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看客”心态分析

2014年09月12日 社会心理服务研究 “看客”心态分析已关闭评论 阅读 1,039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任木千子与您分享,祝您多点开心,少点烦恼!谢谢收藏)

 
        当今的中国社会进入到社会矛盾凸显时期,其不利的社会因素会导致出现越来越多的看客。依据当前中国看客心理反应,可以分为如下三种典型的看客心理特征:邪恶快感,社会恐惧,道德恐慌。看客心理的产生原因涉及社会、道德与个体心理等三个层面的因素。
 
看客心理特征辨析 
        最先揭示看客心理的是文学家鲁迅,他用痛恨、犀利、无奈的语言穿透看客,直射中国人的劣根性。今日重提看客,源于中国百姓的感受与疑问:当今中国社会的看客现象是否又在回归?依据日前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的“当前社会病态调查”结果,89.2%的被调查者认为“看客心态”普遍存在。
 
看客的界定与心理特征
        看客,简单而言就是旁观者,是指人们以旁观者的姿态面对事件与人,不论何种性质的事件如同看戏一般,对当事人没有理解与共情的心理反应。
        依据当前中国看客心理反应,可以分为如下三种典型的看客心理特征。
        一,邪恶快感。邪恶快感是因他人的厄运而快乐的心理感受,属于一种暗黑的高兴情感反应,也称之为幸灾乐祸,具有邪恶、卑鄙、冷漠等反道德的特征。看客们在观看一个人面对死亡的悲剧过程中充满了快乐与刺激的感受,显现了人性中的邪恶成分。邪恶快感的危害极为严重,其群体围观效应会加剧事态向恶性结果发展,置人于死地。
        二,社会恐惧。社会恐惧源于在某一社会环境中人们失去生活安全感而出现的害怕、焦虑、急于求生的现象。当出现危险情境时,人们会启动对死亡的恐惧,逃离危险源,寻求自保,以获取生命安全。
        三,道德恐慌。道德恐慌是指社会舆论或大众传媒以偏常的方式来定义一个群体或某种行为,并且只将注意力集中在该群体或事件的离奇性上,且对其加以无限放大,从而导致大众的集体恐慌,进而还可能引发人们对不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人或者群体进行打压。道德恐慌印证了中国人的理念——好人(心)不得好报,做好事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它启动了中国人的自我保护机制,有道德之心,不敢行使道德之责。
 
看客心理产生的原因
        看客心理的产生原因涉及社会、道德与个体心理等三个层面的因素。
        其一,社会因素。当今的中国社会人均收入已经超出1000美元,进入到社会矛盾凸显时期;基尼系数超过国际警戒线(≧0.40),贫富差异过大,进入社会问题爆发的频繁期。在这种社会发展阶段,其不利的社会因素会引发民众的人间失格、社会焦虑、心理怨恨,进而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看客。当社会不承担责任,当社会失去了爱,当爱失去了责任,结果将是丧失国格,丧失人格。
        人间失格。人间失格是指丧失做人的资格。主要表现为无能与无爱。无能是指一个人没有能力活在这个世界上,出现生存困难;无爱是指一个人无法感受爱,也无力给予爱。当人丧失为人的资格时,会引发人们的心理恐惧与不安,懦弱与羞耻,抗争与暴力,这是人性的扭曲。在一个无爱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悲剧人物。
        心理怨恨。社会结构失衡,贫富差距过大、会产生怨恨;社会比较的心理落差、会产生怨恨;无力生存于世的虚弱均会产生怨恨。德国著名现象学哲学家马克斯·舍勒指出,怨恨是现代人的精神气质,它颠覆了传统价值观念,怨恨是一种有明确前因后果的心灵自我毒害。在日常生活中怨恨表现为没有道德约束的幸灾乐祸。
        社会焦虑。社会矛盾凸显会引发民众的不安定感,近段频发的非常规突发事件提升了整个社会普遍的焦虑与恐惧。媒体上充斥着恐怖事件、暴力冲突、杀人事件、毒奶粉、地沟油、飞机失联、建筑物倒塌、物价与房价的涨落、经济危机等报道,人们感觉到生存危机,并产生出强烈的安全需求。社会焦虑成为一种社会流行病,看客多了,旁观者更加心安理得了。
        其二,道德因素。道德低劣者会是社会悲剧的看客甚至是制造者。但是道德恐慌、道德推脱、道德认知低下也会让更多的人变成看客。
        无德之人是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性丑陋,违背道德规范。他们会恃强凌弱,欺压弱小,不管他人生死,会成为残忍冷漠的看客,内心与行为一致,没有心理冲突,没有道德愧疚感。而道德恐慌与道德推脱者不同于无德之人,他们具有道德意识,但是在道德行为上表现无能。道德恐慌者是迫于外部压力不敢做道德之事,道德推脱者是当一个人做了不道德的事情时,也会出现内心冲突与愧疚感,良心受到谴责。但是,为了解脱自我责任,他们会丧失社会责任感,将责任推脱于他人,不敢担当,将自己设定为局外人,心安理得地成为事件的旁观者,或者将自己设定为受害者,嫁祸于人,最终将不道德行为合法化或合理化。
        其三,心理因素。暗黑人格是一组反社会人格特质群,如马基雅维利主义、精神病态和自恋人格,是对社会发展、个体成长具有负面作用的人格特征,具有暗黑人格的人更容易成为社会的看客与悲剧的制造者。暗黑人格具有以下三个共同特征。
        缺少社会同情。同情与幸灾乐祸是人们面对他人灾难时可能会产生的两种相反的情感。前者与当事人的感受一致,同为消极效价;后者与当事人的消极感受相反,属于积极情感。心理学研究发现,悲伤的情绪图片不会引起他们的痛苦情绪共鸣,反而表现出较高水平的积极情绪。这种情感共鸣上的缺陷会导致他们忽视自己行为可能对别人的伤害,对他人的痛苦漠不关心,人格表现出冷漠无情,不识人间疾苦。
        自我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将一切集中于自身的人生哲学,实用主义价值观。通俗些说,就是“个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个人利益高于一切,为达个人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将个人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以服务自我为处事原则,忽视社会规则与道德原则。擅长算计,利用他人,不涉及个人利益,不会帮人助人。当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和他人痛苦之上,不能与他人建立良好健康社会关系的人,常常是冷酷算计的旁观者。
        合理化的邪恶。邪恶被披上了美丽的外衣,就是将不合理的邪恶合理化,使得看客心安理得。嫉妒与快感常常被视为幸灾乐祸型看客的主要特征,他们将别人的成功视为是自己的失败,见不得别人的幸福与成功,看到他人的悲惨与失败会使他们产生无限的快感。然而,赤裸裸的邪恶是不为人所接纳的,他们也会掩饰自己的邪恶本性,表现出外部的人格魅力,以变色龙式的才华招摇过市,以社会赞许的方式获取个人的资源。
 
看客心理的社会应对建议
        老子认为,由于世风日下,人们距离天道本有的和谐、完美越来越远,人心日益丧失先天的淳朴、自然,矫情、伪饰成了人们必备的假面,所以才不得不用伦理道德教育世人,当用道德教育也不起作用的时候,只好提倡仁爱。当人们的仁爱之心也日益淡薄之时,就呼吁要正义,在正义感也丧失殆尽后,就只能用法规性的礼制来约束民众了。
        宣扬正义,弘扬正气。屈服于邪恶会使社会正气不足,社会戾气嚣张。如果看客心理成为社会常态与公众行为,人与人之间就会缺乏真情,缺乏关爱、缺乏互助,影响社会安定与人际和谐。对此,鲁迅为我们作出了示范。毛泽东曾对鲁迅精神加以赞许:“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消除自保心理,成为时代先锋,推进社会理想的实现。
        传播社会心理知识,提高社会抵御力。看客心理分析属于社会心理范畴里的问题。推广和普及心理学知识,有助于民众了解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反应,控制个体不当行为。此外,还应启动社会公益行为,提高对社会不良行为的抵御与控制,建立社会公益之心,消除冷漠,推进社会和谐。
        加强道德与人格教育,建立和谐社会。如果看客成为普遍性的公众心理,国家会丧失国格,公民将失去人格。国格是一个国家综合品质的集合,内含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状况以及公民的素质等,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人格是一个人的综合品质,反映了做人的资格和品位,是人所特有的外貌形象和内在精神因素的结合体。人格是国格的支柱,一个民族的人格精神是民族的立国之本。鲁迅一直提倡的中国国民性的优化依旧是我们当今的社会使命,也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基础。
 
社会看客三种类型
        看客只可能是游离于一种现实生活空间之外的一群人。其中就有一些人,他们之前也许曾经参与到了现实社会的利益博弈之中,但最后却一无所获。他们对于社会有着一种报复之心,潜意识里期待着社会的“崩解”以安慰他们受伤的自私之心。这些看客所发出的声音充满着敌意,无法构成社会发展的正能量的蓄积。我们可以称这一类看客为冷血型的看客。
        还有另外一种人,他们从未能够有机会涉足这个利益的角逐场,是一种远距离的看客,并且在反复的失望和哀叹中成为了一个将自己放置在整体社会之外的不想负任何责任的看客。而网络的发明是拯救这些人心灵的一剂良药,他们可以借此更加虚幻地看待这个本来就距离他们十分遥远的世界。看起来,他们是发表意见的领袖,吸引了很多的粉丝和点赞者,但这只能说他们是精彩的滑稽戏的演员,表演的内容和他们真实的存在之间总有着一道难以逾越的沟壑,结果也只能是被这个社会所完全抛弃。
        最后一类的看客应该称之为成熟型看客。他们曾长期涉足于讳莫如深的名利争夺战,并以成功而合理的利益获取成就了一番事业,成为了社会中的成功人士。但因为各种原因,后来隐身而退,然而内心世界的真正关怀却转向了一个更大的视野。“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生存处境和存在意义的问题开始进入到他们的思考范围中来,并引领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可能依旧是世俗生活里各类人等所构成的各类三角关系的核心,却能够反思性地从其中的局限之中不断地跳将出来。由此所发表的意见,尽管是一种看客的姿态,但不仅会切中社会问题的要害,且能从人类福祉发展的未来关怀上去看待一种实际的社会转型。
        这些成熟型的看客,由于他们的成熟在先,因此看起来他们都不是直接去关心和解决正在发生着问题的社会本身,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于这个社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怀。我们今天对于整个世界以及人类整体的自觉无一例外不是建立在这些人的振臂一呼之上,可以说,他们勉力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的各种作为,使得人类从整体上减少了或者避免了一些可能出现的巨大的痛苦和不幸。
        实际上当成熟型看客的意见逐渐开始转变成为一种主流的意见之后,我们人类的整体也受到知识的启蒙,开始极为自觉地去看待这个世界里自然、科技以及人类未来生存之间的关系,但在此以前,我们肯定是缺乏这种自觉意识的。很显然,如果我们的社会要想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后一种社会成熟型的看客,一定会是我们这个社会所真正特别要期待的,他们既是社会的精英,同时又是一个对自己的言行极为负责任的个人,他们所提出来的意见是一种批判中的建构,是一种冷漠中的多情,也是一种并非预言者的预言。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去排斥这样的看客的存在以及他们所发出来的声音,反过来,还要去花些时间细致品读这样的看客之心,取其善者而为我们全人类所用,推进人类真正永续的发展。而对于一个真实的社会而言,真正所要排斥的,倒是那些佯装颓废,极力要退出这个现实世界,背地里却又无时无刻不觊觎于现实世界的真正冷血的看客,以及那些把自己高高挂起不想负担任何责任的远距离看客。((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导,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许燕,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赵旭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