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设立全民健心日”的建议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治理与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
一
这里的“健心”是指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
党和政府已经对全民的心理健康给予高度的重视,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并且出台了大量文件。
2012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要求精神卫生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精神卫生工作实行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和单位尽力尽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要求“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养”要“坚持政府主导与调动社会、个人的积极性相结合,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号召“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又再次要求“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国家卫计委等22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认为“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强调“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全面普及和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心理健康自我管理意识,加强人文关怀和生命教育,消除对心理问题的偏见与歧视。到2020年,全民心理健康意识明显提高。到2030年,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普遍提升。
国家卫生健康部门以及结合“世界精神卫生日”及心理健康相关主题活动等,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了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由于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以及全民的广泛参与。仅仅利用《国际精神卫生日》等心理健康相关主题活动日开展宣传活动还不够,每年在国际精神卫生日,基本上是精神卫生部门和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唱独角戏,其影响力有限。因为主要参与者为医疗系统的精神病医生,受众也局限在极少量的精神病患者或心理疾病患者,广大社会大众并没有参与其中,很少接受其影响。部分学校利用5月25日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受众只局限于少量的青少年学生,没有普及上社会大众,广大中青年在职人员及老年人群仍无法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因而难以形成所需的社会舆论氛围,广大人们群众还没有参与进来,没有调动起来。当前的情况还不尽如人意,与党中央和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期望尚存在较大差距。表现为人民群众对于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的知晓率低、心理健康方面的认知误区多,育心护心及求助意识淡薄、自我健心能力欠缺、心理问题严峻等现状。以致中央及国家卫健委的要求无法内化为全民的意识,转化为全民的心理素质培育与心理健康促进的自觉行为。具体表现为:
1、全民对有关文件与要求的知晓率低下
据调查,目前对《精神卫生法》 《健康中国2030规划》 《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心理健康的重要指示等这些文件精神的了解多局限于业内人士,社会大众有很多人从未听说过,系统学习过的更是微乎其微,对其精神与要求知之甚少,有的完全一无所知。
2、全民育心与护心的意识还很薄弱
人们只重视身体素质忽视心理素质,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的现状仍然严重存在,以为只要身体素质好,身体没有病就是健康;而觉得培育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无关紧要,因而只重视健身而不重视“健心”,缺乏心理素质的自我培育与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及促进的意识。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缺乏心理自我帮助、人际心理互助与必要的求助意识。没有树立“既要健身也要健心,健康才能全面保证”;“良好心态靠自己营造”;“心理求助是正常人的聪明选择”等科学观念。
3、心理健康方面的认知误区多
以为心理素质水平都是先天决定的,心理健康状况自己无能为力,觉得只要没有精神病心理就是健康,心理疾病离自己很遥远,对心理亚健康状态的表现或者置之度外而掉以轻心,或者乱贴标签而过分紧张;将神经症等同于精神病,精神病等同于“疯子”;社会上存在严重歧视精神病人等心理疾病患者,心理疾病患者有强烈的病耻感与抗拒心理,不愿承认、不敢就医、不积极配合,有的对正规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服务不信任,却常常被江湖骗子、封建迷信所误导、误治。
4、自我提升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欠缺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不普及,人们对于如何提升心理素质水平、如何自我维护并促进心理健康的科学知识知之甚少,自我培育心理素质、心理自我保健的方法不多,有关的能力不强。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交往、休闲等实践活动中自我增加幸福体验,如何预防心理问题、如何管理情绪、如何缓解压力、如何调适心态、如何了解自己的心理素质水平及心理健康状况;不知道从心理方面帮助他人,自己遇到无能为力的问题时不知道怎么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常常导致心理亚健康演变为病态,轻度的心理障碍恶化为严重的心理疾病乃至精神病。
人们自我健心意识与能力欠缺造成严重的后果:很多人心理素质适应不了新时代的客观要求。不少人缺乏自知、自信、自尊、自强、自律、自理、信任、热情、敬业、诚信、友善、合群、温和、踏实、勤劳、负责、积极、上进、创新、理性、平和、勇敢、坚强、乐观、宽容等应有的性格品质,缺乏适应社会所必需的理性认知能力、情绪调适能力、挫折应付能力、性格修养能力、行为监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积极适应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获取幸福能力。这些心理素质水平的低下容易导致认知失误、情绪困扰、意志缺失、性格缺陷、行为不当、人际冲突、适应不良、自暴自弃、幸福缺乏等。有的恶化为病态人格、神经症甚至精神病,有的因此引发自伤、自杀、伤人等恶性事件。
心理素质的培育与心理健康的维护及促进应该面向全民、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提高全民的心理素质、促进全民的心理健康,必需依靠全民的积极参与和自觉行动。
为了落实党和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推动健康中国的全面建设,调动全民培育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的积极性,面向全民普及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知识,帮助全民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全民心理自助的能力,指导全民开展人际心理互助和科学求助,帮助全民实现心理问题的积极预防,特建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设立“全民健心日”。
鉴于我国大中小学已经将每年的5月25日("吾爱吾"的谐音)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日,易于为人们所接受,建议将5月25日作为我国的“全民健心日”。
利用全民健心日,统一开展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的实践活动,集中普及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知识。
各级宣传和新闻出版广播电视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书刊、影视、动漫等传播形式,组织创作、播出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精品和公益广告,利用影视、综艺和娱乐节目的优势传播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现代文明理念和心理健康意识。各地基层文化组织要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群众文化生活。创新宣传方式,广泛运用门户网站、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平台,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各类媒体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在传播心理健康知识与相关事件报导中要注重科学性、适度性和稳定性,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心理氛围。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引导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营造积极心态,预防不良心态,学会调适情绪困扰与心理压力,积极自助。
在全民健心日,各单位邀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宣讲中央有关文件精神,面向各类人群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人们树立“健心”意识,消除病耻感,调动全民自觉参与健心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多形式的心理健康辅导讲座、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活动帮助人们提高自我“健心”的能力,学会自我心理保健、开展人际心理互助、坦然寻求专业帮助,以提高全民健心的积极性,增强健心的获得感,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
在全民健心日,表彰心理健康领域的先进单位与个人,推介有关研究成果。
发动人们群众在全民健心日积极参加有利于提升心理素质以及促进心理健康的各种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测评、有关的读书会、交流、观影、研讨、拓展、游戏、休闲等实践活动。
全民健心工程宣传语参考: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另一半!
健康的人,必需有健康的心
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创造幸福人生!
开展全民健心,建设健康中国!
实施全民健心工程 夯实精神文明建设
实施全民健心工程,提高全民心理素质,促进全民心理健康!
既要健身也要健心,身心健康才能保证!
共建健心工程、共治心理问题、共享健心成果
全民健心,全民参与,全民尽力、全民受益!
自己是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好心态 自己造!
心理求助是正常人的聪明选择!
学会心理自助、开展心理互助、主动及时求助。
心理求助是正常人的聪明选择!
学会心理自助、开展心理互助、主动及时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