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刍议

2014年03月13日 心理教育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刍议已关闭评论 阅读 1,032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任木千子与您分享,谢谢您收藏、宣传中国全民健心网,将独乐乐变为众乐乐)

                       邵阳市邵东县两市镇三完小  曾懿
【摘要】  一年级是一个人学习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质量的好坏,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孩子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变成一年级的小学生,这是人生道路上一个大的转折,认真抓好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对整个小学阶段乃至以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一年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一年级是一个人学习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质量的好坏,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孩子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变成一年级的小学生,这是人生道路上一个大的转折。幼儿园以保教为主,老师阿姨细心周到的照顾,让孩子生活得无忧无虑。而进入一年级后,每天要上六、七节课,且上课要求思想集中,很多事情都需要孩子独立完成。作为一年级的老师,做好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的教育引导,让孩子更快适应新的环境,十分重要。在这个特殊时期,角色的转变,往往导致小学生心理冲突现象的出现,认真抓好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对整个小学阶段乃至以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学校的做法是一方面心理辅导室对一年级的全体学生做一次“我是一名小学生啦!”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另一方面召集一年级的任课教师就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冲突现象及其疏导一起座谈分析。座谈内容如下:
    一、小学生心理冲突现象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
    心理冲突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一般而言,外界环境的变化、需要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等因素都会引起个体与外部环境关系的不协调、不适应,从而导致心理冲突。心理冲突如不能及时引导、教育,将会导致心理问题。小学低年级儿童常见的心里冲突现象及其产生原因主要表现有:
    l 、对学习任务、学习压力的不适应导致的心理冲突
儿童由幼儿园进人小学,这是他们生长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由一个学前儿童成为一个小学生,角色、身份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化,社会对他们的要求提高了,学习成为了他们成长的主要任务。对于这一变化,他们会以很大的兴趣和新鲜感来对待,但同时也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适应,对上学出现的学习任务、学习压力感到不如在幼儿园轻松,不如整天玩有趣,从而造成心理冲突。
2.对学校课堂教学生活不适应导致的心理冲突
    初入小学的儿童,常常还保留着幼儿园生活的特点,他们对小学课堂教学的纪律要求还不能完全掌握并能够遵守,不能明确的意识到小学和幼儿园的区别,有的小学生还和在幼儿园一样,在位子上坐不住,不知什么时候就钻到课桌下面玩起来了,有的上课了也不能主动回到教室,在对其进行必要的纪律约束的时候,就可能会产生很不情愿和抵触心理,造成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
3.家庭生活中的自我中心与学校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导致的心理冲突   
    小学生进入学校编入某个班级过集体生活,与幼儿园中那种大班、小班的情况不同,幼儿园的班级是松散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有教育意义的集体,学校的班级是有着统一的目标、纪律、各成员步调一致的、有教育意义的集体,集体中各成员应当服从集体的纪律和利益。而现在的小学生,尤其在城市中,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家庭生活中一切都围着自己转,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与学校的集体生活产生矛盾,会引起儿童的心理冲突。受到家庭溺爱的儿童这种心理冲突会更严重。
4,学生个性差异导致的心理冲突   
    个性差异也是导致小学生心理冲突的重要原因,当然,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具体表现是不同的。有的是因为个性倾向的内向、外向特征导致的,个性内向的学生一般对新环境的适应较慢,进入学校以后,面对陌生的老师和同学,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适应过程,比性格外向的同学更容易造成心理冲突,有的学生因为家庭破裂等原因造成性格孤僻、自卑,与他人交往困难,容易出现较严重的心理冲突。
     应该说,这些心理冲突的出现是很正常的,一开始,这些心理冲突可能不明显,但随着时间地推移,就会越来越严重,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学生就会逐渐出现厌学心理,学习成绩自然不会很好,由此导致老师家长的批评,自尊受到伤害,也就更缺乏自信,甚至于自卑、自暴自弃,刚刚踏进校门,心理就不能健康发展。不仅影响学业,这片阴影有可能将会笼罩孩子一生。
    二、小学生心理冲突现象的教育对策 
    1.提高认识,抓住主要矛盾,促进学生角色意识的转变,形成小学生正确的角色定位。
低年级儿童正处于学龄初期,由学前幼儿到小学生的角色转变是他们心理发展中面临的主要任务,也是一个难题。这一时期其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社会要求的变化与原有心理发展状况的矛盾。这一矛盾能否解决,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实现由一个学前幼儿到一个小学生的角色转变,能否由适应原来的幼儿园生活(或家庭生活)到适应小学生活,即养成一定的纪律观念、学习习惯、群体意识等。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角色意识是这一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学校要求教师采取积极的、正面的引导教育措施,如通过开展竞赛、讲故事、主题班会、参观等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让孩子明确学校、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明确学校集体生活与幼儿园的不同,使他们逐步适应学校生活。因此,一年级教师在开学初,不要急于课程的讲授,而是要对他们先进行小学生角色意识的培养,使他们逐渐适应学校生活。带领学生参观美丽的校园,让他们观看小学生一日校园生活的录像,讲名人小时爱读书刻苦学习的故事,利用课间带领大家做一些他们喜欢的游戏等,更重要的是通过展开竞赛多表扬多鼓励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潜力,每天都进行听讲、守纪、文明等各方面的比赛,评选出优秀的,发给他们自己喜欢的标志(小红花、小五星、动物卡通形象等)进行奖励,还要通过小组间的竞争,相互促进,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教育过程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校的教育要求与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2.根据学生心理冲突现象的具体原因及程度差异,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疏导方法。
     学生由于先天遗传素质的差别和后天生活环境的不同,出现心理冲突的状况和程度是不同的,教师应当根据个人的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教育措施,对他们进行科学的疏导,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冲突,更好的适应学习生活。对于那些家庭关系特殊,自小就和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从小缺少父母关爱的同学,尤其是那些人学后,自强又自卑,接受能力较强,却因没有父母的督促、管理,作业书写不认真,学习处于中游水平,而且有下滑的趋势,纪律性也越来越差的同学,教师更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批评方法,而是要主动找他们谈心,鼓励他们交流,看到自己的长处,了解自己的短处,告诉他们老师对他们的信心……                             
    3、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重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
    入学初,学校要求各班召开了家长会,向家长讲明学校教育的要求、小学集体生活与幼儿学前生活的不同、学生现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常见的心理冲突现象,指导学生家长正确认识孩子可能出现的一些心理异常现象,加强家校联系,及时采取科学的引导方法;要求老师和家长经常沟通与配合,从一点一滴做起,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双管齐下,孩子的进步就会越来越大,很快地融入集体生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