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教会每个个体追求幸福的事业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林 霞与您分享,祝您多点开心,少点烦恼!谢谢收藏)
德国著名文学家赫尔曼·黑塞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人生的义务,并无其他。仅有的义务就是幸福,我们都是为幸福而来。”
教育,是教会每个个体追求幸福的事业。我们真正需要建构的是指向“幸福”的教育,而不是指向“成功”的教育。
长期以来,在学校,我们并没有把个体的“幸福”作为教育的目标。我们总是把教育的终极目标锁定在“成功”上,一切教育活动都围绕“成功”进行。
把“幸福”作为教育的目标和把“成功”作为教育的目标,有着本质的差别。
指向“成功”的教育难免急功近利。这种功利的教育表现有三:应“试”的教育,只做“题”;应“时”的教育,多做“秀”;应“景”的教育,常做“假”。
其实,不独应试教育,其它如获奖教育、获证教育、超前教育、超常教育……也都是功利教育的不同形态。
中国人认为,幸福在成功之后,所以我们要不顾一切先追求成功;西方人则认为,幸福在成功之前,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成功。
这两个不同的观念带来的差异非常大。
西方总统、议员竞选,常常首先“秀”的是“幸福”,告诉别人他是如何对爱人好、如何对孩子好,甚至如何对自己家里小狗好的。他已经拥有了幸福,他能够有强大的心理和足够的能力,去担当大任,迎接挑战,走向成功。
我们的情况则不同。我们的领导和模范人物,常常用怎样牺牲家人放弃幸福,来证明自己如何走向成功,并且证明自己还能够走向更大的成功。
当自己和家人的幸福,都要为“成功”让路的时候,还有什么其他的东西不可以牺牲的呢?于是咸鸭蛋中加苏丹红、牛奶中加三聚氰胺……也就不足为怪了。
这些社会问题,显然都有教育的原因。
我们知道,朱永新先生发起的新教育实验,其核心理念就是: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幸福,是目的方向;完整,是质量标准。教育的目的,不是成功,而是幸福;教育的质量,不是分数,而是成长。完整,还说的是身心脑的和谐发展,是学习性质量、发展性质量和生命性质量的整体提升。
新教育认为,对于教育中的人,教育本身就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师生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这,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治疗的计划与行动。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然而,今天的农业,却越来越“工业化”了。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生产效率的极端追求,带来了很多问题。教育也是这样,加工“过度”,添加“过多”,功利“过头”……所以,我们要呼唤自然的、绿色的、生态的、简约的、适合的、幸福的教育!
如果我们把“今天”和“明天”、“幸福”和“痛苦”排一个矩阵,就会发现有四种情况:今天痛苦-明天幸福;今天痛苦-明天痛苦;今天幸福-明天痛苦;今天幸福-明天幸福。
值得一提的是,在“成功”教育的话语体系中,我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了“今天痛苦”的教育方式。“十年寒窗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海无涯苦作舟”、“梅花香自苦寒来”……于是学生苦学,教师苦教,校长苦撑,显然,这样的教育,必须改变。
孩子的生命不可重复,他们既要创造幸福的未来,也要拥有幸福的当下。幸福的童年不意味着没有困难、压力和挫折,但只有痛苦、压抑和挫败的童年,一定不是幸福的童年。
幸福需要感受、体悟,也需要学习。学校应该开设校本的幸福课程,它是生命教育的一个部分。
没有教师的幸福和快乐,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幸福和快乐。叶澜老师说:“教师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会变得更加美好的职业。教师以其创造性的劳动去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并在创造性的劳动中,享受因过程本身而带来的自身生命力焕发的欢乐。”
学校要帮助那些处于职业迷惘与倦怠中的老师,找回教育的幸福与快乐!
教育,是教会每个个体追求幸福的事业!
(来源:《温州晚报》大学堂-根据校长论坛录音整理)
延伸阅读:
《班级公约》
文|淮安外国语学校 曹爱国
未来讲竞争,素养最重要。
知识浩如海,不懂多请教。
个人前途事,理应常思考。
勤奋长才干,侥幸实可笑。
穿戴应得体,不必比花哨。
自习须安静,不可瞎胡闹。
见人问声好,待人有礼貌。
见解要独立,深思才有效。
桌凳排整齐,地面常清扫。
劳逸相结合,按时去睡觉。
爱人如爱己,杂物不乱抛。
考试不作弊,诚信要记牢。
就餐须排队,节约不乱倒。
情趣要高雅,低俗最糟糕。
零食胡乱吃,脾气肯定躁。
众人力量大,合作效率高。
坐立应端正,慎行莫狂跑。
胸怀凌云志,青春少烦恼。
天天勤锻炼,周周要洗澡。
眼界须开阔,斤斤不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