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学生考试舞弊与心理辅导的调查研究

2014年12月01日 心理教育 学生考试舞弊与心理辅导的调查研究已关闭评论 阅读 960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与您分享,祝您多点开心,少点烦恼!谢谢收藏
          作者:株洲市第三中学 胡 珺
 
    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但在经济社会的今天,诚信危机是常见的。就连在中学校园里,学生考试失信似乎已成为了普遍现象,诚信考试的环境让人堪忧。这是一个令人十分头疼的问题:失信不但影响考试的公平性、学校的教学质量,更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危害性。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spss分析,期望探索到学生失信的心理成因,同时借鉴其他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提出一些预防考试失信的对策以及对失信学生的相关心理辅导服务。
   关键词:学生  失信 成因  辅导措施
 
     AbstractHonesty is the traditional virtue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also our important criteria of human behavior. But in today's economic and social, the good faith crisis is common. Even in the school's campus, the examinee exam faithless seems to have become a common phenomenon, the integrity test environment makes people worry. This is a very headache problem, not only influence the fairness of the exam cheating, the school quality of teaching, more can bring great harm to the examinee. In this background,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way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through the SPSS analysis, expected to explore the examinee breach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and draw lessons from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other researchers on this issue,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prevent cheating in the exam and relate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services to breach the examinee.
     Keywords: The examinee Broken promises  The causes of  Tutoring measures

 
1  前言
   在当今中国的经济社会背景下,整个时代的节奏完全变了。80后、90后甚至00后的成长历程,和长辈们俨然不同。他们见证着日新月异的网络繁荣的景象,他们身上有着时代快速发展的烙印。特别是完全成长于92年之后的一代,物质财富摇身一变成为全社会最鲜明最共识的身份标签,这导致人们对学习、工作长期关系的心理契约的牢固程度大大减弱,而在面对抉择时也更容易轻率地发生变化。[1]
   在此大环境的影响下,首当其冲的是诚信问题,连中学校园也不能幸免,尤其这几年,更有星火燎原之势。为更深入地了解、探讨学生失信的心理根源以及针对失信心理辅导服务提出建设性措施,我们特意在湖南多所学校做了问卷调查,以期望探究出相对明朗的成果。
2  学生失信现象研究分析
2.1 对象与方法
 对象
   以湖南省8所中学的学生为样本,男女比例均衡,其中株洲市三中有效问卷150份,株洲市四中有效问卷148份,攸县一中和三中有效问卷合计296份,醴陵一中、二中、四中、五中合计有效问卷134份,发放出800份调查问卷,其中收回有效问卷共698份,有效率87.3%。
方法
    在借鉴同类型的研究问卷[2]的同时,加入了学校、家庭对学生学习动机影响的因子,合计26道题,关于失信的题目为6道,占总体量的23.1%。将学生诚信问题的变量分为诚信自评,学生对父母影响的评价、学生对学校影响的评价、学生对其他同学的评价4个维度,每个维度设若干问题。
统计分析
    在问卷的26道题中,又分单选题和多选题,为方便统计分析,分别赋予4分、3分、2分、1分,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从描述性整体特征、人口统计学特征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基本统计数据见表1.
表一  中学生考试失信问题的认知及各维度的描述统计(%)

  ā±s 比较高 不高
诚信自评 2.01±0.514 60.6 8.9 30.5
对学校影响的评价 2.23±0.534 69.9 25.4 4.7
对父母影响的评价 2.56±0.568 66.7 25.5 7.7
对他人影响的评价 2.37±0.489 64.3 25.8 9.9
           

注:ā±s为平均数与标准差,平均数越大,说明受影响程度越大;标准差越小,说明偏差越小。
2.2  结果
    1)对考试诚信问题的总体描述
    从表一可以看出,学生所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在诚信认知度上,是处于中上水平的。自我评价测评的平均数达到2.01。有60.6%的人对诚信的赞同度非常高,8.9%对诚信的赞同度一般,另外有30.5%的学生认为自己不那么诚信。这组数据表明,现在中学生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诚信”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来看,学校、家庭、他人对学生的学习影响,认为产生了积极影响的学生,比例是超过了60%,其中对父母、学校方面更是接近了70%。这说明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
    2)学生对考试失信现象的看法
    中学生对考试失信的看法,亦是他们内心对诚信的一种态度。当问到“你想过考试失信吗?”有32%的学生表示有过这样的想法,35.5%的学生表示从来没有想过要失信,剩余32.5%的人表示曾经有过失信行为但未被发现。这组数据表明,在现阶段,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有想过失信或者曾经考试作过弊,这是十分严峻的现象。问题中,“你怎么看待那些宁可不及格也不失信的同学?”,有25.2%的学生表示佩服,35.2%的学生觉得这样的人太傻,39.6%的学生表示没有这样的人;当那些宁可不及格也不失信的同学被多数人认为是傻瓜或者根本没有这样的人存在时,说明“诚信”二字在多数学生心里已经被边缘化,同时也讲明,如今学校的考试环境已经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 问卷还设立了这样一道题:“为了预防考试失信,学校让同学们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是否有效?”其中39.7%的学生答案是“有效”,48.9%的学生回答是“无效”,另外的11.4%则回答“不清楚”。这道题可以让教育者得到启发,在面对学生失信时,我们是否可以运用更科学的手段,以减少失信现象?
2.3  学生失信的心理成因
 失信现象由来已久,可以说有考试便有失信。反失信研究亦越来越得到重视。 若要对失信现象的追根溯源,则可以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考试体制、教育者还有学生本身等多方面去分析[3]。这里列举几条, 企望能更好地找准失信之根本,以杜绝这种不良现象的发生。
1)社会大环境影响
    当今中国,诚信值万金,然而现实中诚信又最不值钱。社会上因为缺乏诚信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其中又以“地沟油”、“毒奶粉”、“瘦肉精”、“红木家私”为代表,就连在神圣的校园里面,这些不该发生的事也是常见报端:校服偷工减料、校长论文抄袭……这些事件足以表明,整个社会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古人云“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反映中华民族的“天下情怀与道德理性”的优良品质,在物质财富剧增的今天似乎难觅其踪影。[4]更为严重的是,许多投机取巧者获得了“成功”,而努力工作的实干者却默默无闻,整个社会风气已然这样,我们的年轻一代很难不受影响。
2)学生的“江湖义气”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学生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群体。有学习上充满热情、生活中充满激情积极的上进型;也有遇事盲目、不用正确的方法解决的消极落后型。而有所谓“江湖义气”[7]的学生,则是属于消极落后型。据调查结果显示,约有35.2%的学生有这样的江湖义气,大多数为男学生。这些学生或是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偏差,或者受到黑帮电影的不良影响,盲目讲所谓的义气、谈所谓的感情,致使自身不守考试规则,为了帮助他人通过某科考试,不惜为虎作伥,利用给他人传递纸条,做手势、发短信等违纪方式在考试时对其进行“帮助”。即使被监考老师查出,这些同学还不知所谓,难以悔改,自以为是助人为乐、讲道义的好朋友。 
3)学生侥幸心理作祟
    对于一些懒散、缺乏自制力,或者说惰于踏实努力,而总寄希望于意外收获,一劳永逸的学生来说,侥幸心理便成了自己考场上的支柱,成为了学习上的依赖。一旦其无法控制自己的对这种侥幸心理的依赖,便会产生一种严重依赖侥幸心理的冲动,使失信之心理加速度膨胀,从而导致失信的发生[5]。
    通过调查发现:约有12.6%的学生存在这种心态。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无外乎就是:许多学生认为,考场失信者能真正被查出的少之又少,自己小心行事,兴许还能“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基于这种心态,在考场他们的和监考老师玩的就是猫和老鼠的游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4)学生厌学心理
    现在的学生受到的外界诱惑特别多。问卷显示,约有28.9%的学生学生因为迷恋了网络游戏,无法自拔,导致学习态度不端正;有些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被“读书无用论”所惑,无心向学;有7.7%的学生则是父母平时疏于管理教育,对其学业不闻不问,任其放纵。这些情况导致学生读书马虎应付,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这些学生的直接表现就是厌学:平时上课睡觉,课后也不复习弥补,更有甚者就直接逃课,在校外游荡。正因为这种厌学心理的存在和不断演化恶劣,那些平时很少碰书本的同学,往往硬着头皮走进考场,成为了失信现象的始作俑者及主力军。[6]  
3  失信心理辅导相关服务
    反失信动作与失信现象就像是压力与弹簧的关系,反失信动作力度大,失信现象就少。通过本次的调查研究,在分析学生失信心理成因之后,我们尝试从心理方面着手,希望为失信的学生作出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服务,以期将失信现象压减到最少。
3.1  学习先进事例,传播社会诚信正能量
    让学生学习社会、学校的关于诚信的先进事例,一方面是传播正能量,另一方面是积极引导学生的诚信意识往正确的方向走。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学校更应该通过在校园中大力宣传和传播诚信正能量,在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诚信的必要性,使学生认识到诚信不仅是个人健康成长的基础保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对于个别学生,尤其是曾经存在失信行为或者有过失信念头的,在这种积极、正面的环境下,教育者要努力通过耐心的教育,经过平等、相互尊重的谈话,唤醒他们的思想觉悟,认识到哪些是正确的,哪些不应该做,增强他们的理智。由于每个青少年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当他们自尊心得到尊重,获得老师的信任和鼓励时,则容易取得更大进步。
3.2  加强诚信教育,提高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
教育者应该注意的是,即使是为了减少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和为了削弱学生的“江湖义气”而开展的辅导措施,都应该秉着以营造诚信为本的考试道德氛围,培养群体的考试道德品质为核心理念,提高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传播正能量。因为要想有效地较少失信现象,最关键的还是靠学生自身。因此,提升学生的诚信教育,让学生在加强文化教育的同时,将诚信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将诚信作为处世准则的学生,自然能做到出于污泥而不染。
同时学校可以通过举行诚信考试主题班会、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召开考前全校诚信动员大会、就学校关于考试失信的相关校纪校规组织学生逐一学习、组织学生进行诚信宣誓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让学生做到遵纪守法、坦荡做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诚信意识。同时将考试失信的严重后果以及对个人、家庭的危害性清晰地告知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了解考试失信对个人发展的重大影响,以及严重后果。
3.3  开展挫折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学生心存侥幸心理,很大程度是因为不敢面对失败、挫折。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但又极其重要的工作。从心理学上讲,挫折教育实指一种情绪状态,即人在进行有目的的活动中,遭遇到阻碍或干扰,致使预期的动机不能实现而产生的焦虑、紧张或沮丧、失意的情绪状态。[8]
在学校里,教育者必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让他们明白挫折在生活和学习中是不可避免的。例如有些学生,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被批评,产生不想学习的消极情绪;有的学生在某些课程中由于自身条件较弱,继而产生厌学的心理,如在数学课上,基础不好的同学,就容易没有自信,产生厌学心理,上课时不愿积极认真听课。这些学生往往由于受不了这些打击,而在考试中产生失信行为。
人与挫折环境的关系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日曝之,十日寒之”。这种情况下,教育者应该多关心、引导这样的同学,和同学们一起找出他的优点,鼓励他,使其振作起来,再次树立信心,避免“破罐子破摔”,尽快让这样的学生重新获得学习的愉悦感。
3.4  加强信心教育,培养、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加强信心教育,是为了培养和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毋庸置疑,信心对于每个人都很重要,作为学生,没有信心则意味着难以成才。在进行信心教育的时候,我们应当注重强调意识的力量,远远不如潜意识的力量大。当利用潜意识的优势大力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学生则能顺利突破瓶颈状态,从而相信自我,树立起坚定的自信心。
当下社会需要的人才,应该是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表现能力全面发展的类型[9],学校在适当减少分数在评价体系占的比例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平时的表现和综合能力,而不是单单把分数作为评价的标准。树立学生信心的方式有很多,学校可以创造一个环境,搭建一个平台,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课程、多种方式的活动,使他找到兴趣点,找到他自己发展的感觉,从而转变成一种志趣,成为一种志向。
4  总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诚信问题是一个重大的课程,它不是靠学校几个老师,几场反失信活动就能成功的。它需要得到更高的重视,无论是教育部门、学校、还是家长都应该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共同维护我们的孩子的道德诚信。只要严肃对待,提出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不管考试舞弊现象起源多久,或者趋势有多严重,都一定能杜绝这种不良行为,为人才的成长保驾护航。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教育考试研究专项立项课题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名称:建立教育考试学生诚信系统可行性研究,项目编号:XJK012JKZB004
 
[参考文献]
[1]蒙柳健.关于90后品牌观的调查报告[J].当代广告, 2013(11);
[2]杨晋.中学生从众心理探究及矫治策略[J].中学生报,2009(3);
[3]宫玉振,张培国.天下情怀与道德理性战略文化分析 [J].济南大学组织部,1998(6);
[4]杨东.做最好的心理导师:中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手册.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
[5]蔡红艳.树立现代教育社会的新型人才观 [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6(1);
[6]郑依婷.国中生学业情绪与学业成就之相关研究[D] .台湾成功大学,2007(6)
[7]陆佳芝,庞丽华.初中1—3年级的学业情绪与学业成就的相关研究[J].教育探新,2008
[8]陈学诗.关于心理卫生事业的建议[J] .大众心理学报刊,上海出版社,1997(9)
[9]郑朴树,万力萍,李志强.学习压力对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线性回归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1(3)
[10]董妍,俞国良.青少年学业问卷的编制及应用[J].心理学报,2007(5)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