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李子勋:给孩子三个美好的假定

2017年02月14日 心理教育 李子勋:给孩子三个美好的假定已关闭评论 阅读 970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江豪转载与您分享,祝您多点开心,少点烦恼!谢谢收藏)
      家长要鼓励孩子做三个假定:

      1。世界是美好的

      第一,要假定我们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很多父母无意识地影响着孩子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包括我们对现实的不满、对一些不公平现象的抱怨、对一些不道德的人的愤怒。父母如果身处不太好的生活情境,也不要忘了需要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尽可能给予他美好生活的感受。
      奥斯卡获奖影片《美丽人生》讲述了一个犹太爸爸在纳粹集中营,努力把现实看成游戏,不让孩子的心灵被集中营的苦难生活影响。父母如果能维护好孩子的美好心灵,孩子成年以后的幸福感就要大许多。
       一个有美好心灵的孩子成年后会致力于社会变革,去实现儿时积累的幸福感。尤其在当下并不美好的社会条件下,更需要家长努力去合理化孩子可能遭遇的一些不快。父母从小给予孩子正性的情绪与追求,把社会善意、良知、关爱根植在儿童心里,等他们长大自然会把这些情绪反馈于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父母这样做跟名副其实的社会改革家推动社会变革没有什么两样,甚至更加有效。哪怕世界还有恐怖袭击与恐怖主义,国家与国家之间还存在你死我活的斗争,民族与民族还有隔离与对抗,甚至还有很多贫穷的地方的人们吃不饱、穿不暖,但是坚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或者正趋近美好,父母不管做什么或者想什么,身心会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气息,对孩子的成长很有意义。
       为什么学校的教育是美好的教育呢?其实是有道理的。因为孩子的心灵在早年的时候没有鉴别能力,儿童心理发展在一个美好教育体制下要比在一种残酷的现实教育里好,现实教育要等待孩子满了18岁才能实行,那个时候的孩子有了很好的积淀,也会更正面地看待问题。美国有些地区的黑人小时候不读书在街头流浪长大,暴力和犯罪率非常高。我们的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长大、家长与学校老师施予何种教育,决定孩子成年后接受什么样的现实、去创造什么样的生活。一百年前,德国宰相皮斯麦曾说:“我们今天如何对待孩子,20年后孩子就会如何反馈于社会。”好教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在孩子小时候,爸爸妈妈要让孩子感觉到这个世界是可爱的、值得珍惜的,由人类、动物、树木、花草构成的庞大的现实世界,充满活力与美好,长大后孩子才会去珍惜这个世界存在的一切。小时候不引导孩子去珍惜这个世界,长大后孩子也不会珍惜自己、珍惜生命、珍惜自然万物,损失是巨大的。现时的中国人缺乏信任、缺乏关爱、缺乏法律意识,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要对他人负责、对社会与国家负责,但父母应当从自身做起,成为孩子的表率,引导孩子看到信任、关爱与负责的那一面,而不能在孩子面前抱怨社会、抱怨他人,造成孩子内心难以信任、关爱、珍惜他人,结果一生都会蒙上阴影,难以获得幸福与满足感。
       很多人可能去过国外,尤其是北七欧、北美,包括日本、澳大利亚等,那些地方的人们的环境与自然意识非常强,自我约束、对他人负责的意识也很强整个社会氛围就比较温馨。这样的教育是谁给他的?是父母而非社会。西方人很珍惜与敬畏自然,不会随便去侵害野生动物与植物。中国的留学生会任意地把一些野生动物打回家吃,松鼠、鱼、鸟都是他们的盘中餐,以至于加拿大、美国、英国有些小镇与地区拒绝中国学生租住。珍惜与敬畏大自然不应该是哪个国家倡导,而应该是全人类的共识。我有一个朋友在美国卖房,她拒绝把一些高档社区的房子卖给中国的富二代,她的观点是这些中国人会败坏小区的和谐与人文品质。

        2。人和人之间是友善的

        第二,我们要假定人与人之间是友爱、互助的。对人的信任是从小形成的,人不能独立于这个世界,需要与很多人共构社会现实,爱他人、信任他人尤其重要。2014年春节晚会小品《扶不扶》揭示了中国人与人的信任危机,父母要教育孩子一定要助人,有一天才能改变这一社会风气。为什么要这样教育孩子?因为信任他人的人也会信任自己,孩子成年后易于适应社会人际关系。父母教育孩子不要轻信陌生人、不吃陌生人给予的水与糖果、不接受陌生人的礼物、不要随便跟邻居去他的家,这些教育是安全教育,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与基本假设中人是善良的、可信的并不矛盾。相反,假定人都是很邪恶、自私的、不可信的,孩子的内心会对人际存在负面感受,成年后难以在负责的人际关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小就用一种防御、敌意的眼光看人、与人交往,孩子成年后会更多地感受到人群中的敌意与欺骗,对善意的人际也会充满怀疑。告诉孩子人都是互相友爱的,你困难的时候别人会帮助你,别人有难时你也要帮助别人,孩子就学会主动关心别人,得到的也是人们对他的关心。人际关系的一大法则是你如何待人,人们也会如何待你,要鼓励孩子小时候和人产生共情。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告诉妈妈今天佳佳哭了,妈妈问他:“看见佳佳哭你有什么感受呢?”他会说心里挺难受的,妈妈要及时告诉他人与人心灵都是相通的,这就是培养孩子与他人的共情能力。

        3。自己是可爱的

        第三,要帮助孩子建立这样的假定:自己是可爱的。哪怕用主流文化观来看,孩子学习不好,个头也不高,长得也不漂亮,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从小就要让孩子感觉到他是可爱的。父母要给他这个假定,让他活在这个假定之中,肯定自己是重要的、可爱的、讨人喜欢的。如果他境遇不佳,缺乏社会环境正面的激励,不妨告诉他《丑小鸭的故事》;如果他有弱点、犯错误,要告诉他好孩子也会犯错误,重要的是不犯重复的错误,孩子就不会被错误打倒。
        孩子觉得他是可爱的,老师批评他的时候,他会有勇气面对自己,即便是老师冤枉了他,他不会认为老师是故意伤害他,只会认为老师可能是误解了,好老师也有犯错的时候,对老师会更加宽容。如果同学跟他生气,他不会认为这个同学是专门针对他的、是一种敌意,他更能想到可能是误解,误解是可以通过交流去化解的。
        很多父母担心如果让孩子活在这三个假定下,孩子容易被人骗、被人欺负,其实不会。即便被人欺骗了,被人冤枉了,孩子美好的自我还在,还会信任他人,还会相信自己。那种一被骗就不相信他人的人,内心缺乏美好感,才会这样不堪一击。如果父母给孩子三个糟糕的假定:这个世界是糟糕的,不值得珍惜的;人是残酷、自私的,有敌意的;自己是不重要的,没价值的。可想而知孩子的内心会是多么的荒寂与孤独,尽管没被人骗,没有吃过什么亏,但是也永远无法快乐。有这三个美好假定,也许被一个人骗了、一个好朋友远离你、失恋了、愿望受挫、事业不顺利,你都不会失去太多,因为内心的美好别人拿不走,你还是生活在自我肯定中。
        有三个假定支持,人很快会从挫折中崛起,因为你知道这个世界永远是美好的,你愿意为它牺牲一些。用一种问题看世界,世界看得很糟糕;用资源取向看世界,世界充满光明。想想人类发展才几千年,人类社会与科技发展如此之快当你与人类共命运、同患难,你会感受到无上的欣慰,因为自己是人类的一员。
       另附上对孩子教育的几句口诀:

       3岁之前的孩子,需要妈妈每时每刻的关注,怎么爱他都不为过。
       3~6岁的孩子,家长需要诚心诚意地陪伴他。爸爸是孩子最好的玩伴,这是孩子探索欲望形成的年纪。
       6~12岁的孩子,家长要真真切切喜欢他。孩子有可能在学校被老师评价,可能受到打击,但如果他感觉到家长是爱他的、永远接纳他的,他们也会安安心心地度过儿童期。
       12岁以后的孩子,家长要实实在在相信他。不要追着问,他干了什么你不知道的事情,这样的孩子是长不大的。家长只有一次次相信他,孩子才是自然舒坦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