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从中科院心理所“‘十三五’三个重大突破”看

2017年02月05日 社会心理服务研究 从中科院心理所“‘十三五’三个重大突破”看已关闭评论 阅读 1,456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江豪转载与您分享,祝您多点开心,少点烦恼!谢谢收藏)

       针对心理学的学科发展态势和国家战略需求,结合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和“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立足心理所发展实际,特别是“十二五”以来的基础和积累,心理所提出了“十三五”期间的三个重大突破。 
  三个重大突破中,“心理疾患的识别与干预”领域是在“十二五”两个重大突破领域之一“心理疾患早期识别与干预”基础上的进一步凝练和集中,聚焦于心理疾患发生发展机制及识别指标和干预技术研发。“感觉信息整合及其脑机制”领域是针对“中国脑计划”的要求,采纳院“十二五”验收中专家提出的加强心理学领域基础科学问题布局的建议,所设置的新的重大突破,但心理所在这一领域已有一定积累,“十二五”期间引进的高端人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这个领域开展研究。“精细化社会治理中的心理与行为适应”领域是在“十二五”两个重大突破领域之一“社会预警与决策”基础上的进一步凝练。结合心理所建设“特色研究所”的发展目标、院“十二五”验收中专家对加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建议,该领域将集中承担特色所五个主要服务项目的骨干力量争取重大突破。 
  重大突破一:心理疾患的识别与干预 
  研究心理疾患的认知行为和生物学基础及发生发展规律,认知和情感调控的脑机制;常见心理疾患(含精神疾病、认知和情绪障碍)早期识别的认知、情绪等心理行为和生物学指标;建设心理疾患开放数据库;研发规范化心理健康服务方案;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 
  重大突破二:感觉信息整合及其脑机制 
  意识源自对多感官输入信息的知觉。以多感觉信息整合如何影响意识体验为目标,研究视、听、嗅、触、本体等感觉通道信息的编码、表征、整合及其脑机制,以及注意、经验、情绪、认知控制等因素的调控作用;研究多感觉通道信息整合对客体、时间、空间表征及反应决策的影响;研究跨模态学习和脑可塑性。 
  重大突破三:精细化社会治理中的心理与行为适应 
  研究新型城镇化发展、社会与文化变迁对心理、行为和决策的影响;研究人类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决策行为、模型与机制;研究社会心理调查的指标体系及动态分析;研究公共安全及风险应对问题、一老一小心理健康问题、中小城镇基层公共服务能力提升问题。
“十三五”期间,心理所的主体功能定位是:探索人类心智本质,揭示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与环境影响机制,为促进国民心理健康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提供重要知识基础和科技支撑,成为引领我国心理科学发展并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著名研究机构、服务国家科技创新与城镇化发展的心理学科技智库。 
  “十三五”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在“心理疾患的识别与干预”、“感觉信息整合及其脑机制”、“精细化社会治理中的心理与行为适应”领域形成重大突破成果,实现学科领域的跨越发展;在心理健康和社会心理领域建设一支多学科交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人才队伍,成为培养我国心理学基础和应用研究顶尖人才及有发展潜力青年人才的创新人才高地;发挥学科优势服务国家宏观决策,成为推动国家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科技智库;建设一流的心理与行为综合实验平台、数据平台和信息平台,进一步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把心理所建设成为国际著名的心理学研究机构。
  “十三五”期间,心理所明确了五个“重点培育方向”。“创伤应激研究与心理干预”是在“十二五”重点培育方向“灾害与创伤心理”基础上的拓展,并确立了大力发展“临床与咨询心理学”这一学科的发展目标。灾害是导致心理创伤的原因之一,生活中的慢性应激和急性应激都有可能导致心理创伤,研发相应的干预方法是实现应激适应的重要条件,搭建平台培养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人员是解决这一重大社会需求的现实办法。“心理行为的个体差异及其毕生发展规律与应用”是在“十二五”重点培育方向“发展、教育与创造力培养”基础上的拓展,进一步强调了“毕生发展”。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一老一小”问题凸显,心理学对人的发展的研究一直关注“毕生发展”,对生命早期的发展关注认知和社会化的研究,对生命晚期的发展关注健康与积极老龄化,心理所针对这一现实发展需求,对这一培育方向进行了调整。“中国语言与文化的认知神经基础及素质提升”与“中国脑计划”要解决的大脑认知问题之一“语言认知”对接,同时也与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到的“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这一目标呼应。“人机系统中的认知能力增强”,旨在将成果应用于国防和公共安全保障。“基于网络大数据的心理行为研究及智能化应用”是在“十二五”重点培育方向“网络心理与虚拟行为”基础上的进一步凝练,将充分利用网络大数据,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维护公共安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自杀防控。 
  重点培育方向1:创伤应激研究与心理干预 
  研究创伤应激事件对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基于个体和反应异质性建构创伤应激相关心理疾患的临床表型模型;基于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从基因-信号通路-脑-行为等水平研究创伤应激相关疾患的发病机制;描绘创伤应激相关疾患的发展变化轨迹,鉴别能够预测不同发展轨迹的因素;开发时点特异性、个体化心理干预技术和方法;大力发展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开展应用人才培养和培训。 
  重点培育方向2:心理行为的个体差异及其毕生发展规律与应用 
  研究心理与行为的毕生发展模式及其发生、发展机制,含儿童青少年认知、情绪与社会性发展的遗传和环境基础、发展轨迹及脑机制;中青年成人期自我、情感、人格、社会认知等发展规律及其个体差异产生的基因、环境和脑机制;老年期认知和情绪随增龄变化图谱及其神经生物学基础。以毕生发展研究方法整合构建脑与心理、行为协同发展的系统模型,全面认识人类生命周期内心理与行为内在产生与发展机制。 
  重点培育方向3:中国语言与文化的认知神经基础及素质提升 
  研究语言理解、产生、获得及发展的认知神经机理和计算建模,语言能力的个体差异及语言能力的预测和提升,文化、语言使用和自我三者相互关系及其心理机制,揭示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重点培育方向4:人机系统中的认知能力增强 
  研究认知增强的神经生理机制和技术手段;研究复杂及极端环境下人的生心变化规律,以此筛选特殊作业人员及其需增强的认知能力,应用认知增强技术实现人员效能的提升;运用实时检测技术识别人机系统中的人类心理状态,发展自适应人机交互技术,通过数学建模和机器学习技术,建立人机交互的评价系统,实现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研究各种智能设备的人机行为问题以及公共安全领域的人因问题,提出自然人机交互的设计标准,构建符合认知规律的人机交互系统。 
  重点培育方向5:基于网络大数据的心理行为研究及智能化应用 
  研究针对网络大数据的心理计算模型的高效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基于网络行为实时感知数据的个体和群体的心理计算模型,实现对个体心理特征的准确预测及群体社会心态的及时感知;利用网络大数据,在心理计算的基础上开展大范围、跨时空的心理与行为变化规律的研究;开展针对公共安全、网络舆情、家庭问题以及自杀防控等应用研究,以网络大数据的智能化应用服务于社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