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成长的共同特质
(编辑:李晓娟)
由“源创图书”策划出版的《读书成就名师》一书初版于2013年,那时我就通读了全书,对里边写到的名师留有深刻的印象。2020年6月,此书出版修订本,对原书的内容作了部分增删调整,我又迫不及待地将此书重读了一遍。全书共推介了十五位当今中小学领域里实至名归的名师,作者分“现场访谈”、“且读且悟”、“读书解惑”和“推荐好书”四个栏目展开,让读者全方位了解到名师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情况,有很强的现场感、亲切度和可读性。书末还附有名师推荐书单,给人明确的阅读方向感。读罢新书,感觉又与名师们近距离地交流了一次,收获颇多。虽然这些名师来自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地域,教育教学风格也各异,但在成长、成熟、成功的路上仍然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质,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一、名师都有深藏内心的使命感
当前,不少教师在工作几年后就有明显的职业倦怠感。出现这种情况有诸多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教师找不到工作乐趣,对职业没有认同感与获得感。这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言:“你认为数学无趣,是因为你站在数学花园的外面”。而本书在对十五位名师的访谈中,无不显露出他们对事业深深的热爱,而这种热爱之情又源于他们内心深处有着一种“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使命感。这种感受基于一个人心里深厚的家国情怀以及对教育对象的大爱,敦促他们立志成为学生喜欢的好老师。
深圳市平冈中学王雪娟老师认为,优秀的教师要有活跃的思想、鲜活的灵魂,要喜欢课堂、喜欢投入,如此才能享受地站在讲台上,而这要求教师必须处于主动学习、不断体认自我、时常让心灵升级的状态。从基础教育走向高等教育、现为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的王崧舟老师感悟:教育当以慈悲为怀。所谓“慈悲”,就是一个教师要有这样的信念:每个学生都是有力量的,每个学生都是有光的。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看到自身的力量,获得成长的喜悦,同时,要深深感谢学生,因为正是他们唤醒了你内心的慈悲,正是他们成就了你精神的成长和净化。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周益民老师说:要成为一个好教师需要培养“三心”:一是爱心,二是童心,三是文心。爱心是基础,是前提。只有热爱,才会投入,才会富于激情和创造。因为我们是与儿童打交道的人,所以还需要了解儿童、信任儿童、尊重儿童。乃至以儿童为师,持有赤子之心。又因为我们是母语教师,就需要展示母语的典雅、丰富、智慧、幽默,所以我们需要不断修炼自己的文学、文化素养。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钟志农老师经过多年研究,认为优秀教师应该具备这些特征:基本素质良好,有执着的专业理想和追求,有强烈的事业心,对学生满腔热忱,对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比较了解,有理论和实践的“悟性”,有敏锐的觉察力和同理心,有清晰的思路和表达能力,有奉献精神。
这些名师的言行恰好证明了福禄贝尔的名言:教育无他,爱与榜样而已。一位教师热爱自己的讲台,一定不只是出于工作规范的要求,而是来自内心想要做好这件事的意愿,并认为做好这件事有价值。也就是说动力一定是根植于内心的东西,而不是外界灌注的东西。爱心、童心、事业心,激情、智慧、思辨力,铸就起教师的使命感。有了这些,就能如长期守望于一所农村小学的冷玉斌老师所说:师生都成长为有事做、有人爱、有期待的幸福的人。
二、名师都有不竭的学习意识与行动
名师都是读书人,都是从阅读中成长起来的人,这是本书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正如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所说:“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在作者看来,教师首先要有自觉读书的意识,面对一日千里的社会发展速度要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紧迫感。其次要有“身教重于言教”的行动,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校园里,教师都要给人手不释卷、孜孜不倦的印象。再次,要经常反思并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阅读途径。
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吴非老师认为:一支爱读书并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学校不可多得的财富。虽然不可能将所有教师的志趣都统一在一个方向,但作为教育者,自身的生活观和价值观对学生会产生影响,必须审视自己的生活志趣。所以,希望老师们能够静下心来,回到书中。北京十一学校史建筑老师说:“教师要有归零意识,要经常反问自己在阅读上有没有跟以前不太一样的方法,在阅读的偏好上有没有改变。在阅读上往上走、往难处走、往不舒服处走,所看到的自然是另一番风景,人生体悟自然也会不同。”小学语文教育专家于永正老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他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的课内容很丰富,其实是我平时注意积累,注意从读书中获得更多知识,从读书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我每天都在读书,越读越觉得应该读。每当从镜子里瞥见自己的鬓角染上白发时,我便有被人猛击一掌的感觉,丝毫不敢懈怠。”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窦桂梅老师真正做到了精读博览,为了讲好《秋天的怀念》,她几乎通读了作家史铁生的全部著作;为了讲好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她找来对这一历史事件有着不同评价的论著,并深入钻研;为了讲好绘本,她更是收集了整整两大书柜的绘本,反复对比、琢磨。正因为这样,讲台上的她总是充满自信、底气十足,她总能展现文本背后的精彩,使自己的教学迈向研究与生长的高度。浙江省杭州市海曙小学闫学老师对教师阅读有很深的研究,她说:“我的成长史就是完善知识结构的阅读史,就是笔耕不辍的写作史,就是课堂实践的磨练史,就是持续反思的研究史。”她对一线教师建议:一是要把完善知识结构作为阅读的主要目标。二是要将有限的时间花在经典阅读上。三是要坚持有坡度的阅读。四是要关注学生的阅读热点。
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有完善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开阔的人文视野。如何才能做到?第一是读书,第二是读书,第三还是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地读书——这是一个吸引智慧和心灵的过程,它能激发起对世界和对自己本人的思考,促使人认识自己并思考自己的未来。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书籍。
三、名师都有勇于实践善于总结的能力
名师的专业成长主要依托课堂,唯有通过课堂实践才能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通过反复实践、反思总结,逐步解决好相关问题。本书中的名师都扎根课堂,从课堂中找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课堂中体现教师自身的价值。把“为了学生终身可持续地发展,为了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自己的教育追求。
现为金茂教育集团总校长的程红兵老师具有很强的批判意识,他直言不讳:现在语文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语文教师的功底太差,不看课外书,只看配发的教参,没有人文积淀,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够,与学生没有知识落差。他说,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就在于韧性、在于坚持。他以于漪为例,一辈子在学习,一辈子在思考。“我当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我上了一辈子课,上了一辈子令人遗憾的课。”于老师这两句话充分表明名师的关键所在。全国人大代表吴正宪老师一生致力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与研究,2008年提出了“既有营养又好吃”的数学教育理念,即强调数学教师应坚持向儿童提供符合其心理特征和能力水平的教育,促进儿童终身、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时,教师又能提供符合儿童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教学手段,实现“营养”又“好吃”的双重价值追求,使儿童真心爱上数学,实现“乐学、爱学、学会、会学”的良性循环。北京教育学院李怀源老师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体会到:好课都能把握好“学生”、“学科”、“学习”三个要素,把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并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他强调,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语文学科对学生素养发展的独特作用,学会用拓宽学生语言疆界的方式,来拓宽学生的精神世界。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华应龙老师提出了“容错”——“融错”——“荣错”的“融错教育”理念,因为“真正有效的教学,就是面对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解决它。只有当学生找到错误的原因,自己醒悟了,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在‘融错’的教育中,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还养成了敢于尝试的好习惯,磨炼出了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多才多艺的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夏昆老师感悟道:“当了老师以后,我才发现,教育不是什么麦田,而是一间屋子,里面关着学生,也关着老师和家长。我要做的就是把想来挡住窗户的人一脚踢开,告诉里面的每一个人,窗外有很多很美好的景色。”
本书作者张贵勇老师是《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作家,著名的阅读推广人。近年来,他笔耕不辍,写出大量文章,出版了多本专著,引导教师多读书、读好书,获得广泛的好评。《读书成就名师》修订本的出版,教师们阅读后一定会引发诸多思考与启示,在成长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
(文章来源:名校长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