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国人精神为啥这么脆弱?全民健心刻不容缓

2014年02月22日 心理保健 国人精神为啥这么脆弱?全民健心刻不容缓已关闭评论 阅读 1,115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与您分享,谢谢您收藏、宣传中国全民健心网,将独乐乐变为众乐乐)

  北京地铁老人与一女子争吵后猝死、厦门至北京航班乘客打架致延误、杭州两女士开车斗气堵小区……社会文明日趋进步,可类似的公共事件越来越多。有人在公共场所被挤到,张嘴就骂、动手就打;微博、论坛一条危言耸听的谣言可能引发数万人内心恐慌,疯狂抢购;还有人受一点挫折就意志消沉,甚至自残、自杀。这不免让人担忧,当代国人的精神太脆弱了。对此,《生命时报》记者专访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教授,听他讲讲国人心理有哪些问题。

  杨甫德:国人的这一心理变化大致与社会发展进步、竞争加剧、结构转型以及居民城市化等因素有关。现代社会过于浮躁,人们更多接触的是网络、手机,交换的是金钱、利益,太看重眼前的、实际的、物质化的东西。很少有人,尤其是年轻人愿意学习传统文化,当前的教育体系也不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前段时间,中山大学规定新生入学时交一篇《弟子规》读后感,被不少人认为是宣扬腐朽文化。其实,《弟子规》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文风朴实、说理透彻;《增广贤文》融合儒、道、佛家思想,富有哲理。尽管都有不合时宜之处,但瑕不掩瑜,对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有很多好处。我建议,国家应构建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用传统文化引领心理健康。  《生命时报》:中国是儒家文化下的社会,讲究温良谦恭、求中求和。可现在许多人的脾气越来越大,事事看不过眼,啥事都要争两句,这是为什么?

  《生命时报》:就个体而言,一些人在家人、同事面前表现温文尔雅,却可能因一点小事就向陌生人大发雷霆;还有人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说自己坏话,疑神疑鬼。这些表现算精神脆弱吗?

  杨甫德:这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主要有3个原因。一是个性缺陷。个性是人行为方式的总和,跟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等有关。行为是学习得来的,若父母易冲动,孩子也可能爱发脾气。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让人心理发育不成熟,使一些成年人像孩子一样不会控制,想闹就闹。二是外部因素诱发。如喝了酒、家人生病或工作挫折、长期睡眠不好等,容易情绪不稳,因小事爆发。三是社会节奏快,每个人内心都积存很多压力,平时得不到发泄、疏解,遇到刺激就容易爆发。此外,焦虑症、冲动控制障碍、被害妄想症等精神障碍患者容易发脾气,对身边人充满敌意。这需要自己和家人多留意,尽早察觉,及时就医。

  《生命时报》:您刚刚提到了精神障碍患者,这些人有多少?与精神脆弱有多大区别呢?

  杨甫德:我国在1982年和1993年做过两次全国性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各类精神病总患病率由1982年的11.3%。升至13.47%。。回龙观医院2005年牵头发起、2009年发布的一项精神疾病调查显示,各类精神疾病总患病率已达17.5%。目前,全国重症精神病人数已有1600多万。

  精神障碍的程度比较严重,需要药物治疗;精神脆弱一般可通过自我心理调节或心理医生指导恢复心理健康。

  《生命时报》:可以说,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或多或少有精神脆弱的人,他们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吗?

  杨甫德:美国耶鲁大学研究发现,五成办公室坏情绪来自同事间相互传染。一个人心里不舒服、老抱怨,身边人的心理不可能和谐。比如在地铁里被踩一脚,有人当时就发作,只图一时痛快,可事后双方都会有心理创伤,车厢里其他人心里也不舒服。值得提醒的是,他人的态度会影响当事人的心理。一个心理脆弱的人,若同事、家人对他的态度是理解、接纳、支持的,他就能慢慢学会控制情绪,融入身边的圈子。

  《生命时报》:有些媒体上频频曝出的精神病人砍人、壮汉摔小孩等新闻对人心理的影响大吗?

  杨甫德: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让我们能简洁、快速地交流,获取更多信息,另一方面会不加分别地传播负面信息,起到心理学上的“示范效应”和“传染效应”,让心理不稳定者更暴躁。我建议对此类事件不要报道细节,最好给点引导性的小贴士,告诉大家遇到这种情况如何保护自己。

  《生命时报》:您对国人心理健康有什么指导?

  杨甫德:第一,心理问题对人的影响大于躯体问题,因为前者严重到可以让人自杀。每个人都该像学习急救知识一样掌握心理自救知识,学会在冲动时自控。

  第二,提高情绪驾驭能力。可通过冲动控制训练、延迟满足训练、情绪训练等方法学习管理情绪。举例来说,激动时试着向自己描述当前的情境和感受,比如“我现在心跳很快,脸很红,呼吸急促”。这些简短的描述能分散注意力。也可对自己说:“等一分钟再发火!”短短的一分钟能让人恢复理智。

  第三,要培养自信心。自信是强大的力量,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态的。人在感觉良好时充满自信,处处不顺时缺乏自信。自信能通过自我调整获取,越是失败、遇到挫折时,越要往好处想,才能恢复自信,敢于面对问题。

  第四,一些与生俱来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消极的。比如,下意识地否认失败是否定机制;无端猜测别人是投射机制。这只能暂时减少痛苦,并减少我们跟外界的接触,使人心理退化。学习积极的心理机制能提升应对能力和危机化解能力。如升华机制,简单说就是化悲痛为力量,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很多人不具备这种内在动力,觉得失败了,就一辈子都爬不起来。但伟大的人都是从失败中找到经验教训,从头开始。再如幽默机制,遇到尴尬的事情不妨自嘲一句,能化解危机。

  第五,假设一个人只会工作,没有朋友,没有爱好,连做饭都不会,那工作之外的时间如何打发?因此,要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养成自我欣赏的能力;每周适度运动,可调整身心、稳定情绪;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一个人可以没有很多朋友,但至少要有一个好朋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