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考试焦虑、恐惧综合症原因探究

2014年02月20日 心理保健 考试焦虑、恐惧综合症原因探究已关闭评论 阅读 1,414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
肖汉仕与您分享,谢谢您收藏、宣传中国全民健心网,将独乐乐变为众乐乐)



            学校:湘潭县云龙实验中学   姓名:蔡子辉
            职称:中教高级             职务: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主任
  
    【摘要】笔者从事中学个体心理咨询工作以来,接待过各种类型心理问题的求助者,他们当中半数以上出现不同程度的考试焦虑、恐惧心理,尤其是高考考生,来咨询的求助者表面上是各种类型的心理问题,究其实质都是一种考试焦虑、恐惧综合症,但是由于目前我国中学没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也在很多同学中存在偏见,以至于使很多简单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而演变成神经症患者,使求助者徒增很多精神痛苦,本文试图从笔者的心理咨询实践经验向读者介绍如何识别显性和隐性考试焦虑、恐惧综合症的表现形式,并分析其产生的心理成因以及如何对此问题进行心理调适,敬请广大同行共同探讨。
【关键词】    考试焦虑、恐惧综合症     潜意识     精神分析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70%的人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下面结合我做学生个体心理咨询的具体情况,简单地对学生目前的考试焦虑、恐惧心理进行分析说明。考试焦虑、恐惧心理一般表现为显性和隐性两种形式。
一、显性的考试焦虑、恐惧综合症
    显性的考试焦虑、恐惧求助者通常都知道自己很为考试担心紧张,求助者能清楚的意识到自己担心、害怕的对象是考试,并表现出紧张,注意力不能集中,胡思乱想,晚上睡不好觉,白天没有精神,学习效率明显下降等特征,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形引起的焦虑、恐惧心理。
     第一种情形是平时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越面临考试感觉压力越大而产生的紧张、恐惧情绪,这好比一个平时只能挑50斤重担的人,而现在要求他挑100的担子是一样的道理,这是一种由于实力不足,面临困难产生的正常的紧张心理。
     第二种情形是成就动机太强而产生的焦虑、紧张,成就动机就是对成功的渴望程度,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智力活动的效率与动机强度呈“倒U型”曲线关系,即智力活动的效率随成就动机的强度递增达到一个最高点,超过这一点,成就动机的任何增加,不仅导致紧张焦虑而且会造成智力活动效率的下降,如果总想着“只能考好,不能考坏”、“考不好对不起父母”、“考不好没面子”等等,会造成回忆范围变窄,思维速度迟缓等现象,就会出现以前觉得容易的题目现在做不出来,以前记得很熟的公式或知识点突然想不起来,结果导致失败。
     第三种情形是由于学生存在的不合理观念而产生的紧张和焦虑,比如有个高三学生说自己总担心考不好,自己很着急,担心得晚上睡不好觉,甚至都有要放弃的想法前来咨询,其实这位同学的成绩一直都很不错,几次联考次都是年级前三十名,经过交谈得知,是她在高二时期有一次期末考试数学只得了20多分,所以后来每次考试都担心再出现那样的情形,总觉得自己数学成绩一点都不好,面临高考这种心理压力更大了,事实上那一次的考试就仅仅考立体几何那个模块,而立体几何在整个高考数学中所占的分值一般占30分左右,那么很明显,那个学生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是她自己的不合理观念让她产生的紧张和担忧,通过改变求助者的认知结构进行咨询治疗。
     第四种情形是少数学生由于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低而产生的焦虑紧张,他们越临近考试,越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眼看考试越来越近,时间一天一天过去,自己总感到每天没有收获,因心理急躁而每天更没有效率,如此恶性循环产生的焦虑紧张。
对于显性的考试焦虑、恐惧患者一般采用系统脱敏法进行咨询治疗。
二、隐性的考试焦虑、恐惧症
     患有隐性的考试焦虑、恐惧综合症学生自己不能清楚的意识到对考试的恐惧和担忧,但是他们常常会被一些莫名其妙的情绪困扰,自己觉得困扰自己情绪的事情很荒唐,可是自己就是找不出理由说服自己不去想,明知道没有必要担心但就是自己限于其中不能自拔,为了便于理解,下面我先介绍一个案例,求助者是一个高三理科实验班的优秀学生,性格外向,能说会道,情绪稳定,自述近一个月以来心情不好,困扰自己的问题有些让自己不好意思开口,因为说出来别人一定会觉得荒唐可笑,不知道具体什么时候开始,大概是本学期开学以来就总是担心失去自己的一个好朋友,这个朋友是同性的,而且与这个同性朋友之间100%可以排除同恋的关系,但是就是看不得他与其他同学交往,哪怕看见他与别人正常说话、一起走路,心里就会有一种说不清楚的不舒服感觉,自己明知道没有这样想的必要,更没有权利干涉别人的自由生活,可是就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思想,越来越觉得这件事情严重,因为已经让他无法集中精力去思考学习而前来咨询。在这个案例中,笔者采用精神分析法。
     第一步,向求助者介绍了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理论如下: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
    1)潜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它包括人类的本能及原始冲动。由于潜意识的内容与社会道德准则相悖,所以无法直接得到满足,通常只好被压抑在无意识领域中。而无意识领域中的内容,不是被动、僵死的,是极其活跃并随时都企图得到满足。
    2)前意识是介于无意识(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一部分,其功能是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任务,它不允许无意识领域中的本能冲动随便进入意识领域,它由现实经验所构成。  
3)意识则是心理结构的表层,它面向外部世界,是由外在世界中的种种文化内容构成。
       第二步,运用这个理论和求助者一起分析其产生莫名其妙的思想负担的原因,求助者因为性格开朗,且学习成绩好,所以自己意识不到高考的压力,但是在人的潜意识里,面临高考这样的人生重大转折点,出于人的本能反应都会重视高考这件事情,是正常的人都会有紧张的感觉,事实上轻度的紧张有助于我们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对于求助者这么优秀的学生不可能对于高考抱无所谓态度,于是潜意识里对高考的焦虑担忧这种情绪就投射到与朋友的关系上。
      这种类型的求助者,还有很多种不同焦虑表现形式,比如说会突然总是担心宿舍的水笼头是否关好、宿舍门是否锁好、自己的箱子、钱物是否安全等明知道不必要操心的问题,或者有少数同学会连续做梦,总是梦到自己被人追赶,要么自己无路可走,要么是很恐怖的梦境等等。
      还有一种类型的求助者,也是属于隐性的考试焦虑、恐惧综合症,他们表现出来的与上面还要更隐蔽一些,他们要么会有一件具体的事情困扰,要么会有明显的躯体不适。笔者还是先介绍两个具体案例,案例一,求助者是一个高三年级的女生,性格开朗,热情大方,自述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就有一位男同学一直在追求自己,连续给她写了四年的情书,但她始终没有答应,快进入高三时,男孩说放弃追求她,但是两个人还是可以做好朋友,开始也觉这样很好,但是近一个月来,自己总感觉一直追求她的这位男同学就像幽灵一样缠着她,已经影响她的学习,认为这样下去,她肯定会考不上大学,所以前来咨询。另一个案例是这样的,求助者是一个高三男生,自述近来莫名其妙的小腿痛,好像魔术一样,只要他在脑子里出现这个意念,小腿就会马上痛的厉害,到医院做各种检查都没有病理原因,这个毛病困扰他,几乎没有办法集中精力进行学习,在家长的建议下前来咨询,对于这两例求助者,笔者经过与他们详细的交谈后,知道他们其实也是一种典型的高考考试焦虑、恐惧综合症,像他们这样的求助者不是一次咨询就可以解决他们的问题,同样,这类咨询仍旧采用精神分析法,第一步也是跟他们讲解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理论,让他们知道人的潜意识的重要作用,第二步就是跟他们继续介绍弗洛伊德关于人的心理适应问题中关于自我防御理论:
     自我防御:在个体发展中,随时都要维护个体的安全,他对现实中一切危害生命的危险,必须及时予以反应,在发现危害信号时,会形成“真实焦虑”,这是应对的开端。当“自我”把焦虑当成一种危 险或不愉快的信号时,它就会做出反应,形成防御机制。自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在承受本我的欲望压力时,同时又顾及到现实要求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自我便渐渐形成了一种功能,这种功能可以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用一定的方式调整自我欲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经过调整,可以使人们同时接受自我欲望和现实要求,从而不致引起情绪上的严重痛苦和焦虑。防御机制包括:压抑、投射、置换、反向、合理化、升华、转移等。  
    一般情况下,自我防御机制被使用得当,可以免除内心痛苦以适应现实,但在特殊情况下,使用不得当,这时,虽然感觉不到冲突和挫折引起的内心焦虑,但这些冲突和压抑却能以症状的形式表 达出来,从而形成各种障碍。
       在上面两个案例中,求助者出现心理问题的关键原因在于他们都是面临高考的自信心不足,在自己的潜意识里出于本能启用了自我防御机制,因为他们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都是优生,而且他们似乎一直以来学习较轻松,现在进入毕业班,面对自己不理想的成绩,面对自己在班上的排名以及在年级排名中的位置,对高考表现出了不自信,潜意识里已经产生了真实的焦虑,案例中的两位同学采用了“转移”的防御机制,潜意识的逻辑就是我将来即使考不上大学是由于别的原因影响了我的发挥,要不然我考大学肯定没有问题。
      弗洛伊德说:“潜意识一旦进入意识,症状就会立即消失。”对于这样的心理问题采用的咨询治疗方法,“意识化”疗法:精神分析性的咨询与治疗着重在寻找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使之意识化,即通过分析,使求助者自己意识到无意识中症结所在,产生意识层次的领悟,使无意识的心理过程转化为意识的心理过程。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使症状消失。心理咨询师就是帮助求助者领悟潜意识与症状的关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