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青春期的问题源自于童年教育
(编辑:李晓娟)
青春期的孩子和更年期的母亲,是公认的“超难相处”的两类人群。
综艺《放学后》里有一期主题是当青春期遇见更年期:
想要了解与靠近女儿的母亲,小心翼翼的提出晚饭后“开个家庭会议好不好”,却被女儿一口回绝。
妈妈惊问为什么不开啊?
女儿直接回怼: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浪费金钱。
对妈妈看似亲近与善意的提议冷酷回绝,冷冷的拒绝+自以为是的讲道理,嘉宾坦言这是“典型的青春期”症状了。
但这真的都是孩子的原因么?单独采访孩子时,她说出的心声是:
他们只会指责我。
孩子是突然变得叛逆与难相处的吗?
其实是过往的回忆与经历,让孩子对父母的行为有了负面的主观预判。
一旦从依赖父母的宝宝长到拥有自主意识与力量的青少年,童年的教养经历往往决定了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现。
01 叛逆,来自童年被施加的压力
“凭什么要听你们的?”面对父母的要求,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会如此“顶嘴”。
刚上高二的小伟最近和父母的话越来越少。
他总是用一脸不屑、耸肩或者轻蔑地笑来表达自己的叛逆与不屑。
特别是当父亲怒吼他“别笑了”的时候,他仿佛更加得意了。
更有一些孩子,直接在房间门上贴着“禁止入内”。
奥地利心理学家奥托·兰克称逆反心理其实是一种本能的“反意志”,它最常出现的第一个阶段是孩童2岁时(常称为“可怕的两岁”),另一个阶段就是青春期。
青春期的逆反,源自于孩子“不想再受人摆布”的心理,而它的源头是童年期的“施压式教育”。
想一想如果我们不能依靠鼓励与驱动力的方式带动孩子主动做一些事情,是不是就只能靠贿赂或者威胁的方式来给孩子施压?
比如当我们说“请你马上把玩具收起来”,而孩子无动于衷时,很多父母会以“如果你马上把玩具收起来我就会带你去买冰激凌”等作为贿赂奖励。
如果奖励不管用,有的父母就会使用威胁。
比如“再不收拾玩具就取消你的动画片时间!”,还有禁止玩电脑、强制孩子不能去同学家玩、取消零花钱等等各类惩罚……
不管是奖励还是惩罚,本质上都是一种控制。
所有利用孩子喜好、厌恶与不安全感来控制孩子行为的手段,都是在给孩子施压。
压力打击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造成孩子越不主动,父母就越借助外力进行施压,孩子年幼时迫于压力所做出的服从,都会在长大后变成叛逆的反抗。
于是青春的孩子就会反过来“和父母对着干”:
孩子会把父母的期盼视作压力,把父母的引导当成摆布,还会把自己的服从看作妥协。
02 疏远,源自于不被认可的童年经历
青春期的孩子,常常刻意疏远父母:
不愿意听你说话,却能够和同伴瞎聊一整晚;
什么都不愿意告诉你,却整天和朋友倾诉烦恼;
甚至认为父母不管自己就好了,只要有人一起玩就足够了。
《小孩不笨2》中的学谦,做的一手好网页,获得了博客大赛第一名,却总被父母训斥不务正业。
他觉得只有街道上那群无所事事的混混朋友能够接纳他、了解他,于是成天和他们呆在一起,更加无心学业。
当爸爸强制要求学谦离开这群“烂朋友”时,学谦终于爆发出心中的控诉:
只有他们会欣赏我!
我在你们眼里就是一无是处,不管我做什么,你们都觉得不好!
反正我就是烂苹果!
年幼时不被父母认可,常年拿来和弟弟比较,做什么都得不到夸奖,孩子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出现了断层。
缺少父母认可的孩子,会感觉自己的内心无法被人看到和理解,因此一旦有同伴进入自己的内心,很容易产生依恋同伴的念头。
青春期孩子的疏离,不是源自外在同伴的引诱,而在于长期不被父母所看见与认可的童年经历。
03 攻击性,来自于童年经历的沮丧与挫败
当一个3岁的孩子因为抢玩具而动手打人,你可能会说孩子不懂事。
而当一个15岁的女孩动手剪秃同学的头发,朝妈妈挑衅和挥舞拳头,甚至说一个“我就是个笨蛋”、“我讨厌自己”这种自我攻击的话语,你估计很难用“青春期”这个解释来做到理解与包容。
孩子为什么想去攻击他人?
是因为“沮丧带来的挫败感”。
公益短片《Removed》中,一个女孩小时候遭到酗酒爸爸的家暴。
后来她陆续被其他家庭收养,一直因为她难相处+爱反抗被频繁退回领养机构。
直到她遇到一位养母。
有一天,养母送给她一份礼物——一条裙子。
没有预想的惊喜,女孩居然像个没有教养的野丫头,撕扯着裙子并情绪失控朝养母大吼……
女孩的攻击性,只是因为她想起来年幼时,穿着漂亮裙子的妈妈被爸爸撕打的样子,想起了妈妈因此对自己和弟弟的忽视,想起了所有被斥责、被忽视、被抛弃的沮丧童年。
这种无力的挫败感,最终以攻击的形式突然爆发出来。
当女孩看见养母打电话给收养机构,她以为自己又要被“退回”。沮丧感达到了顶峰时候,就变成了愤怒的攻击。
可是这一切,都在她看到窗外被带来的弟弟时,彻底改变了。
养母最终决定同时收养她与弟弟——是养母最终的爱与看见,填满了女孩内心沮丧的空杯,融化了她的愤怒与攻击性。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最大,亲子关系一旦有所缺失,会对孩子的性格造成最为严重的创伤。
人们总把孩子在青春期的各类行为归为性格叛逆、不成熟、受同伴的负面影响,其实真实原因在于——我们总是聚焦于问题,却忽略了关系。
孩子在幼年时期,心理和情绪上都需要父母的关照与满足:
父母及时的回应,能给予安全感;
父母真心的鼓励,能增强自信心;
父母善意的引导,能激发勇气力;
父母坚持原则性,能刺激耐挫力。
年幼时的回忆,将埋藏于孩子性格养成的土壤根基,成为影响其一生的人格底色。
(文章来源:华夏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