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会心态引导,做好疫情防控
近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作为心理学工作者,我们认为在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和集中救治措施的同时,也须高度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社会心态,加强大众心态的引导,以利于形成“全民同防控”的社会心理氛围,为尽快打赢这场攻坚战奠定社会心理基础。从目前情况看,要高度注意以下心态:
侥幸心态
这是一种觉得“病不会落到自己头上”过于乐观的心态。其表现是:到过预警地域的人,认为自己在当地没有长时停留,接触人也不多,从概率上看自己不会那么容易倒霉中招。这种侥幸心态往往会导致瞒报或不报自己的实际行程,我行我素地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态度上无所谓,行动上缺约束,这无疑为新型冠状病毒传播埋下了不定时炸弹,导致所谓的“防不胜防”,增加失控风险,这也是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最大难点。
恐慌心态
这是一种过于害怕而觉得“随时病会上身”的非理性心态。这种心态的人,整天担心自己会被传染上,对所接触的人过于敏感多疑,甚至将自己封闭在一个固定的区域(比如家里),拒绝与外界接触,甚至影响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心理功能。他们会持续了解疫情进展和报告,对于不实的消息也不加选择地全盘接受,并进一步增加自己恐慌。这类人有一种“惶惶不可终日”感觉,对身体变化过于警觉,一旦有一丁点的风吹草动(比如干咳一声),就觉得自己好像被传染了,反复去检查与确诊,易造成高额的医疗成本,争占医疗资源。
围观心态
此即所谓的“吃瓜群众”心态。吃瓜群众的围观心态原为网民对事情不了解,对讨论、发言以及各种声音持“围观”的态度。紧随围观心态的,是事不关己的行动上的不卷入,这显然不利于形成“全民同防控”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体系。最重要的是,由于围观,还会让一些不实消息和虚假报道演变成民间所谓“重磅发布”、“真相频道”传闻,进而对整个社会心态造成扰动甚或构成更严重的消极影响,牵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进程。
猎奇心态
全媒体的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第一现场的新闻播报员。对于一些场景,录像、拍照、发圈……有些人经由一个片段或一张照片,用一些臆测语言或者夸大其词博得围观和关注,以不明就里便信口开河的播报为自己圈粉,增加人气和点击量。更有甚者,明知道自己也不明真相,仍然进行不实传播,这在疫情背景下,极易造成“滚雪球”效应。社会为了消除这种不实消息的不利影响,还需要挤占公用资源进行“辟谣”和“情况说明”,这也会牵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资源。
尽快建构并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核心知识
核心知识涉及到对事物或领域本质特征的精要阐解,从核心病征、诊治指南、传播途径、防控要点等说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并基于最新发现进行精致化。国家在此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国家卫健委开辟了“全力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网页,开辟了“疫情通报”和“防控动态”专栏。核心知识与信息的发布,有利于减少信息的不确定性,减少大众的恐慌心理。
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确保信息发布源的权威性
大力做好网络秩序维护工作,始终以官方发布为权威信息源,各类媒介均应以此为自觉共识,防范不实信息的传播,开展特别时期的网络环境营造工作。要充分重视全媒体社会背景下信息的客观性、及时性和权威性,并定时发布,做好经由网络信息对于大众心态的引导工作,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网络氛围。
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相关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个社会应激事件,带来一系列的严峻挑战。对于确诊病人,除了做好医学治疗之外,也要对他们做好心理辅导,使他们有积极的应对心态,增强他们战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信心;对于不幸逝者的家属,做好心理抚慰工作,同时引导他们在表达哀伤时勿忘疾病防控;对于疑似病例,除隔离与定期检查外,也要注意对他们进行心理关爱,使他们体会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和力量;做好疫情波及者(确诊案例及疑似案例)家属的心理关护,使他们稳定心绪,全力支持家人战胜疾病。特别要做好一线工作者(各级相关职能部门和医务人员)的心理关护工作,使他们在付出工作努力的同时,有策略地应对工作压力、风险防范和提升工作效率。
据专家研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定可以通过人来传播。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正值中国农历新年,客流量大,这增加了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风险。加强心态引导,做好心理服务,不仅利于防范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风险,更有利于巩固和加强疫情防控工作成效。我们相信在党和国家的系统部署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全国医学工作者的专业工作下,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积极应对,科学防控,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
文|席居哲
编|张鹏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