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精神病性障碍患者的社会功能:20年发展轨迹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李龙山载与您分享,祝您多点开心,少点烦恼!谢谢收藏)
主要发现:
20年的随访期内,仅有少数精神病性障碍患者可维持与一般人群相当的社会功能,大部分患者的社会功能均显著劣于一般人群;53%的患者从青少年晚期开始即出现社会功能的显著下降,直至首次入院,此后长期持续显著受损;针对精神病高危群体的早期干预,以及针对首次入院患者的强化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长期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社会功能损害被视为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患者的核心特征。具体而言,其表现包括难以实现社会成就及确立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社交网络、婚姻及家庭生活等。随着理念的更新,精神病患者的康复已不仅仅包括症状的缓解,社会功能同样被视为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
一方面,人们对社会功能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另一方面,针对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长期发展轨迹的证据较少。无论在患者个人及其家庭层面,或是整个社会层面,澄清这一课题均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背景下,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Eva Velthorst博士等分析了一组精神病患者在20年间的社会功能发展轨迹,研究于12月16日在线发表于《美国精神病学杂志》(影响因子 13.505)。
受试者于1989年9月至1995年12月间入组,来自纽约Suffolk郡的12所精神科病房;入组标准包括15-60岁,当前或6个月内首次入院,罹患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或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心境障碍、IQ>70等。研究同时纳入了一组从未罹患精神病的对照。通过使用潜类别分析,研究者分析了患者在随后20年间的社会功能变化轨迹,并探讨了这些轨迹与病前(青少年期)社会功能、疾病分类学诊断及20年后总体转归的相关性。
本项研究中,社会功能指数基于Heinrichs-Carpenter生活质量量表的三个条目加以评定。该评估工具采用半结构化晤谈的形式,三个条目分别为社交活动(0-6分)、性关系(0-6分)及与朋友的关系(1-5分),分数越低,该项功能水平越差,总分范围1-17分。以“与朋友的关系”为例,该项目包括以下问题:
▲ 你是否拥有比你家人或共同生活的人关系更亲密的朋友?
▲ 你有多少朋友?
▲ 最近这段时间,你多久会跟他们见一次面或打一次电话?
最初的485名患者包括269名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患者、77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患者及139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患者。20年内,随访患者数量持续减少,其中56人去世。20年后,共有262名患者与262名匹配对照接受了评估。
主要结果:
如上图所示,在不考虑具体诊断的情况下,研究者确定了4条轨迹,其中黑色为对照:
一、社会功能极度受损(蓝色曲线,n=74,对照的第1百分位)
二、社会功能重度受损(红色曲线,n=181,对照的第3百分位)
三、社会功能中度受损(绿色曲线,n=148,对照的第17百分位)
四、社会功能保存良好(橙色曲线,n=82,对照的第59百分位);
相比于对照,第四组患者的社会功能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然而,其他三组的社会功能均显著劣于对照。事实上,这些轨迹的差异在童年期即有体现;受损最严重的两组在青少年早期即脱离“大部队”,显著劣于其他两组及对照。
另外,社会功能与真实世界中的其他转归呈强相关性,包括学历、就业、独立居住或依赖于公共支持等。受损最严重的两组在学历、就业等方面无显著差异,但极度受损者在独立居住及使用社会支持方面不及重度受损者。
讨论:
研究显示,精神病性障碍患者社会功能的发展轨迹具有很高的异质性,仅有少部分患者可在20年间维持与一般人群相当的社会功能。相比于心境障碍患者,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患者的社会功能整体较差,也与目前的主流印象相符。值得注意的是,53%的患者从青少年晚期开始即出现社会功能的显著下降,直至首次入院,此后长期持续显著受损。上述结果也与其他两项使用潜类别生长曲线的研究相一致,提示患者的社会功能走势可能自青少年期既已确定。
从临床角度出发,针对精神病高危群体开展早期干预,以及对首次入院的精神病患者进行强化治疗及功能恢复,对于改善患者的长期临床及功能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原始出处:Velthorst E, et al.The 20-Year Longitudinal Trajectories of Social Functioning in Individuals With Psychotic Disorders. Am J Psychiatry. 2016 Dec 16:appiajp201615111419. [Epub ahead of print]
20年的随访期内,仅有少数精神病性障碍患者可维持与一般人群相当的社会功能,大部分患者的社会功能均显著劣于一般人群;53%的患者从青少年晚期开始即出现社会功能的显著下降,直至首次入院,此后长期持续显著受损;针对精神病高危群体的早期干预,以及针对首次入院患者的强化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长期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社会功能损害被视为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患者的核心特征。具体而言,其表现包括难以实现社会成就及确立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社交网络、婚姻及家庭生活等。随着理念的更新,精神病患者的康复已不仅仅包括症状的缓解,社会功能同样被视为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
一方面,人们对社会功能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另一方面,针对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长期发展轨迹的证据较少。无论在患者个人及其家庭层面,或是整个社会层面,澄清这一课题均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背景下,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Eva Velthorst博士等分析了一组精神病患者在20年间的社会功能发展轨迹,研究于12月16日在线发表于《美国精神病学杂志》(影响因子 13.505)。
受试者于1989年9月至1995年12月间入组,来自纽约Suffolk郡的12所精神科病房;入组标准包括15-60岁,当前或6个月内首次入院,罹患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或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心境障碍、IQ>70等。研究同时纳入了一组从未罹患精神病的对照。通过使用潜类别分析,研究者分析了患者在随后20年间的社会功能变化轨迹,并探讨了这些轨迹与病前(青少年期)社会功能、疾病分类学诊断及20年后总体转归的相关性。
本项研究中,社会功能指数基于Heinrichs-Carpenter生活质量量表的三个条目加以评定。该评估工具采用半结构化晤谈的形式,三个条目分别为社交活动(0-6分)、性关系(0-6分)及与朋友的关系(1-5分),分数越低,该项功能水平越差,总分范围1-17分。以“与朋友的关系”为例,该项目包括以下问题:
▲ 你是否拥有比你家人或共同生活的人关系更亲密的朋友?
▲ 你有多少朋友?
▲ 最近这段时间,你多久会跟他们见一次面或打一次电话?
最初的485名患者包括269名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患者、77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患者及139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患者。20年内,随访患者数量持续减少,其中56人去世。20年后,共有262名患者与262名匹配对照接受了评估。
主要结果:
如上图所示,在不考虑具体诊断的情况下,研究者确定了4条轨迹,其中黑色为对照:
一、社会功能极度受损(蓝色曲线,n=74,对照的第1百分位)
二、社会功能重度受损(红色曲线,n=181,对照的第3百分位)
三、社会功能中度受损(绿色曲线,n=148,对照的第17百分位)
四、社会功能保存良好(橙色曲线,n=82,对照的第59百分位);
相比于对照,第四组患者的社会功能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然而,其他三组的社会功能均显著劣于对照。事实上,这些轨迹的差异在童年期即有体现;受损最严重的两组在青少年早期即脱离“大部队”,显著劣于其他两组及对照。
另外,社会功能与真实世界中的其他转归呈强相关性,包括学历、就业、独立居住或依赖于公共支持等。受损最严重的两组在学历、就业等方面无显著差异,但极度受损者在独立居住及使用社会支持方面不及重度受损者。
讨论:
研究显示,精神病性障碍患者社会功能的发展轨迹具有很高的异质性,仅有少部分患者可在20年间维持与一般人群相当的社会功能。相比于心境障碍患者,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患者的社会功能整体较差,也与目前的主流印象相符。值得注意的是,53%的患者从青少年晚期开始即出现社会功能的显著下降,直至首次入院,此后长期持续显著受损。上述结果也与其他两项使用潜类别生长曲线的研究相一致,提示患者的社会功能走势可能自青少年期既已确定。
从临床角度出发,针对精神病高危群体开展早期干预,以及对首次入院的精神病患者进行强化治疗及功能恢复,对于改善患者的长期临床及功能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原始出处:Velthorst E, et al.The 20-Year Longitudinal Trajectories of Social Functioning in Individuals With Psychotic Disorders. Am J Psychiatry. 2016 Dec 16:appiajp201615111419. [Epub ahead of 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