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的人饱受各类精神心理问题困扰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文敏转载、编辑,想学习更多科学实用的知识,请扫一扫“健心学堂”的二维码,免费关注健心学堂,推广还可能获奖哦)
我国有16%--17%的人饱受各类精神心理问题的困扰,精神心理问题所致疾病负担占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的13%,已然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精神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要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均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专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要主动发现心理疾病患者,提供规范的心理疾病诊疗服务,减轻患者心理痛苦,促进患者康复”。《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也将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列为15个重大专项行动之一。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政府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以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稳步推进,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社会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加剧了对精神心理卫生服务的挑战,进一步突显了精神心理卫生资源特别是人才储备的不足。因此,加强精神心理卫生人才队伍的培养,完善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建设刻不容缓。以下将对此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组织管理
2017年前,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心理治疗师资格考试由国家卫生健康委负责。2017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取消了“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考试。目前心理咨询行业存在缺乏监管、发展混乱、供需脱节等严重问题。2013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对心理咨询人员的从业活动进行了规定,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这必然的前提是心理咨询人员有能力对来访者进行初步的判断和鉴别。因此,建议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委员会,委托专门机构对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员进行执业资格考试,拥有执业资格且拟从事心理治疗工作的人员需在医疗机构注册并接受统一管理,而仅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则需在相关心理咨询机构注册后方可执业;同时建立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跨机构转诊机制。
2.形成规模建设
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心理治疗师的数量仅有6000人左右,这远无法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心理卫生服务需求。根据《2017年世界卫生地图》数据显示,高收入国家每10万人约配备12名心理社会工作者,以我国现有人口推算,需有17万名左右的心理社会工作者才能达此标准,因此心理社会工作者的缺口是巨大的。加强心理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如强化医疗机构心理健康队伍(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专业人员队伍、心理健康领域社工队伍、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等,制定相关执业要求、激励政策和措施,严格把握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加强对心理社会工作者的职业保护,提高待遇水平,吸引更多的人才从事心理卫生工作,以满足社会需求。
3.实施资质认定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对心理治疗师与心理咨询师的资质认定应有所区别。建议参照“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建立心理治疗师的执业考试(理论考试与技能考试相结合),准入资质应以医学相关专业和临床心理学专业为主,具备对精神心理相关障碍的初步了解、判断与鉴别能力。心理咨询师不要求必须有医学专业背景,但是应拥有心理学或护理学相关背景,且有精神卫生机构或精神专科医院实习经历,初步了解、鉴别正常与病态,具备必要的转介能力。
4.规范培养培训
执业资格仅是获得了从业的资格,如何保证从业人员提供规范、合格的心理治疗服务就需要规范化培养,使心理治疗人员具备进行规范的心理治疗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建议组织专家委员会,制定我国的心理治疗师规范化培养体系,包括在有资质的精神专科医院进行心理治疗师规范化培养、有资质的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或行业协会对执业人员进行进阶的专业化培养等。鼓励具有相关培养资质的精神卫生机构、高校或心理咨询机构组建心理咨询培训的专家团队、行业协会等,根据心理咨询人员服务的人群对其提供针对性的培养和考核,严格把控从业人员的质量,避免因心理咨询人员的资质不足降低服务质量。
5.完善职称体系
国内医疗机构中有资质进行心理治疗的人员分为两类:临床医师及心理治疗师。目前,我国临床医师的职称体系相对成熟。然而,心理治疗师在现有的医疗体系中属于卫生专业技术系列,且只有初级和中级两级,职称制定不完善限制了心理治疗师的长远发展。此外,心理治疗师的资格考试条件未能充分体现学科、社会需求,对人员资质界定模糊,缺乏实操环节等。心理治疗作为公共精神卫生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医疗系统里的定位需要重新考虑,如德国部分心理治疗师在经过系统的培养后可以有诊断权。建议参考医师职称体系建立心理治疗师的职称体系,使心理治疗领域的医教研相结合,心理治疗人员同时从事心理治疗的临床、教学及研究工作。
6.纳入医疗保险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逐步将心理咨询与治疗费用纳入了医保范围,各地也因地制宜制定了相应的规章。然而,心理咨询与治疗医保费用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如大部分地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收费标准远低于项目成本及社会收费水平,医保收费内涵中的从业人员、适应证及开展模式等不符合临床实践,不能体现专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劳动价值,医保报销的比例和医保纳入的病种与病人实际的需求存在巨大的差距,不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调整现有针对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医保报销制度,基于价值对心理治疗及心理咨询服务进行合理测算后确定医保报销比例及病种涵盖范围,利于制定统一标准,规避定价混杂不一的局面,更好地完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需求。
7.制定法律规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保障了医师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医疗队伍建设,提高了医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规范了精神诊疗活动,保障了患者的权益,使精神卫生领域有法可依。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心理疾病谱的转变,轻型精神障碍和心理亚健康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心理治疗的需求愈来愈强。因此,需依据心理治疗师执业规范和准则进行立法,规定向患者提供心理治疗的执业资格,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欧洲,奥地利、芬兰、德国、匈牙利、意大利、荷兰和瑞典等国均已通过管理心理治疗行业的相关法案,如德国联邦政府在1998年颁布了《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和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师法》,使心理治疗有了规范的法律保障。
心理咨询和治疗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以及公共精神卫生领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解决精神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素养,预防不良结局,改善生活质量,心理咨询和治疗不可或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提高全民心理健康,重器在于合格的心理卫生人才及完善的精神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因此加强我国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任重道远且势在必行。
(文章全文转载于:健康报医生频道-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