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70%看医院门诊的病人,应同时去看心理医生

2017年03月22日 心理保健 70%看医院门诊的病人,应同时去看心理医生已关闭评论 阅读 1,041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刘芳转载与您分享,祝您多点开心,少点烦恼!谢谢收藏)

有限与无限之间的人生

文  曾奇峰


     人生之旅,注定要走过一些由疾病组成的山脉与河流。对一些人来说,山要低一些、河要窄一些;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山是险峻的山、河是宽大的河。而对于更少数的人来说,他们一生都可能处于某种或者几种疾病的状态之中,这样的旅程,就全无平坦的大道可走了。

 

表面看起来,疾病是一个铁定的事实和真相。它就在哪里。很多疾病,会造成肉眼可见的器官或者组织的损伤;另外一些疾病造成的损伤,需要用特殊仪器才能观察到;还有为数不少的疾病,它们造成的损害是到目前为止任何先进仪器都无法检测到的,但是它们所制造的痛苦、恐惧和哀伤等等,却能够被当事人清晰地感觉到。

 

所以,用否认疾病的存在来逃避疾病,不是明智之举。有时候,这样做甚至是危险的。我曾经说女孩的痛经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引起了不少女孩的抗议。她们误认为我是否认痛经的痛苦了。这使我不得不辩解:痛经的疼痛是真实的,但它的原因多半是心理上的,这样的理解可以引导我们去消除导致痛经的心理原因,从而消除痛经带来的真实的痛苦。

 

 

 

但是,疾病作为真相,仍然有许多可以质疑的地方。比如癌症。同样部位、同样恶性程度的癌症,对不同的人来说,真的就有不同的预后。这当然会跟个人体质、营养状况、医疗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但是,我们永远不能忽略的是,还跟这个人的人格或者说心态大有关系。

 

现代医学,已经把一个患者对待他的疾病的心态,当成是他的疾病的一部分。

Part

1

 

 

首先,从发病原因来说,几乎所有的疾病的产生(也许纯遗传学疾病除外),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因素参与其中:比如病毒性感冒,看起来跟心理因素没关系,但是,没有人会否认,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抑郁的情绪之中,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感染病毒并发病的可能性自然会增加。

 

Part

2

 

 

第二,生病之后面对疾病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对疾病所采取的行动:悲观者也许选择放弃,乐观者可能选择反抗。最后,不同的心态,导致的后果自然也不一样。一项针对高血压病人的预后的研究报告显示,病后做心理治疗的小组成员的10年死亡率,仅仅是没做心理治疗的小组的一半。

 

有人统计,在综合医院看门诊的全部病人中的百分之七十,应该同时去看心理医生。这个数字真的是很大了。但遗憾的是,真正去看的人,估计连千分之一都不到。无数人在面对疾病的时候选择了做孤胆英雄,放弃了寻找专业帮助的宝贵机会。

 

所谓人生的真相,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这样的真相很让人怀疑。疾病也是一样,疾病的真相或许的确有那么一部分在那里,但是还有一部分,却并非是真相,而是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建构出来的虚幻。

 

 

 

英国精神分析师比昂说,心理治疗的目标,就是要把无限变成有限。这个原则用在对躯体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上,就是要把疾病对人的看似无限的影响,缩小到有限的程度。

 

《爱的功课》这本书,呈现了在专业人员帮助下,疾病的影响是怎样被有限化,或者说怎样被限定在一个最小的范围里的。当划定了疾病的不可能完全没有的最小活动范围之后,我们就在更大的范围里获得了健康和自由。

 

人的一生,也行走在有限与无限之间。对小孩来说,生命好像可以长到无限的程度,但慢慢长大之后,就能够感觉到生命的有限了。这个变化是成熟的一部分。还有人生中的那些事情,年轻的时候,觉得自己可以做很多事,不再年轻的时候就会感到,人一辈子做成一、两件事就已经很不错了。

 

如果一定要找一种需要从有限到无限的事情,我选择这本书涉及到的主题:爱。从爱自己到爱别人,从爱亲人到爱朋友,从爱健康的人到爱病人,所有这些向无限行走的方向,直接就等于一个人的人格的成长方向。

 

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的就是:疾病向后退,退到有限;爱向前走,走向无限。有这样的人生,在那一无法逃避的大限来临之时,我们可以无悔。

 

 

 

 

本文摘自《幻想即现实》 曾奇峰著

自家微店有货(签章版)

地址:公号主页-你要我有-曾奇峰的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