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种家庭,最容易养出抑郁的孩子!
(编辑:李晓娟)
前段时间,微博上,有一个话题登上了热搜,引发了3亿多人的关注。
一位网友患有抑郁症,痛苦挣扎了7年,期间一直有想要自杀的念头。 可当她终于开口,告诉妈妈时,她的母亲却回道:“你总是这样,这都多少年了?你就特么...不能自己忍着吗?”
女孩的神情,先是难以置信,又像是早有预料,最后绝望一笑。
视频下面,有很多人联想了自己的遭遇。
很难想象,当孩子心理生了病,苦苦挣扎时,父母却一无所知,甚至责怪他们太“矫情”。
2012年,一组研究者对中国大陆约2679名青少年(10-25岁)做了抑郁情况的调查,发现青少年的抑郁比例为20.3%。也就是说大约每5个孩子中有1个有抑郁倾向。
心理学上,抑郁是源于对自我的攻击,所以,孩子会有很强的自我厌恶和低自尊感。然而,这种被压抑的情绪和愤怒,并非凭空而生。
很大程度上,它正是来自孩子赖以生存的家庭。
所谓的病因,不过是在漫长的养育中,一点一点地渗透,最后“偶然”地显露出来。
下面这几种家庭,最容易养出抑郁的孩子。
01 父母的高期待,让孩子丧失自我
综艺节目《老师请回答中》,有一个6岁的女孩可馨,生活作息堪比996。在妈妈的安排下,从3岁起就开始上课外班,5岁学习小学一年级的课程,6岁准备接触金融理财课。
才6岁的可馨,时间表细化到了每个时间点。
为了严格规范女儿,妈妈还立下家规,内容均是要求自我激励。
可馨很懂事,虽然觉得妈妈严格,但是对妈妈的要求,都认真听从,努力执行。但是,女孩在节目中,却又隐隐显露出,不同的一面。她行为强迫,摆画笔时,必须顺序一致才罢休;她社交困难,没有朋友,很难融入到同学中;她习惯性讨好,哪怕要回答的问题,其实并不愉快;更令人心疼的是,小小年纪的她,就体验到了压力,说自己没有快乐...
6岁的可馨,拼尽全力做妈妈心中完美的小孩,可这种自我要求,却让她的精神世界,摇摇欲坠。 每个孩子,都有一种满足父母的本能。这种本能,来自对父母的依赖,也来自对父母无条件的爱。 所以,6岁的小可馨,明明觉得很累,却还是努力接受妈妈的安排和惩戒。可如果父母的期待过高,孩子为了取悦父母,就只能不断压抑自己。最终,孩子会逐渐和自己真实的感受,失去联系。表面上看,孩子听话懂事,行为正常。可孩子的内心,早已没有了自己的方向。心理咨询师胡慎之说:抑郁的情绪,均源自于丧失。越是乖孩子,就越不要给予他无限期待;越是懂事的孩子,就越不要他事事完美;因为,不断压抑自己的好孩子,不懂拒绝。
太多期待,终会压垮这个“懂事”的孩子。
02 父母的贬低和否定,是最毒的药
微博一位博主,曾经分享了这样一件事。有个患抑郁症的孩子去复诊,正在看书,医生表扬她说:“这孩子真用功。”没想到,孩子的母亲立刻回道:“用功,假用功。”医生急到跳脚,却也无可奈何。无论怎么叮嘱,有些父母就是忍不住要用这种讥讽的语气和孩子交流。
医生辛辛苦苦修补孩子的心理,却因为家长轻飘飘的一句话,前功尽弃。
这位博主写道:“家长是真的不知道为什么小孩会得抑郁症,也不理解孩子为什么想死,就是因为你啊。”如此鲜血淋漓,却又如此真实。拼尽全力爱孩子的人,也可能是伤孩子最深的人。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题:“为什么孩子会离奇地抑郁?”高赞回答中,有一位网友写道:小时候,走在路上被车撞了,会被骂为什么不躲开;钱被同学偷了,会被骂不诚实,乱花钱还撒谎;考试时,眼睛和鼻子被别人恶作剧弄伤,血流不止,可挨骂的仍然是自己:“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在父母的否定和指责中,他慢慢失去了价值感,小时候学会了讨好,长大后走进了抑郁。 许多人觉得,小孩子而已,不过是说几句,怎么就受不了?
因为,对于小孩子来说,父母的评价,就是他认识自我的通道。 当一个孩子,遇到任何事情,都成了自己的错,当他遇到任何难处,都只有讥讽和指责。在这样的世界里,孩子的信心被一点点消磨掉,自尊被一步步被打击,最终坠进黑暗,何尝不是一种解脱。爱孩子,就真的要好好说。 因为,每一次的打击和否定,都是喂给孩子最毒的药。
03 父母的情感忽视,让孩子伤痕累累
北京第五十五中副校长李梦莉在节目中,谈到过这样一个案例。学校的心理援助中心有一个男孩,成绩名列前茅,可却突然读不下去。孩子多次跟妈妈说:我不想活了,活着没有意思。可男孩的妈妈却说:老师你不用管,他只是给他不想学习找借口。经过诊断,孩子的心理疾病,已经非常严重。
许多父母,很难愿意承认孩子所遭受的痛苦和不良情绪。面对孩子的求助,他们无动于衷,甚至认为是孩子的错,好像孩子自己能够做出选择。这种疏离和抗拒背后,是父母无法和孩子建立联结,不愿意接纳孩子最真实的情绪感受。“哭什么哭,眼泪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有什么好怕的,你看别人怎么行。”亲子关系中,情感忽视是比暴力更残忍的存在。
孩子就像是活在孤岛上,不被重视,无人看见。这样的焦虑感,足以摧毁任何一个孩子。电影《无爱可诉》中,男孩阿廖沙生活在一个异常冷漠的家庭。父母意外结合,却又整日争吵。12岁时,父母各遇新欢,准备离婚。阿廖沙的存在,成了父母迈入新生活的累赘。又一次在客厅争吵时,躲在门后的阿廖沙失声痛哭。
有一天,妈妈依旧给他准备了不喜欢的早餐,阿廖沙边吃边哭。可妈妈忙着刷手机,没有看见。也就是在那天,阿廖沙离开家后,再也没有回来。如果说,温暖的家庭是港湾,那冷漠的父母,则像黑洞,拖拽着孩子往下沉,连呼救都没有回音。情感忽视,比起暴力相待,虽不伤身,却处处诛心。
有人说,为什么孩子出现问题,就一定要提到原生家庭。因为,导致孩子生病的因素有很多,可能是学习压力、被同学霸凌,容貌焦虑等等。可不管有多少诱因,最根本的源头,是他们没有价值感,不喜欢自己,感知不到爱。这种能量的匮乏,往往来自孩子成长中真实的体验。其中,父母的反馈,就是孩子最大的能量来源。
所以,想要治愈孩子,答案也是爱。就像,不把焦虑传递给孩子,不用完美强迫孩子,让他们开心地、自由地做自己;就像,不把贬低和嘲讽当作沟通的方式,尊重孩子平等的人格,学会好好说话;就像,看见和回应孩子的感受,在乎孩子的内心需求,远胜物质的需要。
当一个孩子,被父母用心地接纳,真诚地喜欢,事事有回应时,他内心的能量是充足而丰盈的。这样的孩子,即便遇到困难,进一步可以勇敢面对,退一步有底气求助,又怎么可能会生病呢?父母子女一场,是一种很深的缘分。但愿所有的家长,都不是致病源,而是孩子最温暖的药。
(文章来源:贝尔安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