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从疾病心理学向积极心理学的转变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老左谈心理咨询”,是我研习并践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向从业者和社会公众宣传和普及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知识和方法、临床咨询、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系列文章的名称,所写文章均在我的博客(新浪博客:心理学播种者)和QQ空间中。
作为心理咨询师,在学习和践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一个问题。
心理咨询与治疗自诞生,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两位创始人,弗洛伊德、韦特墨都将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目标锁定在人类的心理疾病或精神问题上,弗洛伊德于1895年发表《歇斯底里症研究》,韦特墨于1896年发表《临床心理学》;弗洛伊德始于治疗与研究歇斯底里症(癔症),韦特墨始于研究和矫治儿童心理问题与行为。
自此之后,无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心理分析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还是认知行为疗派,以及格式塔心理学,都紧盯人类精神问题和心理疾病,他们的理论建构和临床方法都建立在关注和矫治个体的异常心理行为或心理问题之上,被称为“疾病心理学”或“诊断心理学”。
这是上述几个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派理论与方法的先天不足,它们在出现伊始就将自己的理论发展和临床实践仅瞄准心理学必须实现的三大目标中的一个,即治疗人类的心理疾病并使之恢复正常或健康,而忽略心理学的另外两个目标:培养人类优良的心理品质和挖掘心理潜能,提升人类社会和个体感受幸福快乐的能力。特别是精神分析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前者被人们误认为“性本能”学说,后者被科学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戏称为“小白鼠”学说,一直被心理学界诟病。
20世纪50年代以降,存在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洛·梅发表《心理学与人类困境》、《人的自我寻求》等著作,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发表《动机和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等著作,人本主义心理学诞生,即“第三思潮”,他们提出,心理学仅能关注和治疗人类的心理疾病吗?心理学工作者如何培养个体的心理品质、挖掘个体的心理潜能,如何提升社会、组织、个人感受幸福快乐的能力?罗洛·梅的寻找自我、创造勇气、爱的能力培养、承担责任,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倾向、最佳心理状态、完美人格的塑造等,都给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开拓领域,对心理学的积极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丁·塞利格曼受到罗洛·梅、马斯洛等人的启发,提出积极心理学的观念,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和践行人类心理的优良品质,在他的《真实的幸福》和《持续的幸福》中指出,心理学工作者要理论研究、临床实践中要挖掘人类个体的心理潜能,如乐观主义品质的培养,幸福快乐能力的提升,如快乐由哪些要素构成?意义与个人生活的关系等。心理学无论在理论层面的研究,还是在临床咨询的实践一定要兼顾心理学自身发展的三大目标;不论是理论心理学,还是经验心理学,都要把重点放在研究人类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