悠闲,然后是无聊空虚。就在这个时期,有一群玩伴提议去洗头房去找小姐,虽然当时并不想去,可是在众人的压力下还是一起去了,没想到这一次竟是我美好学习生活的终结,可笑的是,也解决了我的无聊生活。一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发生的情节,我们晚上一起去的,那条街,以前有走过,每次走过的时候都有点心惊胆颤,一条街上大多都是洗头房,房间里面散出粉红色的灯光,不过大都拉上了窗帘,透露出一丝神秘,偶尔有一些房间半掩着,依稀可以看到一些简单的摆设,一些沙发和零星的凳子,沙发一般坐着一些穿着暴露的女性,好像在焦急的等待着什么。那天我们一行人是晚上去的,吃过饭就荡荡悠悠的去了,我能感觉到大家其实都有一些紧张,有一些比较胆大的人走在前面,最后他们选定了一家,回想起来,之所以是那家,也许是因为那家装潢的比较朴素吧,想来是觉得应该不会很贵,走在前面的同学推开门,我就跟着走了进去。沙发是那种人造皮的,感觉比较旧了,上面还有很多斑点,地板是仿木的垫子,上面有很多的污垢,还有坐在沙发上的女人,感觉她们很疲惫,看到我们进来,突然间变得兴奋起来,堆起了笑容,我还记得当其中一个女人走过来帮我按摩的时候,那种拇指触摸到我皮肤上的感觉,感觉有点温度,也有点黏的感觉,后来她要帮我脱掉上衣,我很害怕,并没有同意,后来过了不久我就离开了,实在是太害怕了。这些记忆就像是昨天一样,没想到这些记忆会成为接下来无数个痛苦的导火索。
刚回去那会并没有发生什么,刚巧,那一段时间我去上网的时候,跳出来一条QQ信息,说有中学生去洗头房,感染了艾滋病。这下我彻底的慌了,当时所有的记忆全都回来了,我开始不停的回忆当时的各种场景,包括进去之后我有没有坐过沙发,我是不是有接触到那个沙发上面的斑点,那里面那么多女人,有哪些精神看上去不太好的,我有没有跟他们有接触过,给我按摩的那个女人是不是有艾滋病啊,他接触到我的皮肤,要是我皮肤正好有一些微细的伤口,而正好他也有一些血迹,那正好传到我身上怎么办啊,还有那个时候感觉她的手有一些黏黏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啊,不会是血液吧,我该怎么办啊,我回忆了几天,终于受不了了,我就去网络上搜索了关于艾滋病传播的知识,我更害怕了,一查还发现有那么多的新闻有报道,洗头房的小姐有很多的传染性疾病,还有关于传播的途径有各种体液传播,那里那么脏,谁知道那些地板啊,沙发啊有没有病毒存在。我每天就开始了疯狂的搜索和询问网上的专家,有些专家说有可能,有些专家说没有可能,我也不知道该相信谁。经过一段时间的查询后,我觉得我再也受不了了,决定去医院检测,虽然我感觉别人一定会笑话我,做完检查,结果是阴性,我突然感觉心中的石头放下了,不过好景不长,我又开始担心自己去那个检测的地方,是不是会遇到很多得了艾滋病的人,这样我不是会更危险,我又开始回忆我那个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看起来危险的人,又开始去网上询问和查询,以前的那种担心又出来了,而且变得越来越严重了,在坐公交车的时候开始担心离我比较近的人是不是有艾滋病,担心车上的把手是不是被艾滋病的人摸过,我开始回避生活中一切我觉得有危险的东西,慢慢的我越陷越深,生活中担心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以至于自己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生活也一塌糊涂!”
小A 的情况是非常典型的“恐艾型”强迫症。从他的描述不难看出,那次和同学结伴踏访洗头房是他强迫症的导火索。有些人可能会奇怪,去洗头房的不只小A一个,为什么只有小A变成强迫症,而别人却没有呢?藉由这个案例,就让我们一起分析下小A强迫症的成因吧!
首先,小A和他的同学相比,是比较具有完美主义倾向,道德感极强的一个人(我们从案例描述中完全感觉得到),也就是在性格基础上小A具有强迫症的易感性。我们可以说这些性格基础是很多心理疾病的温床,但却不能直接得出结论说是此类性格一定会得强迫症。所以性格基础只是小A得强迫症的充分条件。
其次,再来看看小A的这次去洗头房的经历及后续发展历程。小A再离开洗头房后,并没有太介意,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网上的消息,开始出现网上查资料、去问专家、不停回忆并过度引申、回避等等。是不是所有人都会这样呢?好像不是,有些人可能去过洗头房接下来就不去想了,事情也就过去了。有些相对谨慎些的人可能会去查些资料,然后虽然有些焦虑,但也慢慢过去了,继续自己的生活。如果还是焦虑,最多去做个检测,也就结束了。而我们的小A呢?显然是掉进了一个循环,怀疑–焦虑–查资料–安心–再怀疑–更焦虑–查更多资料–暂时安心……,这是一个死循环。如果一直在这里绕,就会一直被强迫症困扰。反而如果像其他人一样,忍受一定的焦虑,打破这个循环,就能慢慢适应,从而摆脱强迫症了。
综上所述,中学生强迫症的形成是性格基础、应激事件等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只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尝试去打破这个死循环,我们就可以像其他没有强迫症的正常人一样去生活和学习!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在发现我们的学生有这方面的症状时也应该着眼于这个“死循环”下手,只有想办法把这个死循环终结了,我们的学生心中的纠结也才会最终被他自己终结掉!
【参考文献】:
《中学生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强迫症的治疗》 海南出版社
《走出强迫的泥潭——森田疗法指导集锦》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年 第1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