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关注幼儿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2015年03月15日 心理保健 关注幼儿心理健康刻不容缓已关闭评论 阅读 1,061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与您分享,祝您多点开心,少点烦恼!谢谢收藏

    在我国幼教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 “心理卫生应从婴幼儿时期做 起”已逐渐受到专家和幼教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大家一致认为:儿 童时期的心理是否健康,将对今后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成长 过程中不断增加的紧张因素与传统陈旧教育观念之间的冲突,儿童 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比以前明显增多。而幼儿心理健康作为“人的发 展”重要基础,日益受到了全社会的重视。
    未来社会幼儿心理健康 教育发展趋势将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将渗透到幼儿教育观、 健康发展观和评价标准中,成为幼儿教育的内在要求;教育目标将 从单纯注重幼儿智力转向注重培养幼儿智力与培育幼儿的社会性 品质表个性品质并重;教育模式由整齐划一趋向以幼儿为中心,关 注个性、差异教育;教育内容从补救性为主转向以发展性为主;教 育队伍由兼职趋向专业化;教育规模将由点到面,逐步扩展。 而 我们幼教实际工作中,仍没有足够重视这一问题,未真正地将其列 为具体的教育目标来指导教育的实施。为此我们曾对宣钢第二幼儿 园的两个学班的幼儿进行过幼儿心理健康抽样调查。
    通过调查表的反馈,我们得出:第一、幼儿在学习兴趣与习惯、 责任意识、社会适应性、生活自理能力、意志力方面表现最差和较 差的合计人数在所有调查幼儿及其项目总次数中只占 9.3%的比率, 却让我们看到了问题的所在。正是这些看似渺小的不良心理表现影 响着幼儿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迈进,成为诱发日后心理健康的根
源;第二、有些心理问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障碍,而是幼儿 社会化不足的表现。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与幼儿园教育的影响能自 然减轻甚至消失。所以,我们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幼儿心理及 其问题; 第三、 幼儿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会成为不良行为习惯的基础, 有些则直接构成不良品的行为的组成要素。因此,我们应当看到教 育力量的潜质所在,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预防和矫治心 理疾病,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水平。 我们知道,幼儿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点。幼儿可塑性极强,幼儿 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其他年龄阶段相比,具有更大的可你转性。因 为这一阶段出现的问题还比较轻微,若及早发现,及时给与干预, 指导和矫治其行为,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提高幼儿园教 师的素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为了搞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特提出提高幼儿园教师素质的几点 建议。
     一、就我们幼教主管部门而言,必须重视幼教队伍的建设,重视 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幼儿园任用的教师必须符合基本的要求,尽管我们是企办幼儿园, 但教师的工作态度、 业务水准、 学历水平等等都要达到标准的要求。 要不断鼓励、支持教师继续进修和学习,这样才能保证这支幼教队 伍散发永久的青春活力,紧跟幼教事业的步伐。给不同层次的教师 委以不同的教育重任,促使他们不断地挖掘自身潜力,提高自身素
质。 特别是在教学研究当中, 因人而异分配程度难易的课题或内容, 为每一个教师压一副担子也不失为促使教师上进的一种方法。通过 督促、检查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方面的教育。在教师工作具体 量化时,应充分考虑他们是否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已有 而是否愉快、主动来园为一向依据进行考察等。
    二、就教师而言,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影响作 用。
    首先,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提高 教育理念即幼儿心理 健康教育将渗透到幼儿教育观、健康发展观和评价标准中,成为幼 儿教育的内在要求。在人才素质中,心理素质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 项基本的、重要的素质。一方面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形成过程中的 基础和中介,它辐射、渗透到其他各项素质之中,制约着其他素质 形成的效果:另一方面心理素质又具有能动性,它可以在人的认识 活动中起到重要的选择作用,而且对自身还可以起到调节和整合作 用。如品德的陶冶、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增强、 审美素养的提高、劳动技能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素 质。 树立正确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现代国际社会对现代幼 儿教育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它直接影响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内容的选择、方式和手段的运用、评价标准的制定等。世界卫生组 织提出关于人的“全面健康”的三要素,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 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这一概
念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未来社会里,不仅仅 需要与众不同的智力水平、一技之长,更需要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道德行为等。幼儿阶段年龄在三至七岁,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阶 段。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所以,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幼 儿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套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实 践性很强的、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承认幼儿 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尊重每一个幼儿的价值,相信每一个幼儿有发展 自我的潜能,而不能仅以动手能力、智力水平衡量评价幼儿。未来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将全面渗透到幼儿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同时,也 必将形成人人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
    其次, 幼儿教师要树立长远的目标意识,不断钻研《幼儿心理学》 、 《幼儿卫生学》等心理科学知识,即使与幼教新动向接轨,从而转 化为内在动力,用创新的思想武装自己,努力付诸实践,不断提高 自己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指导能力,主动为幼儿营造健康的心理教育 环境。将从单纯注重幼儿智力转向注重培养幼儿智力与培育幼儿的 社会性品质和个性品质并重 注重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品质和个性品 质是国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与要求。
    1991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国际教育会议,会上提出一个响亮 的口号叫“学会关心”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 “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 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一份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
中》 ,并指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重新设计、重新组 织,这被称为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 学会与人共同生活。 “学会关心”和“四个学会”是 20 世纪 90 年 代国际社会对世界各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也 是加世纪 90 年代以来以及今后世界各国幼儿教育注重幼儿个性品 质与社会性品质培养的重要根据。 在我国,教育部 2001 年颁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有关教育 目标部分,对教育者的要求中多处提出“让幼儿„„形成安全感、 信赖感”“创设一个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 ; 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 ; 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提供自由表 ; 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 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 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等。 国际上,1992 年,经叶利钦签署,俄罗斯《联邦教育法》颁布旅 行。 《联邦教育法》规定俄罗斯学前教育工作的目标包括了使儿童 的发展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保证儿童创造性、才能和兴趣的发展等 内容。日本近年颁布了新的《幼稚园教育纲要》 ,新纲要重点修改 了教育目标的一些内容,在保证儿童个性发展的同时,突出强调了 发展幼儿“人际关系”“关心”等社会性品质。新西兰幼儿教育的 、 目标明确规定要使儿童在社会性、情感、智力、体力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在美国,学前儿童通过教育必须形成良好品质包括自信、 自主、好奇、独立、坚毅、平等、交往、合作、自我约束、关心他 人等方面。 可见,幼儿教育培养目标, 各国因各自的具体国情有别, 规定的要求有所侧重,但注重良好的社会性品质和个性品质的培养 却是共同的特点。原先侧重幼儿单一和片面的认识使儿童能够较快 适应今后学校教育这一具有明显“补偿”性质的幼儿教育目标己逐 渐重新确定为促进孩子潜能发展和教孩子适应社会。在个性培养方 面,各国比较重视发展儿童的兴趣才能,教孩子学会学习,学会独 立,培养创造性,德国甚至明确提出把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作为幼 儿教育目标的核心。在社会性品质形成方面,尤其强调交往、合作、 关心、劳动、学会做人等。社会性品质与个性品质的培养两者密切 联系, 相辅相承, 这是促进幼儿形成健全人格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

     三、就幼儿教师教育策略而言,在教育过程中应积极主动地进行 幼儿社会性的培养,以改善幼儿的心理状况。
    首先,要改变教育模式:由整齐划一趋向以幼儿为中心,关注个 性、差异教育,因材施教、因人制宜 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简单地照搬中小学模式。这是因 为幼儿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较低,且心理活动有明显的形象 性与不随意性的特点,因此,在计划、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时, 不能脱离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去按中小学模式进行,而只
能以游戏为主, 寓教育于游戏之中, 其教学内容应尽可能地具体化、 形象化,具有新颖性。如,通过幼儿所熟悉的动画人物、故事等来 完成教育活动及功能。此外,幼儿在这一时期已开始形成最初的个 性心理倾向,使得我们在这一阶段通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幼 儿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等成为可能。心理健康教育个性化是 根据幼儿在智力、社会背景、情感和生理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教育, 使之得到创造性发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个性化已在经济发达国家 兴起,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并将成为未来 幼儿教育革新的重要标志 未来社会需要有个性特色的创新人才,21 世纪的信息化社会突出 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它要求教育要以幼儿为中心,因材施教, 建立以培养创造力为核心目标的个性化教育模式,来适应社会发展 的需要。中华民族是富有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民族,面对新世纪的 挑战, 中国的幼儿教育应以培养个性化的、 有创造力的人才为目标, 克服传统教育中的呆板性、封闭性、同一性,关心和爱护幼儿的好 奇心、求知欲,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帮助幼儿自主学 习、独立思考,尊重幼儿个性,发展和完善个性,营造崇尚科学、 追求真理的氛围,创设让幼儿禀赋和潜能充分开发的宽松环境。 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特别强调“关注个别差异,促进 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幼儿心理健康有个体取向,主要是培 养“健康的自我” 。但由于个体的发展存在差异,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速度也有着较大的不同,常常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倾向,而且在对 个体的观察中我们会发现,儿童个体经常出现的问题,并不是智力 的问题,也不是道德品质的问题,更多的是其自身成长过程中碰到 的一些心理问题。因此,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关注幼儿富 有个性特色发展的过程评价,通过建立“个体发展档案”了解幼儿 的需要与发展,发现每个幼儿成长的特点和潜力。
    其次在教育内容上:要从补救性为主转到以发展性为主 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一 是尽管幼儿对外界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 动,但他们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水平远跟不上他们的需要, 为此在制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时,应考虑以游戏为主,即寓 教育于游戏之中,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幼儿各种心理 过程常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而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只 是刚刚开始发展,因此,在构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时,应尽可 能具体化、形象化,具有新颖性。三是幼儿在这一时期已开始形成 最初的个性倾向。 发展性为主模式是将全体幼儿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针对幼 儿共同的成长课题给予指导,同时兼顾少数有障碍的幼儿心理的治 疗与行为的矫正。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心理卫生咨询工作开 始,从解决幼儿的心理障碍人手的。但随着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 深化,以全体幼儿为服务对象,以发展为主、治疗为辅将成为人们
的共识。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选择教育内 容时,要立足于儿童一生的可持续发展,要体现教育内容内涵的变 革。尽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是按健康、语言、社会等相对区 分的五个领域来表述教育内容的,但内容的含义已不局限在某些具 体的知识点或技能要求上,而指向幼儿参与的教育性活动,指向希 望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或形成的“基本素质” 。例如,健 康领域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感到 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依赖感”“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 , 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 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表述,指向的是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能力 的学习;而社会领域中,类似“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养 成对他人、对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 “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 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的要求,显然属于” 学会共同生活” 的内容。 这些都是幼儿心理健康需要的 “基本学习” 、 “基础学习” 。
    再次,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 幼儿的人际关系虽然简单,但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关系重大。 蒙台梭利曾说:每位教师都应有鹰一样敏锐的眼睛,能捕捉到幼儿 最细微的变化,能探知到幼儿最殷切的需要。只有这样,教师才能
观察到幼儿心理发展状况及差异,探明幼儿的内部需要,才能有的 放矢。 在幼儿园里, 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由 此可见,幼儿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每一位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愿望,通 过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积极地为幼儿营造合理的交往 机会与氛围。例如,利用开展的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与人交往的 条件。教师也应充分利用这一教育契机,调动幼儿相互交往的积极 性,帮助引导幼儿正确地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学会与人交往的 手段,掌握交往的技巧,养成合作性行为,为由而今后适应社会生 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只有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积极发挥幼儿园教育的优势作 用, 才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为塑造幼儿健康完美的人格服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