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抑郁症、焦虑症的诊断标准及应对策略

2017年06月22日 心理保健 抑郁症、焦虑症的诊断标准及应对策略已关闭评论 阅读 1,191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李美英转载与您分享,祝您多点开心,少点烦恼!谢谢收藏)
    每个人都可能出现抑郁和焦虑情绪,正确认识抑郁症和焦虑症。
    一.抑郁倾向≠“抑郁症”
    每个人在一生中或多或少都会遭遇挫折,事业低谷、亲人故去、爱情不顺、信仰缺失等都会引发我们悲观、情绪低落甚至抑郁。抑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称为抑郁症,抑郁症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
    需要区分的是,有抑郁倾向不等同于得了“抑郁症”。我们在遭遇低谷时都可能会有抑郁倾向,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是“抑郁症”,在医学上有明确的诊断标准。
    二.“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按照《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标准,抑郁发作一般标准有3条:
    01.抑郁发作须持续至少2周;
    02.在既往生活中,不存在足以符合轻躁狂或躁狂标准的轻躁狂或躁狂发作;
    03.需除外的最常见情况:此种发作不是由于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或任何器质性精神障碍所致。
    三.“抑郁症”的症状
    抑郁发作的症状分为两大类,可以粗略地将其分别称为核心症状和附加症状。
    抑郁发作的核心症状有3条
    01.个人的抑郁心境达到明显不正常的程度,存在于一天中大多数时间里,且几乎每天如此,基本不受环境影响,持续至少2周;
    02.对平日感兴趣的活动丧失兴趣或愉快感;
    03.精力不足或过度疲劳。
    抑郁发作的附加症状有7条
    01.自信心丧失和自卑;
    02.无理由的自责或过分和不适当的罪恶感;
    03.反复出现死亡或自杀想法,或任何一种自杀行为;
    04.主诉或有证据表明存在思维或注意能力降低,例如犹豫不决或踌躇;
    05.精神运动性活动改变,表现为激越或迟滞(主观感受或客观证据);
    06.任何类型的睡眠障碍;
    07.食欲改变(减少或增加),伴有相应的体重变化。
    四.“抑郁症”的分类
    ICD-10分类中将抑郁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轻度抑郁
    必须符合一般标准、满足2个核心症状、2个附加症状(共计至少4个症状);
    中度抑郁
    必须符合一般标准、满足2个核心症状、4个附加症状(共计至少6个症状);
    重度抑郁
    必须符合一般标准、满足3个核心症状、5个附加症状(共计至少8个症状)。
    五.面对“抑郁症”该怎么做
    如果有亲友身陷抑郁,该如何帮助他们走出来呢?
    01.多谈心,勤交流,为其提供适当的情感宣泄途径;
    02.培养感情,加强相互间的信任,助其识别和纠正错误的想法或消极的念头;
    03.帮助记录一些令人轻松愉快的事情,并从中获得良性的情感体验。
    如果遇到一些比较难以处理的问题,或者自杀、自伤等企图或行为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六.焦虑和“焦虑症”
    作为人类在与环境作斗争及生存适应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基本人类情绪,焦虑并不意味着都是有临床意义的病理情绪,在应激面前适度的焦虑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充分地调动身体各脏器的技能,适度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和警觉性。
    只有具备某些病理性特征,同时对正常的社会功能造成影响时,才成为焦虑症。
    七.“焦虑症”的诊断标准
    01.在过去六个月中的大多数时间里,对某些事件和活动(比如工作进度、学业成绩)过度担心。
    02.个体发现难以控制自己的担心。
    03.焦虑和担心与下面六个症状中的三个(或更多)相联系(某些症状至少在过去六个月中的大多数时间里出现)。
    注意:在儿童中,只要一个下述症状就可以了。
    (1)坐立不安或者感到心悬在半空中;
    (2)容易疲劳;
    (3)难以集中注意力,心思一片空白;
    (4)易激惹;
    (5)肌肉紧张;
    (6)睡眠问题(入睡困难、睡眠不稳或不踏实)。
    04.焦虑和担心的内容不是其他障碍的特征内容。也就是说,焦虑和担心的内容,不是关于被细菌感染(强迫症)、惊恐发作(惊恐症)、当众出丑(社交恐怖症)、长胖(神经性厌食症)、严重疾病(疑病症)等等。
    05.焦虑、担心和躯体症状给个体的社交、工作和其他方面造成了有临床显著意义的困难。
    06.上述症状不是由于药物的生理作用(例如服药、吸毒、酗酒)或者躯体疾病所引起(例如甲状腺分泌降低),也不仅仅是发生在情绪障碍、精神病性障碍、或普遍发展障碍之中。
    八.如何应对“焦虑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正确区分焦虑情绪,如果通过自我调节、向他人倾诉等还是无法解决时,应及时寻找专科进行药物治疗和/或心理治疗,越早诊断、越早治疗,焦虑症的预后就越好。
    面对情绪问题,要好好调整自己的心态,以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也不要一个人硬抗,要懂得适时寻求家人和朋友的帮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