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却输在了终点!
1
朋友圈在推送陈志武先生的文章《为什么世界一流大学不爱招中国学生?》。
文章说,美国名牌大学的金融教授跟陈先生抱怨:中国学生开始成绩很棒,但等到博士论文时,就顶不住了。论文质量上不来,倒也罢了。最惨的是去不了一流大学任教。
而同样是培养印度学生,毕业出来就去了一流学府任教。在美国的金融领域及硅谷,印度裔的高管也很多:谷歌、微软、Adobe、软银、花旗集团等公司的 CEO 都是印度人,副总裁级别的印度人更多。
反观中国,2015 年,在美国排名前 30 的金融院系,中国博士生很多——但没一个能被前 10 名或前 15 名金融系招聘。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苦拼苦学,中国这边还讲究个别输在起跑线上,为什么到了最后却不太理想呢?
陈志武先生说,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之一,是有些家长教育理念有问题。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兴趣或愿望完全无感。他们急切的把自己的观念或判断,强迫孩子接受。比如说,许多中国学生并不喜欢金融,但理性的家长,强令他们发愤努力。不喜欢,投入就没那么凶残,被印度学生后来居上,实属情理之中。
家长对孩子们的教育指导,不能起到持续激发孩子的作用。当然这些孩子进入其它行业,也可能大有作为风生水起,但另一个情况的出现,让问题严重了。
——中国的孩子们,老是在关键时刻掉链子。该软的时候,他给你硬。而该硬的时候,他却软溻溻一团。
◇
什么叫该软的时候硬梆梆,该硬的时候却软溻溻呢?
按陈志武先生的说法,学生得多学点软学科,诸如历史、文学、艺术,或者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
许多孩子是真心喜欢这些,但家长对此零容忍,坚决不允许孩子学。结果让孩子学到一身的硬本事,但在“软领域”方面却吃了大亏。
这个就叫该软的时候硬。
另一方面,做人要有刚骨,有胆气。刚中有柔,柔中带刚,是衡量一个人是不是成熟的硬标志。
但许多中国学生,在学校及职场上的表现,就好象是担惊受怕的小老鼠,见人就东躲西藏,结果临场人际能力严重不足,被人家挤了下来。
这个叫该硬的时候软。
这些情况,是真实存在的。普遍程度不敢乱说,但我们每个人,对此是如鱼饮水,冷暧自知。
我大学刚毕业时,有个朋友请我去辅导他那正读小学的女儿。孩子数学成绩非常糟糕,这让小女孩满脸绝望,悒郁忧伤。
我开始辅导孩子,辅导了一番,感觉事情有点不对大头。又赶紧返回来测试一番,才突然醒悟过来,对朋友说:不对,你家孩子该补的,不是数学。
是什么?
孩子应该看小说!
那位朋友一听就急了:胡说,胡说,我孩子明明是数学成绩上不来,你竟想让她看小说,你安了什么心?
没安什么心。我解释道:孩子之所以数学成绩差,不是她计算能力不足。而是她根本看不懂题,不明白题目在说些什么。
这是典型的阅读量不足,只要让她看些世界名著,加大阅读量,这些题她自然而然就看懂了,就会做了。
胡说,胡说……那位朋友说:要不你拿几本世界名著来让她看看?反正……她这样子,好一点的中学是没指望了……
我就给孩子拿了两本书。但孩子最终也没考上象样点的中学,去了个风气让父母夜夜哭到天明的学校。
当时感觉自己好失败。
过去了大半年,那位朋友突然出现,开了辆车到我这里,不由分说就把书架上的藏书打包,往他的车上搬。
我惊恐交加,问他何故如此?他涎着脸说:拿回去给孩子看,给孩子看看,别愁眉苦脸的,看完就还你……不由分说,把我的书全抄了。
此人超级的有钱,却不买书而来抄我的书,此事让我严重怀疑人生。
怀疑了一段时间,才弄明白究竟。
我辅导的小女孩,在那所风气可疑的学校里,突然间发力,成绩飙高猛上。
这样糟糕的学校,突然间出现了一个成绩优秀生,校方如获至宝,配备最顶尖的师资力量,对孩子全程呵护教育。有可能,孩子在回想自己的成绩提升因由,说到了阅读,所以她爹才会突然跑来抄我的书。
这孩子后来确实考上了大学——我亲身的经历,可资证陈志武先生的软能力之说,确有道理。
孩子的人生成长,需要具备全面的能力,理工科重要,数学金融重要,但人文体系也同样重要。
如前所述,理工数学是硬学科,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而人文学科是地地道道的软学科,可以培养孩子柔性能力。
此二者一软一硬,必须要让孩子能够灵活自如,该软就软,该硬就硬……总之就是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的意思。
◇
初中之前的阅读训练,对孩子的大脑发育,起到决定性的影响——这直接决定着,你家孩子是会成为个稀哩糊涂的人,还是个思维敏捷、头脑明晰的人?
儿童教育专家唐曾磊先生,曾举过例子:孩子读课本时,极易读错。比如说,
孩子会把“满身沾野草”,读成“浑身沾野草”,或是“全身沾野草”。
孩子会把“饥肠响如鼓”,读成“饥饿响如雷”。
孩子会把“拳头大”,读成“巴掌大”……
总之,都是无关紧要的小枝节,小毛病。
这些问题重要吗?太重要了。
有些孩子长大了,语言能力还弱到爆,喜欢用“这个”,“那个”指代事物。描述东西的位置时,就会说“这边”,“那边”,描述距离时就用“不远”,或是“比较远”。——许多人看到这里,会说:我说话就这样啊,咋了?
模糊性语言,在与人沟通时,会面临着巨大的障碍。你自己感觉话已经说到了很明白,但其实不然。
把话说清楚,讲明白,是一种极高的智力体现。娴熟的语言操控能力,清晰,准确,动感十足,这表明着其思维,也如冰一样的冷静。
而这种类型的成品,才是我们教育行进的目标。
旅美学者薛涌先生,说过这么一件事:
有个人上门推销历史辅导教材,说:买一套吧,你家孩子依据索引,分分钟就能找到正确答案。
薛老师曰:滚!学生最不需要的,就是答案。
那是什么呢?
薛老师回答:
“我觉得学生最不需要读的,就是现成答案。
历史训练的一个基本信条,就是教你如何怀疑、挑战这些现成的答案。
不管你日后当律师、经营企业、从事政治或社会活动,这些都是基本技能。
一个律师要知道如何取证,如何用证据说服法庭接受自己的观点;一个领袖要理解不同的群体和个人为什么面对一个事实会有完全不同的解读,甚至创造出不同的‘事实’来,并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塑造大家的共识。
这些能力都是我们的教育中最为缺乏的。”
薛老师说的,就是本文开篇陈志武先生提及的软能力。
缺少了理工科的硬能力,咱们可以吃软饭。但如果缺少了软能力,那就没饭吃了。有本事的人,最喜欢吃软饭;没本事——说的就是缺少吃软饭的能力。
如何获得软能力,吃上幸福的软饭呢?
第一,先观察周边的人,注意那些经常使用模糊用语的人。这类人士无论成就有多大,但他们不清晰的用语,表明了一个稀哩糊涂的脑子。祈祷自己不要成为这样的人,这就算开始了。
第二,阅读。追求分数的教育,可能已经毁了你的阅读天性。莫要急,咱们慢慢来,看点益智的作品,诸如薛兆丰先生的《经济学通识》——通畅的文字,读起来真的有无尽快感。
第三,继续阅读,读历史。历史中充满了软能力对抗与博弈,不要让情绪操控你,把这些史书扣上“权谋厚黑”的帽子,为自己拒绝阅读找借口。必须要对自我的借口进行清算,才能够获得软能力的真谛。
第四,尝试表达细节,把话说清楚,慢慢提升自己的表达力与解释力。
任何时候你具备了这些能力,都不算晚。
毕竟我们的人生,是一次距离足够遥远的旅行,不仅需要强大的硬能力,还需要一颗柔软的心。唯其软硬兼具,刚柔相济,才会领略到更美丽的人生风景。
本文转选自微信公众号“雾满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