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科普|什么是社交恐惧症?要怎么克服?
知识科普|什么是社交恐惧症?要怎么克服?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刘笑妍转载、编辑,想学习更多科学实用的知识,请扫一扫“健心学堂”的二维码,免费关注健心学堂, 推广还可能获奖哦)
随着现代社会社交工具越来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简单,也更方便。但这并没有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反而很多人更加的逃离社会,规避人群,也导致了更多“宅男宅女”的产生,社交恐惧症也越来越被更多人所熟知。
社交恐惧是人类独有的奇妙的现象,在动物世界里,看不到这样的现象。社交恐惧看起来是对某些人的排斥,实质上是朝内的,是自己对自己的排斥。感觉自己在他人眼里不完美、可笑、滑稽,甚至从别人眼里读出自己内心的可耻、卑劣、病态,把他人正常的行为、声音、表情看成是对自己的厌恶、藐视。下面就为大家分析一下社交恐惧的特征、危害及如何克服。
1、社交恐惧到底是什么?
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又叫社交焦虑症(social anxiety)、见人恐怖症,是一种对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患者在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场合,有显著且持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难堪。有些患者对参加聚会、打电话、到商店购物、询问权威人士都感到困难。另一类是“特殊社交恐惧症”,即对某些特殊的情境或场合恐惧,如害怕当众发言等。
2、社交恐惧症的心理特征
社交恐惧比较严重的人,既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认可,而又害怕别人关注自己,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害怕别人会看不起自己。因此形成了思想矛盾和心理冲突。
严重的还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幻听和幻视,仿佛听到或看到有人在议论、看不起、嘲笑自己。而深感痛苦,出现自责、自罪心理。
社交恐惧比较严重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偏低,总是过度关注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较,以挫败自己。而且对于自己的要求偏高,做不好、做不到或者出错的时候,会严厉的批评自己,自责、自罪,会有一定程度的羞耻感和负罪感。
3、社交恐惧症的危害
其实很多人面对陌生人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紧张和不适。对于目前现在年轻人动辄称自己有“社交恐惧症”,内向的性格是造成社交焦虑障碍的因素之一,同时遗传和成长经历也与社交恐惧症的形成有关。
社交恐惧症患者在工作场所与人接触怕自己面红耳赤,紧张,口齿不清,说话不利索,甚至说话结巴。在任何情境中都害怕自己成为焦点,会感觉所有人但在看着自己。
社交恐惧症的危害很大,会降低工作效率,降低机体免疫力,严重者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
因为焦虑害怕,而丧失了部分的生活能力…
4、社交恐惧症的原因
社交恐惧,它本身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比如,一般人与陌生人、异性接触时可能会出现腼腆、害羞、不自然、紧张或者脸红、心慌、出汗等现象,这属于正常现象,但也是社交恐惧的范畴,仅是一种初级表现,还不至于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
如果一旦发现:别人注意自己就不敢抬头正视,不敢在公众场合发言,参加朋友同学聚会感到紧张等刻意回避社交场合的情况,对受到的批评或拒绝很敏感,过分在意或不敢面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与身边的熟人甚至是亲近的家人、朋友交往时也感觉恐惧,这些就属于比较严重的情况,有可能患上了社交恐惧症。
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一般来说可能是在成长过程中有过挫折、家庭管教过于严厉、曾经被嘲笑被欺辱、本人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很少等等,有的情况可能本人已经忘了,但潜意识里还影响着他。还有的可能是性格及其家庭环境的影响。内向、自卑的人中易患社交恐惧症。
5、如何克服社交恐惧症?
预防和克服社交恐惧症必须要了解上述一些问题之外,才能“对症下药”,除此之外,还需注意以下方面:
1. 务必摆正心态。调整自己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正视自己的能力,不可求全责备。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也要发现自己的不足,不要去追求完美,要能经得住一两次的失败、挫折,谁也不会一帆风顺、总会成功。
2. 学会放松心情。多培养一些有助于释放压力、放松心情的个人爱好,比如听听舒缓的音乐、下下棋、练练书法、适度运动等等。另外,交流障碍的出现有时是因为在社交场合没有适合自己的话题,无从谈起。这种情况一定要多参加锤炼自己,开始时可以尝试参加自己感兴趣的社交活动,慢慢扩大范围,要广泛涉猎多多读书,培养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对事情有了一定的认识、见解自然而然就能侃侃而谈。
3. 加强社交训练。前提是要有意识地纠正自己的心理障碍,可以提前做一做准备,比如发言时充分准备完善一份发言稿会让你胆子变大;可以在某个场合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发表个人意见;努力参加社交活动,从小范围或较熟悉的圈子里开始;在社交场合发表意见时,开始时不必正视大家的目光,然后慢慢地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等等。
4. 预防非常关键。要多些鼓励、宽容,帮助他们创造良好的社交环境,鼓励他们进行社交活动,及时地肯定他们的进步,避免打击。
5. 科学治疗。社交恐惧症是一种精神障碍,属于精神科疾病,它是一种病理性疾病,并不是单纯的心理障碍,经过科学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可以实现康复。
(文章来源: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