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心理健康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 /郭琦与您分享,祝您多点开心,少点烦恼!谢谢收藏)
学心理学,就能走出心理困扰?这是很多想靠学心理学自救的人,常有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明确——不能。
“为什么不能?有三个主要原因。"
▲ 原因1:心理学是一个庞大的学科。
它包括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N个具体的分支学科,当系统的学习它时,也要从1+1开始学,等你都学完了,也要5年-10年之后,那个时候才来解决自己的心病,往往就不赶趟了。
也有人提出:“那我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啊?比如只学变态心心学……”这个回答更简单:“你没学过普通心理学,怎么能学懂变态心理学呢?”
就好像你没上过小学一年级,就没办法直接上初中一年级一样。对一个学科的学习,需要按照系统进行,花上较长的一段时间,再加上实践,没有短途的捷径可走。
▲ 原因2: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的心理规律,而不是治心病。
在心理学的课堂上,会告诉你“一个人从0岁到80岁,会经历哪些心理发展阶段”,却不会告诉你:“你爱的人不爱你,你该怎么办?”我们的心病大多来自于人生的两难选择,“上学还是工作?”、“两个追求者选哪个?”、“坚持还是放弃?”
心理学不是人生指南,没有这些问题的答案。把人生选择推给“专业学习”?恐怕知识学迷糊了,到头来选择还是要自己做。
▲ 原因3:心病治本的药,都在你的“人际关系”里。
心理咨询“治病救人”,关键并不在于咨询师说了什么。而在于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建立的“信任关系”。
一个常年生活在父亲控制下的儿子,第一次在咨询师这里获得了一种新的人际关系,让他体验到自主和尊重,当他学会了这两样东西,再回去面对父亲时,他就有机会重新改写旧的关系——心结解开,心病痊愈。
也就是说,和咨询师的人际关系才是替代旧关系的“药”,它在人与人的“关系”里。
学心理学,从书本上、课堂上可获得不了与人的“关系”。你只能不断看到对“好关系的模型”的描述,却永远不能亲身体验一次。要知道,真正让我们的心健康起来的,是来自于人际关系中的“信任”与“安全”。
我们访问过很多人想借学心理学而自救的人,他们的动机都出于“不信任别人,不想把自己的事告诉别人,所以自己来。”但是他们往往是学无所得,心病更重。
要知道,信任是关系的开始,如果学不会去信任他人,开放自己的心,邀请他人来治疗自己的心。学再多的知识,也是枉然。
“如果学心理学治不了自己,学它还有什么用?"
心理学虽然治不了自己的心病,却可以预防心病,并且提高“心理免疫力”。而且还能帮助你理解他人,建立更好的人际,也帮助你了解共性,认识自己,避免“大惊小怪”。
学心理学,为的是了解共性和规律,了解正常的自然状态是什么。我们常常觉得自己的问题是独有的,比如自闭、抑郁、矛盾、失眠……
一旦觉得问题是自己独有的,就怀疑自己得了很重的心病,弄得忧心忡忡。
但如果你学了心理学,就会知道,人人都会偶尔出现这样的状况,发现自己是正常的,闹点小情绪没什么大不了。
而且掌握了一些心理规律,可以帮我们用更健康的态度,去对待未来的生活,可以预防心理危机。
如果你心理健康,目前没有困扰你的“心病”,只是偶尔有点“心理小感冒”,那学习一些心理知识,绝对有好处。
而且,如果你的个性特质非常适合从事心理方面的工作,比如做心理咨询师,那就可以通过心理学的系统学习,通往职业化的道路。
“学心理学治不了心病,那要怎么治?"
如果你的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到必须“治疗”了。就需要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比如心理咨询机构、心理治疗机构以及医疗体系的心理门诊。总之,需要求助他人的力量,来尽快、尽量直接的帮助自己。
所有的心理咨询师、治疗师、心理医生,在上岗前,都需要进行“个人成长”,通过向督导进行咨询,来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也就是说,连专业人员在治疗自己的“心病”时,都需要变身“来访者”,找同行进行咨询,尚且不能“自己来”,何况一般没经过系统心理训练的人呢。
就好像技术再高超的美发师,也要请别人给自己理发一样,就算你已经学成世界一流的心理大师了,当你遇到心理问题,还是要找专业的人员帮忙。当你的“信任”复活了,安全感才有机会复活,而你困扰才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