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每个家长都是自己孩子的专家

2021年03月23日 社会心理服务研究 每个家长都是自己孩子的专家已关闭评论 阅读 875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编辑:李晓娟)

2021年1月至6月,101心理讲堂将开展6期线上系列讲座。为更好的与罕见病社群分享心理相关的话题探讨,每期讲座后,我们会对讲座内容进行部分摘录分享。

3月11日晚讲堂邀请到青少年心理发展方面的教授尹霞云老师,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与行为引导做了详细的讲解与讨论。

什么是青少年期

青少年期是连接童年期和成年期的发展过渡期,我们通常将10-18岁左右的都称为青少年期。青春期到来是青少年期的重要标志,孩子身体急剧的发育,第二性征出现了一些变化等,这个时期会发生重大的、相互关联的生理认知和社会性的变化,也是家长最关注的时期。

青少年期又分为2个阶段:10-14岁为少年期,这个时期身体发展是最快的,但心理发展速度相对平稳,虽然身高已经个大人了,但心理状态不太可能从儿童突然变成一个大人的样子,身心发展容易产生特殊的矛盾;14-18为青年早期,生理发育趋于成熟,但心理发展还是相对滞后,和少年期比,状态要更稳定,自身发展速度和水平比少年期更高了。但不管少年还是青年早期,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不平衡。

青少年期孩子常有的表现

青少年期的孩子有三个最常见的表现:

第一个是会与父母有更多的冲突:家长可能会感觉到孩子一到某些年龄就开始顶嘴了,家长可能会认为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这时候我们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拿着以前的方式去跟孩子交流,不然就会发生冲突。冲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很正常的一部分,再亲近的人都是两个不同的人,都需要不停的去磨合去碰撞才知道对方的底线在哪里,该如何相处,亲子之间也是这样,有冲突不要慌张。冲突不一定是破坏性的,也可能是建设性的,它取决于我们是怎么处理亲子冲突的。

第二个是孩子心境的混乱:孩子常常表现为上午很高兴,下午可能就低落了,甚至家长会感觉到孩子以前是无忧无虑,到了青春期开始变得忧郁了。这个时期因为孩子情绪发展还不稳定,又很急于表现出一个成人的状态,就会造成心境混乱。

第三个是冒险行为:青春期孩子体型虽然像大人,但是自我控制能力不成熟,缺乏自我约束力,想要新鲜想要刺激,想去尝试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来证明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另外青春期孩子特别重视同伴朋友,喜欢和朋友待在一块,也非常容易受同伴的影响,这既有好处也有风险。如果朋友比较正能量,孩子也会比较正能量,相反如果交往的朋友行为举止不规范,甚至会有出格行为时,因为孩子不愿意被同伴孤立,也有可能会采取类似的行为。

因此,父母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理解和包容孩子的成人感和不成熟,更需要引导。

快速长高,体重增加,第二性征发育,这些生理上的发展也就会给心理造成一些冲击:一方面会让孩子产生成人感,想有大人的权利,追逐一些自由,孩子心里不想大人再像小时候那样去安排自己;另一方面由于性开始发育成熟,开始对异性感兴趣,在意自己的外貌,着装,重视别人怎么看自己,出现早恋行为等。作为家长首先要理解,孩子到这个阶段必然有一些向往,这是很正常美好的事情,其次应该重视做好性教育,常常和孩子沟通,探讨两性相处的尺度与关系,否则孩子就会自我去探索,也会存在被误导的风险。

青少年期的人格发展任务

什么是同一性?同一性即人需要建立一个对自己比较同一的认识,需要知道我是谁,是一个怎样的人,知道怎么评价自己,需要在这些方面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概念。如果同一性形成得好,那么孩子会自信地,很有方向感地去开展他后面的学习,恋爱,工作等,他会清楚自己适合什么,需要什么。相反,孩子可能会产生一种角色混乱感,不清楚我是谁,我喜欢什么,适合什么等,容易产生迷茫感。   

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孩子能在青少年期就能获得同一性。图片

青少年期身心发展的矛盾

及如何应对

心理上成人感与半成熟的矛盾:孩子既想被当作成人看待,但有些问题自己也想不清楚,还是需要依赖大人的判断等。这个时期,家长是需要照料到孩子这种成人感和自尊感,以朋友的方式去提建议,给予帮助,而不是以命令式、否定式的方式去告诉孩子其实他还没长大。

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的矛盾:这个阶段孩子需要脱离家长的呵护,独立成长为一个个体,他需要从心理上去断绝和家长的依赖关系,但他还做不到完全地独立,精神上还是会有很多的依赖。

闭索性与开放性矛盾:一般孩子会朝着比如家长或老师这些权威的象征的人表现出闭锁。但是懂得尊重孩子的老师和家长,孩子又会很愿意表现出开放的状态。青春期孩子最喜欢朝着自己的同伴,同龄人们开放。家长需要理解孩子这个表现,到了青春期,家长的位置就需要往后退一点了,关注孩子的表现,在需要的时候帮一把,而不是随时盯着他,要求他。

成就感与挫折感交替的矛盾:这个时期孩子自我同一性没建立好,他并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时候,会时而觉得自己优秀,时而觉得自己失败。家长要理解和允许孩子这样的表现,同时去给予孩子客观的评价,给予信任,及时看到他们进步和有能量的部分,帮助孩子看到自己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有稳定的部分。

提问环节如何应对孩子的逆反

首先家长怎么定义逆反,你觉得孩子为什么逆反?是真的逆反呢还是孩子发出他正当的声音?逆反很多时候是从家长角度提出来的,它并不是一个真正公平的词。很多时候其实是,双方都在从自己的角度发出声音,而这个声音发生了冲突,它不一定是孩子的逆反。

如果真的是孩子逆反,例如,家长给孩子一个好的建议,但是孩子却要和家长对着干,家长可以进一步去思考为什么孩子会和自己对着干?是因为我们在提建议的时候没有照顾到孩子要被尊重的感受?或者是家长与孩子情感基础不够扎实,例如小时候不是自己带在身边,但现在却要给孩子输出很多规则,孩子不太愿意接受等等。

因此需要客观看待发生冲突时,究竟孩子是不是真的没有道理;其次孩子表现出真的逆反时,家长需要从自身沟通的方式方法,情感基础等方面去思考。

孩子发脾气怎么办

家长需要去思考为什么孩子爱发脾气。

有可能孩子平时就很压抑,比如家里人总是围着孩子转,包揽他所有的事情,孩子没有自己的空间;比如家长经常拿孩子去和别人比较,挑剔孩子的缺点等,孩子压抑太久,就会发脾气。这时候家长应该去探索孩子的需求,比如他需要更多肯定;比如孩子的需求需要得到重视。

还有可能本身是孩子的性格,孩子天生的气质不同,有些特别敏感,一点小事就容易发脾气,这不一定是坏事。家长可以看发脾气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有多高。如果发脾气的频率特别高就需要细心去琢磨是哪些方便没处理好,有些孩子的自我情绪管理可能确实存在些问题,必要的时候可以寻求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但更多的时候,是需要家长多去了解孩子,以柔克刚,细心的去了解,去倾听,去适当满足。当一个人的需求和情绪被关注,得到回应的时候,他是不会继续往下发脾气的。

孩子问及病情如何回应

首先家长自己接受病情了吗?自己心情调整得相对平和了吗?如果自己没有接受,想让孩子接受是不容易的。一个家庭中,爸爸妈妈的情绪,状态是很容易影响到孩子。如果爸爸妈妈是一个很坦然接纳一起去面对的态度,那么孩子就会被你感染。

其次,青春期的孩子已经或多或少对自己的病情有察觉了,不管说还是不说。孩子肯定是有察觉的。如果我们不开诚布公的去和孩子沟通,而孩子可能会把事情想象得更严重,会更悲观绝望。所以当父母已经接受这个事实,决定动用自己的能量去积极面对时,你可以比较坦诚平和地和孩子说他的病情或者是您自己的病情。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可以和他举举例子,用他喜欢的动画片去形象的说,不用很详细。但是越是年龄大的孩子,就要越把他当作一个成年人的样子,开诚布公地谈,而前提是家长自身地状态已经处理好。

第三,家长需要做好心理准备,尤其孩子病情比较严重时,孩子可能会有情绪上的反应,那么家长要有准备去包容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反应。他可能会哭,会闹,家长这时能够比较温柔的陪在他身边,让他闹,让他哭,紧紧抱着他。家长的淡定,但是至始至终都在的这种陪伴和支持,能够让孩子从接受事实的痛苦当中,更快地走出来,去面对生活。

如何鼓励孩子面对生活

如果家长自身的状态积极了,孩子一定会受到感染的。家长自己有情绪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一定要处理得相对比较好,让孩子看到父母积极乐观的在生活。如果家长每天都唉声叹气,却和孩子说要振作勇敢,这时孩子是能敏感地感觉到父母自身行为和言语上的矛盾的。这样的语言就是苍白无力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一个人的积极不是凭空来的,而是生活的快乐和成就感积累来的,每个家长都是自己孩子的专家,家长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注重孩子多方面发展,例如运动,唱歌跳舞,琴棋书画,热爱大自然等,让孩子觉得生活很美好。而成就感的话,就需要家长细心找到孩子的优势,不停的肯定和鼓励。还可以多寻找生活中积极的榜样,书籍,影视作品。让孩子去感受不只是在乎生命的长度,而是去体会生命的厚度。让孩子体会到人有些人的生命可能没办法预料最终会走向怎样的长度,但是他能细心地去过好当下每一天的生活,懂得珍惜,懂得感恩,自己有什么想做的事情,都尽可能去做去实现,那么这样的生命就是非常有意义,非常丰富的。可以给孩子去传递这样的信念。

如何看待孩子经常重复念叨一句话这个现象,作为家长应不应该带他看心理医生  

这有很多种可能性,非常可能孩子是最近特别在意某件事,大人有时心里在意一个事情,不会把它说出来,而孩子将其外化说出来了。这可能就是孩子目前在关注的事。因此尝试与孩子沟通,去分担孩子的顾虑。首先我们不能把这个现象看成一件不好的事。

另一种可能是孩子控制不住,如果孩子反复想的对他实际生活没有造成困扰的,不是他真的担忧的事,但他会不由自主说出来,如果次数比较多的话,可能就需要去和医生聊一聊,看看是不是有他自己不能控制的思维在里面。

但无论是怎样的情况,我们首先都需要和孩子去沟通,清楚他在想什么,内心有什么顾虑,我们才能知道通过怎样的方式消除他的顾虑。有时候孩子不和家长说,家长会着急,可能会想到带孩子去看医生,这时孩子也有可能会担忧认为家长觉得自己不正常。在孩子心里看医生可能会被认为是一件不好的事,心里也会有焦虑。所以不管看不看医生,家长都需要和孩子先达成一致,和孩子表达自己的担心和希望帮助到他等,让孩子知道家长和他站在一起。当孩子愿意和家长说了之后,家长可以做出更好的判断。

孩子反复念叨一句话如果并没有影响到他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时,家长也不需要非常过分的担心,但如果他在不合适的场合也这样表现,控制不住,可能就需要考虑借助医生的帮助。

目前应试教育对孩子的抗压力和快节奏都要求更高了,但罕见病孩子在青春期病情加重同时,更渴望能得到关注和认可,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给予孩子充分鼓励,应对孩子成长的烦恼? 

孩子不单应对病情,还要面对外界的压力,这种状态确实是需要家长给予更多支持的。

首先在应试教育这方面,它很多压力不仅来自家庭,更多会来自学校,因此我们首先可以和孩子老师多一些沟通孩子的病情,让老师给他多一些帮助和更多鼓励,适当的减免学业任务。通过沟通,达成家长和老师一起站在孩子的角度,在他的病情,心理精神上一起给予孩子支持。

其次,到了青春期的孩子,他特别重视同伴,希望得到其他孩子的认同和接纳。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去观察了解,在班上,有没有和自己孩子相对走得近的,相互之间比较欣赏的,这样的孩子,我们有意识地给他们建立交往的机会,让自己的孩子有朋友,有同伴。

第三点是在家庭教育中,让孩子看到自己拥有的东西,看到自己的进步。病情加重的情况,还要和别人达到同个标准是不现实的,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作为家长,我们首先就不要拿别的孩子来比,适当地帮自己孩子减压,告诉孩子在自己心中他有什么地方是不断在成长和进步的,真心地表达拥有这样的孩子感到骄傲。我们应该在日常的细微的事情中去观察,去给孩子反馈,而不是说一些套话或大话,青春期的孩子一般不太接受这样空泛的赞赏,而是要看到他每天在一些具体的地方的进步和成长,哪怕是对抗病情的勇气,都是值得赞赏的。

因为罕见病,孩子表现出面容上的差异,在学校遭到欺凌,目前正在接受创伤应激障碍的治疗,孩子希望能回到校园中,但普校考虑升学率,特校认为孩子各方面都很棒,都不愿意接纳,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告诉孩子现实的冲突和对孩子理想进行引导?

首先要看目前这个创伤应激障碍是否已经治疗得比较好了,如果还不是太好,就需要减少现实刺激量,让孩子在一个熟悉安全的环境接受系统的治疗。先治疗好。

如果已经恢复得比较好了,同时孩子也产生了独立回到普校的想法。青春期的孩子,他又遭遇过这些事情,这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来商讨,如果他回到校园后,他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比如遭遇怎样的眼光,别人会说什么话等,当发生这些情况时,我们可以怎样去应对,可以向谁求助,提前去做心理的预设

孩子因为疾病可能会产生不公平感,可能会觉得自己是受害者。我们家长可以从自身做起,换一种思维去引导:有些人他就是独特的,他就是来接受生命挑战的,他就是来在这个生命逆境中去寻找生命意义的。可以给孩子举例子,比如霍金等故事去鼓舞他。我们身边的人是没有接受过那么多磨难和痛苦的人,他们对生命理解的意义可能有限,而你会对生命意义有更多理解,因为你遭遇过更多的挑战,如果你能活出自己的状态,你将点亮别人的生活,会给很多人很多的启发。而具体怎么做还需要根据孩子的接受度,特点,家长去沟通和交流。

孩子回学校的前提,是他恢复得比较好,同时也有自主的意愿,这个之下,可以运用前面提到的和老师联系,找到同伴,引导他关注自己优势的一面,找回自信等。

(文章来源:湖南省蔻德罕见病关爱中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