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一则高三学生莫名焦虑问题案例报告

2015年11月22日 心理教育 一则高三学生莫名焦虑问题案例报告已关闭评论 阅读 1,140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您分享,祝您多点开心,少点烦恼!)   

           作者:株洲市十八中专职心理教师刘赛花

   来访事由:
来访者因恐惧、抑郁、焦虑等情绪困扰时间较长,并且难以入睡,无法调整,影响高三学习,而主动前来咨询。
一、 一般资料
   张小强(化名),男,17岁,某校高三学生,美术专业生。

二、 主诉
   从高二暑假开始,特别焦虑,烦躁,恐惧,伴随失眠,“整夜”睡不着觉。初三那年,也出现过较长时间的失眠、情绪低落,在家人陪伴下前往某综合医院心理科就诊,诊断为“抑郁”,医生开了药,吃了一段时间有副作用,“易嗜睡,没精神,整个人不对劲”,停了药。
即将去长沙参加专业集训,备战专业联考,想调整好状态,准备考试,主动前来咨询。

三、 咨询师了解到的情况
1、观察到的情况:求助者语音清晰,语言流畅,自知力完整,有改变愿望,无精神病性症状;描述时略有夸大,如“整夜”睡不着,经询问只是入睡需要1-2小时;描述时情绪波动不太明显;身体高大强壮,穿黑色皮鞋,西裤,作为学生,偏成熟化。
    2、了解到的情况
    (1)既往史
    2年前,初三,因心跳加速、情绪低落去医院检查,诊断为“抑郁症”,开了药,吃了一段时间,自己感觉有副作用,“嗜睡”,没精神,就停药了。医院检查有心率不齐症状;除此之外,身体健康,无重大器质性疾病史。
(2)个人史
    在他还未出生前,哥哥患白血病早夭,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爸爸40岁,妈妈38岁,承受着“丧子、公司破产”之痛,顶着巨大的压力,生下了他。他的出生给家庭带来了欢乐。父母对他过度保护看护很紧,“担心与哥哥一样发生意外”,小时候不让他外出;父母很疼爱他,对他寄予着厚望。
班主任反映他文娱活动能力很强,认为其应该学音乐而不是美术,近来学习难以静心,太过于浮躁,喜欢自我加压。专业老师非常支持他来咨询,反映他挺成熟、懂事,但有些管不住自己,经常心事重重。

四、 评估与诊断:
1、诊断结果:焦虑性神经症
2、诊断依据:
⑴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统一,有自知力,非常想改变现状,主动求助,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⑵根据许又新教授的神经症评分标准,该求助者持续时间大于三个月,心理痛苦无法自行摆脱,已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有一定泛化,该求助者在严重程度,有无泛化及病程上的得分为6分,可以诊断为神经症。
⑶该求助者的症状主要为莫名的担忧、抑郁、恐惧、焦虑、躁动不安,其中指向未来的焦虑、恐惧、担忧为主要症状,根据这些症状诊断为焦虑性神经症。
 3、原因分析:
⑴生物学原因:心律不齐,正处于青春期。
⑵社会原因:
①家庭影响:父母未从哥哥早夭事件中恢复,甚至一直有追随哥哥而去的想法。如母亲曾坦言“哥哥去世时,自己想过自杀”。从小到大,哥哥的影子一直追随他,但家里谁也不提,气氛比较沉闷、压抑。 ②进入高三,专业和文化的压力加重,且面临第一次离开家。③社会支持系统不足:内在的心理找不到人倾诉,同学朋友无法理解,也不愿告诉父母,不想让他们担心,一个人扛着。
⑶心理原因:
①个性特征:比较好强,渴望有出息,“将来想做成一番大事”,出人头地;自我期望高,自我加压,追求完美;认为自己“与众不同”,有烦恼也不愿向同辈人倾诉;责任心强。②潜意识担心:在来访者的潜意识层面存在以下想法:我去读大学了,就不能照顾父母了,父母会离开我。正是因为这样的担心导致了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的产生。

五、 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评估与诊断,确定咨询目标:
短期目标:改善或缓解焦虑、恐惧情绪
中期目标:学会一些放松和自我调适的技巧
长期目标:修复家庭创伤,促进个性的完善、人格的健全

六、 咨询方案制定
    “良好的关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本咨询遵循人本主义理念,积极的关注来访者、耐心的倾听、充分的共情、完全的接纳来访者及其问题。
   与来访者一起商定咨询目标:改善或缓解其焦虑、恐惧等情绪;学会一些自我调适的方法,轻松高效的备考。本咨询计划通过聚焦情绪、情绪打包处理法、身心放松技巧等方法。
   本咨询遵循“助人自助”原则,充分调动来访者自身的积极力量。来访者深受情绪困扰,主动前来咨询,改变愿望非常强烈。这正是咨询可以调动的力量。
    本咨询将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取得来访者信任,将通过倾听、积极关注、共情等技巧让来访者情绪得以宣泄;第二阶段将一起探索分析来访者情绪背后的原因;第三阶段将着力进行调整,帮助来访者修复;第四阶段为跟踪调查反馈。每个阶段咨询次数不一,可能各阶段交叉进行。咨询中将 没有明显的阶段,将“以来访者为中心”。

七、 咨询过程
 (一)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礼貌、热情的接待,肯定其主动求助的明智行为,认真倾听,充分共情,无条件接纳,注重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二)聚焦处理情绪
   1、明晰感受,主观评定情绪类别
在倾诉中,发现来访者最近深受各种情绪困扰,本咨询首先鼓励来访者去明晰身体内的各种情绪,主观评定各种情绪的程度、频率、比例。在主观评定的过程中,实际已经渐渐与情绪拉开了距离。来访者主观评定情绪如下:

情绪 焦虑 抑郁 恐惧 愉快 躁动不安 担忧
程度
(0-10分)
8 10 9 3 9.5 10
频率
(0-10分)
10 10 10 2 9 10
比例
(百分比)
20% 25% 40% 5% 5% 5%
目标分 2-3 2-3 2-3 6-7 2-3 2-3

              表1 来访者主观评定自身情绪
由此,和来访者商定了近期咨询目标:改善或缓解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并请他写下了降低的目标分值。
2、放松训练,缓解焦虑
来访者身体绷得很紧,评定完各种情绪后,现场带领他体验了放松的方法,建议他回去后多多练习。放松法如下:
(1)深呼吸:腹式呼吸,吸气的时候,把肚子鼓起来;呼气的时候,把肚子缩进去,训练3-5次;
(2)肌肉紧张放松法:从脚到头全身各个部位体验先绷紧,“紧到不能再紧”,“保持5-10秒”,然后再渐渐放松,完全舒展。顺序依次为从脚趾,小腿,大腿,腹部,背部,胸部,脊椎,手臂,面部、眼睛、头皮,也可以从头到脚进行。
(3)想象放松法:在以上两种放松训练后,想象一个舒适、安静的场景,想象自己置身其中,非常放松。风轻轻的出来,阳光温暖的撒在身上。
(4)自我催眠:分享博恩·崔西自我催眠录音,在放松的同时给自己积极的暗示。
3、情绪打包和转移处理情绪
在主观评定情绪和放松训练后,对于来访者身体内的情绪,我尝试采用情绪打包和转移法。
具体操作如下:
1、请来访者用一种东西来描述身体内的情绪,说出像什么,其形状、颜色等,进而感受在身体的哪个部位,邀请他尝试将这个东西拿出来,拿到面前。这样可以清晰化和具体化感受,进一步与情绪抽离。
2、在半催眠状态下完成自我对话。
部分摘录如下:(咨表示咨询师,访表示来访者)
咨:你想对它说什么?(轻声)
    访:想让它消失,不再出现。
    咨:好,你找一个东西,把它密封起来,你想找什么来暂时封存它?
    访:找一个木箱子。
    咨:嗯,非常好,多大,什么形状的?
来访者进行了描述和比划,当箱子清晰化后,请他将面前的东西封存在箱子里,并锁上,确保安全。然后把它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它不会再打扰你,询问来访者这个地方是哪。
访:埋在地底下。
咨:挖一个很深深的洞,然后将这个装有你恐惧、焦虑、抑郁等各种情绪的大木箱子放到地底下,在你的想象中去完成这一动作,当你完成了,点头告诉我。
静默了一会,来访者点点头,暗示已经完成。
咨:好,你完成了吗?(心中欣喜)。现在这个装有你各种情绪的箱子已经被封存在地底下了,我们一起来对他说一些话,好吗?(来访者点头)我说一句,你跟着说一句。“我现在还不能处理你。等我有一天足够强大,我一定会再来找你的。”
来访者一字一句说着,从他的表情和声音、肢体动作来看,他进入了情境中,很真实的完成了情绪打包转移,很用情的进行了对话。
(三)深入探索,厘清并尝试处理症结
如前所述,来访者的担心、焦虑似乎是莫名的,没有缘由的。他一再表示如果不再受这些情绪困扰,自己能够胜任高三的文化和专业学习。他的问题更多与家庭有关。
1、运用空椅子技术与逝去的哥哥联结、对话
听来访者讲了哥哥的故事后,笔者查阅了家庭系统排列相关书籍,了解到在家庭系统中逝去的人的潜在影响,遂决定引导来访者与哥哥进行对话,事先取得了来访者的同意。
空椅子技术具体操作如下:
(1)在来访者对面放一把椅子,请来访者选一个任意物品代替哥哥,也可以不选。告诉来访者将邀请哥哥和他进行一场对话,问他是否愿意尝试。
(2)深呼吸,做简单的放松训练。想象哥哥的样子,哥哥就坐在对面。如果哥哥还活着,是什么样子,尽可能清晰的想象。
(3)想清楚了,问:你想对他说什么?(等待来访者慢慢的说)
(4)等来访者说完,继续询问:嗯,哥哥听到了你所说的。他会对你说些什么呢?(过程无需评价)
(5)重复3和4两个步骤,让来访者与哥哥有充分的对话时间和空间。
说完后,来访者表示身心轻松了很多,感受到了来自哥哥的力量。来访者也明白了哥哥一直在祝福自己,哥哥不希望他活得如此压抑。此刻,咨询师适时的说出了哥哥想说的另一番话:哥哥希望你能把他未活出来的部分活出来,并且要活得更精彩。建议他在心中给哥哥留一个位置,因为哥哥一直在身边,可以随时和哥哥对话。
2、演练与父母的对话
   来访者很孝顺父母。有很多想对父母表达的情感和话语。当他学会用空椅子技术对话后,我邀请来访者在安全、温暖的咨询室中,演练与父母的对话。以后有机会可以当面对父母说。方法同上。当来访者说出平时未说出来的话,压抑在心底的情感得到了释放,来访者很动情,一度落泪。
   来访者潜意识认为:考上大学,就无法照顾父母了,父母就会离开自己。这种潜意识的担忧是来访者情绪困扰的根源。在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和放松、对话联结后,来访者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他考上大学外出了,谁来照顾父母?”这是他主要的担心。经聚焦思考,来访者找到了应对方法,如父母暂时还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一个姑姑会帮忙照应、自己也可以常回来等等,减少了担心。
(四)跟踪回访,巩固咨询成果    
来访者联考归来,3月份和4月份分别又咨询了一次。最后的一次咨询针对高三复习进行了会谈。这是与来访者第一次正式的谈学习,可见之前困扰的问题在渐渐的缓解。他分享了当前的学习状态和成绩,并设置了高考目标分,我们就如何达到目标分一起进行了探讨,能够感觉到,对于未来他更坚定,更有信心。
在咨询后期,我接到了来访者母亲的电话,母亲对他满是牵挂和担心。最终我们达成一致意见:为了孩子,相信孩子,祝福孩子。 

   八、咨询效果评估
   来访者反应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降低了,晚上睡眠质量大大提高。在校园见到我,热情的和我打招呼,平时远远看到他,和同学有说有笑。据班主任反映,该生专业校考通过,文化学习状态也挺不错。咨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九、咨询反思
   (一)先处理情绪后处理问题
在咨询中,很多来访者深受情绪困扰,不能理智的思考问题。当负面情绪缓解,很多人生的智慧就出来了。因此在咨询中,我们先聚焦来访者情绪,引导他学会观察情绪,置身于情绪之外。同时教会他一些情绪缓解的方法和放松训练的方法,让其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能运用。
   (二) 不给来访者贴标签
来访者曾被医院诊断为抑郁症,来咨询前就有一定的心理负担。作为学校心理咨询师,我认真听他叙述了医院就诊的经过,没有给予特别评价,而是一直用心的和来访者一起聚焦问题,探索问题,充分的以来访者为中心。贴上一个标签,无论对错,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如何让他得到更充分的成长,怎么做更有利于他走未来人生路,这是我们每位咨询师需要慎重思考和切实行动的!
   (三)家庭影响和塑造着我们 
本案例来访者主要受到家庭系统的牵连。如果父母能够很好的处理已逝去孩子带来的创伤,坦白的告诉来访者发生的事情,承认哥哥的存在,家庭成员在心中给哥哥一个位置,来访者不会那么压抑,恐惧,来访者可能不会有这些困扰。
父母的问题会影响到孩子。父母一直停留在某个点,孩子很可能也会受牵绊。父母成长,孩子才会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海灵格著.谁在我家—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2]武志红著.为何家会伤人[M].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4 
[3]萨提亚著.新家庭如何塑造人[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4]李艳芳.高三学生学业拖延问题案例报告[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年第6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