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倡议实施全民健心工程

2012年11月29日 社会心理服务研究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倡议实施全民健心工程已关闭评论 阅读 1,109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首席专家肖汉仕向社会呼吁:早日实施全民健心工程
一、全民健心 势在必行
     有关调查与现实表明,当前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郁闷、苦恼、紧张、抑郁、焦虑、恐惧、烦躁、愤怒、牢骚、烦恼、悲观、失落等消极情绪较为普遍,不少人心中的压力感、挫折感、不幸福感、不满意感、不公平感、不安全感并未随着社会发展,生活的改善而减少,反而在许多人心中更加频繁、更加强烈;约有70%左右的居民心理上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不仅严重地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人际关系、工作效率、生活质量、幸福指数以及社会适应,而且也容易引发问题行为和群体性事件甚至恶性刑事案件。
     有关资料表明。精神障碍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已经居于首位,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5成,就诊率更低。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自杀以及攻击伤人的刑事案件大量发生,每年有20多万人自杀身亡。儿童行为问题,酒与药物滥用,海洛因等毒品成瘾,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在人群中的比例逐年增高。这一状况已经影响着社会心态的和谐,威胁着社会的稳定,制约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有关专家预言:从现在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象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精神疾病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在21世纪,我国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将更加突出。在2020年的疾病总负担预测值中精神卫生问题仍将排名第一。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国家卫生部等十七部委在《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年)》提出2015年我国精神卫生的具体目标,我国人大通过的精神卫生法,即将付诸实施。要想遏制心理问题严峻化的趋势,实现有关目标,亟需在实施全民健身的同时,也迫切需要在我国实施全民健心工程。
所谓全民健心是指面向全体居民,以优化全民的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为直接目的,以全方位优化社会心理环境、面向全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构全面的心理支持与保健服务体系、全体居民积极参与为途径的实践活动。
     全民健心的实施,将不仅为人们的心理健康、心理素质的优化、人生的成功与幸福以及社会适应奠定必需的基础,而且有益于社会的稳定、和谐与文明,因而全民健心是一项惠民、益社会的奠基工程。
     正如健身一样,健心已经不再是现代人的奢侈品、也不应仅仅作为装饰品,育心护心也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的单位和各年龄阶段人们的必需品。
     在我国开展全民健心活动,实施全民健心工程势在必行,亟需纳入精神文明的范畴,提上社会管理创新的议事日程,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提升国民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幸福指数,实现社会心态和谐,促进社会稳定奠定必需的心理基础。
二、如何实施全民健心
     由于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取决于社会环境的优劣、社会心理支持系统的有无、精神卫生服务的质量以及自身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心理保健能力的强弱和自身对社会心理服务资源是否有效利用。为了达到促进全民心理健康的目的,应该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需要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下,部门协作、全面动员、面向全民、各单位行动、全民参与、全方位优化、全方位渗透、全方位服务。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社会必须多管齐下、全民应该积极参与。不能依靠单纯的行政手段或人们的自发行为,需要上下联动;不能单纯依靠卫生等某一个部门,需要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不宜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局限于学校,需要落实于各行各业、贯穿于各个年龄阶段;不宜局限于对精神障碍患者的防治,还要注重居民心理素质的优化,将维护心理健康与促进心理发展有机结合。
    为此,特建议:
(一)全方位优化社会心理环境
     心理是现实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应,现实社会的优劣是制约人们心理健康的外在因素。
     社会应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将人文关怀深入于“心”,落实于人们合理心理需要的最大限度满足。需要在重视生态建设的同时,也重视良好的心理环境的建设,不仅重视绿化、美化等有形环境的优化,更要注意公平、合理、平等、自由、民主、稳定、安全、尊重、舒畅等心理环境的营造,重视心理关怀与心理帮助,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与适度的心理压力。通过改善民生以减轻居民的生存压力;通过加速民主化进程,丰富精神生活,营造舒畅的心情;在管理法制化的同时也注重人性化,最大限度扬优抑劣,增加积极影响,避免或减少劣性刺激。
     政府应将人们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需要的满足纳入社会管理的目标体系,将人们的满意度、幸福指数纳入各级管理者的考核指标。
     在涉及人们利益的决策出台前,对有关群体与个人的心理反应及行为倾向进行预测与预警,纳入风险评估,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教育、心理调适与心理辅导,尽量减少心理伤害,以预防群体性问题行为的发生。
(二)面向全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的维护需要人们学会自我培育心理素质、学会心理保健,具备育心与护心意识及能力,而这些都需要接受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加速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普及的同时,应尽快将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向全社会,面向各行各业、各个年龄阶段的全体居民实施心理素质培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以弥补心理素质滞后、心理卫生知识的欠缺,帮助人们树立心理保健意识,增强心理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情绪调适能力、压力管理能力、行为自控能力。帮助人们获取心理不生病的智慧,学会心理保健,实现自我发展、自我预防、自我识别、自我调适、主动求助,促进心理的主动发展、心理问题的积极预防。
(三) 建构全面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
     居民心理互助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心理方面的相互帮助,体现在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鼓励、相互理解、相互悦纳、相互共情、相互信任、相互感恩,避免相互冷漠、仇恨、鄙视、贬低、讽刺、拆台、计较、厌恶、怀疑、抱怨。
    各级干部要学会做群众的知心朋友与心理顾问,使人们心中的不快有处宣泄、苦恼有人倾听、忧愁有人排解、困惑有人解释、压力有人缓解、委屈有人理解、困境有人帮助、心理矛盾时有人参谋、行为冲动时有人提醒,从而形成广泛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
     这一系统的建构需要各级政府将其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形成以助人为荣、助心为乐的氛围。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纳入学校教育、员工培训、公务员考核、技能提升的内容,将心理关怀作为争先创优的评价指标。
(四)完善心理保健服务网络
     一方面,重视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建设,改善有关条件和待遇,发挥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作用,以提高精神障碍患者的就诊率与康复率。 
另一方面,需要将精神卫生工作前移,深入到基层单位及社区,建立各级心理保健服务中心(心理辅导站或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政府应该加大经费投入,大力培养、扶持专业心理服务人才和社会工作者,尽快建立完善的心理保健服务体系,使有不同心理帮助需要的人们都能及时获得心理服务,以便及早干预,预防恶化。
(五)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
     无论是心理素质的优化,还是心理问题的防治都取决于主体自身的努力,全民健心有赖于全民的积极参与。需要社会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舆论宣传等各种形式,强化全民的培育心理素质与维护心理健康,亦即育心与护心意识,调动全体居民的育心护心的积极性,自觉加强心理修养,主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参与心理互助活动,在必要时及时寻求心理帮助。通过自助、互助与求助以营造健康、平和、阳光、积极向上的心态,促进和谐社会心态的形成。
 三、全民健心的建议
     为将这一创新性工作落到实处,具体建议:
     1、各级政府成立全民健心工程领导小组,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实施。
     2、国家及省、市、县级应应成立全民健心研究与指导的专业机构。
     3、设立全民健心宣传日,建议将5月25日(吾爱吾谐音)作为我国全民健心日。

谢谢浏览,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www.zhpsy.org

欢迎收藏、宣传、链接中国全民健心网,通过您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将独乐乐变为众乐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