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丛中:同性恋群体心理咨询要点

2020年12月28日 社会心理服务研究 丛中:同性恋群体心理咨询要点已关闭评论 阅读 1,076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编辑:张童敏)

经常有父母带着孩子来咨询“性取向”的问题,父母不接受孩子是“同性恋”这个事实,总是希望孩子不是同性恋;如果是同性恋的话,希望医生一定要想办法给予纠正。

作为“同性恋者”,孩子往往是被迫前来就医的,其本身并无改变自身性取向的愿望和动机。
很多同性恋者其实是希望医生能够帮助他说服父母,理解和接纳他的性取向。
父母往往一见到医生,就对医生说:“大夫,你快给孩子诊断一下吧,看他是不是同性恋!”

同性恋的诊断标准
首先,必须强调说明,按照2001年《中国精神障碍诊断分类标准(CCMD-3)》的规定:一个人,如果只有同性“性取向”,而没有其它精神症状的话,并不被视为“精神疾病”
1、关于“性取向是同性恋”的诊断
一般来说,诊断“同性恋”,要求“病人”具有,只针对同性成员才有的跟性欲相关的情感、幻想或行为。
即使在方便与异性交往的环境条件下,当事人“在正常生活条件下,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对同性成员就持续表示性爱倾向,包括思想、情感,及性爱行为;
对异性虽然可以有正常的性行为,但性爱倾向明显减弱或缺乏,因此难以建立和维持与异性成员的家庭关系。
如何确定一个人的性取向是指向同性的呢?有2个重要的具体参照指标:
一个是,见了喜欢的同性,他就有性器官兴奋的身体反应
再者是,他内心具有想要动用性器官,跟同性做爱的内心欲望和热情。身体性反应,产生快感;心理性欲望,产生幸福感。
有的男性同性恋者,在父母的逼迫下,跟女人结婚,还生了孩子。
这时,父母就不理解:既然能够有夫妻性生活,还能射精生出孩子,他怎么就是同性恋呢?
回答是这样的:
性器官上没长眼睛,不认识对方与之做爱的性器官是同性还是异性的性器官。
人的性器官只要遇到适宜的黏膜刺激,就会兴奋,甚至可以出现性高潮,男性则会射精。
但是,同性恋者,对异性的性器官,可以具有碰触时的快感,以及有性高潮,却没有心理上的幸福感。幸福感,才是性爱的真正目的
因此,我建议将“性取向”改为“爱取向”。
2、鉴别诊断
在鉴别诊断时,还要特别注意:同性恋者自身的性身份并没有改变。比如,身体是男性,心理上认为自己也是男性。
如果身体是男性,心理上却认为自己是“女孩”,这不是同性恋,而属于“易性癖”,也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要做变性手术的那部分人。
如果是单一性别的环境,出现了同性性行为,并不一定是同性恋。
比如,钢铁厂的男工人,纺织厂的女工,护士学校的女生,监狱关押的犯人,等。
他们在接触不到异性的情况下,会出现“同性性行为”,这时,不算是绝对的“同性恋”。
因为当他们有机会接触异性的时候,他们的同性性行为就会自动放弃了。

同性恋的形成原因
迄今为止,科学对于同性恋和异性恋是如何形成的,并不清楚。
同性恋者,往往会根据自身的感受和体验,认为自己从懵懵懂懂的时候,就隐约地觉察到了自己是同性恋,所以,他们就会猜想(或者宁愿相信)自己是由遗传基因造成的。
到现在为止,科学家也没有发现跟同性恋准确相关的基因。
在科学没有弄明白“性取向是如何形成的”的情况下,只能有一句话是可以参照的:无论同性恋还是异性恋,性取向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句话,几乎是废话,并没有说出具体的产生机制。但是,这句话,其实也是有用的。
比如,当有论文报告说“发现了同性恋的基因”时,我们就可以说,同性恋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基因”这样的生物学因素,而是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即使同样的都是“同性恋者”,其实,每个同性恋者,都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都无法仅仅用同一个普遍和统一的科学原理去说明。
但是,我们可以朴素地、类比地来说,同性恋,较之异性恋,就像是“右位心”。
一般人的心脏在左边,个别人的心脏在右边。尽管他跟大多人很不一样,但是,这只能说是“个体差异”,而不能说是“疾病”,因为他的健康状态是良好的。
同样的类比,多数人是人是右利手,少数人是左利手,左利手并不是病态。有的人喜欢吃羊肉,有的人不喜欢吃羊肉,不喜欢吃羊肉的人,也不是病态。
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即,性取向不是当事人故意所为,不是他的自主意志所能决定和改变的
因此,同性恋性取向所导致的直接行为问题,与道德无关;同性恋者本人对于其性取向,不承担法律和道德责任。
即使将来,科学家把同性恋/异性恋的形成机制搞清楚了,即使医生已经有方法改变一个人的性取向了,那么,是否有必要去“治愈”同性恋呢?
回答是否定的。
因为,科学是手段,人是目的。科学手段应该服从于人的目的。
同性恋者,如果他觉得那样生活,对于他个人来说就是幸福的,那么,有谁有权力用科学手段,去改变同性恋者呢?!
每个个体,都是值得尊重的。个体之间,享有平等的做人的权利。
我们不能以多数人的状态视为正常,少数人就被视为病态;不可以用“多数人”压迫“少数人”,以多数人的意志去胁迫改变少数人。
所以,同性恋现象,不是疾病问题,更不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它所反映出来的是全社会对个体差异性的尊重和人文关怀问题

同性恋心理咨询的要点是什么?
1、对同性恋者父母的心理咨询要点
有父母说:大夫,请帮帮我们,把孩子的同性性取向,给治疗成异性恋吧。
我可以准确地讲:
现在世界上,没有哪位医生能够有效地改变同性恋的性取向,没有谁能够把同性恋者变成异性恋。

如果谁能够做到这一点,他就可以获得诺贝尔奖金啦。
基于这样的一个事实,所以,我建议所有的家长,放弃改变孩子性取向的念头,不要再反复带着孩子到处求医,试图“治愈”孩子的同性恋了
不仅在中国没有这样的医生,在全世界都没有能够改变同性恋性取向的医生!
在咨询中,我经常会跟家长们说:
我不是不想帮你们,是我真的没办法呀。如果我有办法的话,能够把同性恋变成异性恋的话,我首先就可以获得诺贝尔奖啦。
如果我有改变同性恋性取向的办法,那么,我就不用坐在医院里辛辛苦苦地当医生了。
我可以单独开设一个诊所,成立一个“性取向转变中心”,我任意地、自由地把同性恋变成异性恋,也可以把异性恋变成同性恋,每个受治疗者,性取向改变之后,收费一万元。
全国有2600万同性恋者呢,专门治疗同性恋,我不就发了大财了吗??!
医生没有有效的办法能够改变人的性取向,既无法把同性恋变成异性恋,也无法把异性恋变为同性恋。
在咨询中,为了说服同性恋者的父母,我会跟他们讲:
同性恋,目前原因不明,非当事人个人意志所能自主决定。
如果你们想让孩子变成异性恋,你们可以先拿自己做一下试验,看你能否把自己从异性恋变成同性恋。如果不能,请你们尊重孩子的“同性性取向”
当社会不能理解和接纳同性恋现象的时候,你们作为父母,是否还爱这个孩子?
我发现,每当父母听我这样说的时候,他们会很绝望,因为他们本来是慕名而来,希望医生能够把他们的孩子变成异性恋的。
我会说:我作为医生,我只能把实际情况告诉你们,而不是说几句讨好你们、让你们高兴的话。
当父母听了我的解释,有的父母会对我很愤怒。
我想:他们对我愤怒,比回家难为孩子,要好多了。
现在全世界都不再把同性恋当作是“疾病”或者“精神疾病”,自然也就没有必要治疗啦。
即使同性恋的形成原因已经查明,就算是科学上有办法能够改变性取向,其实,也没有对他们进行治疗。
因为当事人自身会感到只有当前的“同性恋”状态,才是他们获得幸福的真正来源。
我会继续跟父母说:现在,到了考验你们对孩子是否真爱的时候到了。
如果你们真的爱这个孩子,就无论他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他都是你们的孩子,他过去是你们的孩子,现在还是你们的孩子,将来仍然是你们的孩子,相信你们会继续爱他的。
如果因为他是同性恋,你们就再不爱他了,把他赶出家门,社会又不接纳他们,你让他们怎么活啊?!
有资料表明:27%的同性恋者有过自杀企图。
过去,我的这些咨询话语,会让父母很绝望。现在,我也会注意在咨询中,给同性恋者的父母一些希望,我就说:有少数个别的同性恋者,在他们四五十岁的时候,会不知不觉地变成异性恋了。
父母一听,就会急切地问:那么,我们的孩子,是否到四五十岁的时候,也会变呢?
我说:也许有可能吧,不过,你们只能等等看,耐心等待,等到他四五十岁……
父母听了之后,会有些不甘心,但是,最终怀揣着一丝丝希望离开诊室。
其实,我内心在想:等到孩子四五十岁的时候,还不知道那时候,你们在哪里呢!
2、对同性恋者本人的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照样会对同性恋者本人说明“同性恋的形成原因不明”、“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性恋非自身故意所为,同性恋的性取向不再算是疾病,等等。
即使迫于社会压力,自己想要改变性取向,现在科学也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
当然,在心理咨询中,我们会鼓励同性恋者去积极发展和拓宽自身的整个人格,将来看看效果怎么样
说不定会有所改变,说不定也没有什么改变,都说不准。但是,无论同性恋还是异性恋,人格的健康发展,是生命的主题。
同性恋者容易给自己贴标签,说“我是同性恋者”。
这时,我会说:
・你除了在性取向方面,是同性恋者,你还有哪些特点?・在生活中,你担当了哪些重要角色?・你的人格特点有哪些?・你的人际交往方面,是怎么样进行的?・你的学习工作,……?
最终,我会让来访者看到,他除了自身具有同性的性取向,还有很多很多方面的个人特点,有很多需要发展的个人前途。
我还经常会问同性恋者:你爱同性的什么?他们会回答出各种爱慕的理由。
我就会继续鼓励他们:爱谁,你就会模仿谁,就会逐渐地让自己变得成为谁(认同,自体理想化的移情)
这样做,就会增加自信心,促进人性的全面发展与实现
就像异性恋一样,同性恋者也会有很多心理问题,比如,抑郁症,神经症,应激障碍,人际关系问题,等。
关于这些心理问题,其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式,与异性恋者无异。
如果要给同性恋者做心理治疗,就像异性恋者一样,治疗目标是促进其人格完善与发展,而不是要改变其性取向。
如果做精神分析治疗,治疗师会发现,在他们两三岁的“母婴阶段”及“俄狄浦斯期的早期阶段”,会存在一些心理发展中的问题。
比如,性身份的自我识别,性角色的认同,与双亲各方的互动关系等。
解决这些心理问题,旨在完善其人格,而非改变其性取向!
对于年龄小于18岁的未成年人,如果他从小就具有“同性恋的性取向”,那么,客观地说,他将来成为“同性恋者”的可能性非常的大。
但是,在心理咨询的时候,我们对于未成年人,一般不下结论“你是同性恋”。而是告诉他,你的未来发展,有 “无限可能性”!
就像是北方人喜欢吃面,南方人喜欢吃米。那么,北方的孩子,吃面长大后,将来怎么办?
有的孩子会继续坚持吃面,拒绝吃米;有的孩子则是,小时候喜欢吃面,长大后,到了南方工作,就开始尝试着吃米,最终他说不定会喜欢上吃米的味道了。
最终你喜欢吃面还是吃米,随你的便!你的个人倾向和好恶,会得到大家的尊重。
在这里,我强调说明:我们不是强行要求孩子去改变他的性取向,而是尊重和接纳其同性性取向的同时,鼓励他发展和拓宽人生未来。
咨询的目标是如何让他在幸福中长大,在长大的过程中逐渐地去获得更多幸福,而非改变其性取向。
如果是已经成型的“成年同性恋者”,在咨询的时候,会针对同性恋性取向相关的一些问题做心理咨询,一般有如下几点:
1、自我接纳;2、适应社会;3、关于“出柜”及其应激与适应,如何告知父母;4、关于跟同性或异性“婚姻”;5、子女收养;6、安全性行为;等等。

同性恋,不再是疾病!无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这种恋爱的情感,总是那么的美好。
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处于同一个地球上,希望大家能够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终归,爱比恨好,洒向人间都是爱。

(文章来源于:咨询师之家APP)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