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从心理学角度论教师的爱

2014年03月23日 心理教育 从心理学角度论教师的爱已关闭评论 阅读 987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任木千子与您分享,谢谢您收藏、宣传中国全民健心网,将独乐乐变为众乐乐)

                                         隆回一中   廖 飞
【摘要】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不容置疑,每个教师都是爱学生的。但是只爱还不够,还要善于爱。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浅谈教师应如何更好地爱学生。
【关键词】  心理健康    情商    无条件    教师风格
需要层次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根植于爱。不容置疑,每一位教师都是爱学生的。但是因为爱的内容及方式不同,带来的影响和结果也是不一样的。正如苏联杰出的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所言,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谈谈教师应如何更好地爱学生。
一.爱学生,应从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始
    受制于高考指挥棒,我们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如果学生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我们包括父母、老师,所有的付出与努力都是白费!所有的希望都将化为泡影!例如,意志不健全,情绪不健康,自我意识不正确,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不和谐,性格有缺陷,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严重的甚至会引发身体健康问题、心理疾病甚至精神疾病。正是由于我们的疏忽,有些孩子的心理问题严重了,我们才发现。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非短时间里所能解决或者痊愈,最后只好休学。大量的事实表明,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一个内心足够强大的人,哪怕身体残疾,但同样活得很精彩。无臂钢琴师刘伟、天生没有四肢的力克胡哲就是明证。所以,作为教师,真正爱学生,就得特别关注、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使他们能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
二.爱学生,要从自身的风格做起
    教师对学生的爱直接体现在教师的日常管理风格与行为之中,而教师的风格与行为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格特点,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而学生的人格特征对其成长与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今后的幸福生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性格决定命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例如,洛奇在一项教育研究中发现:在性情冷酷、刻板、专横的老师所管辖的班集体中,学生的欺骗行为在增多;在友好、民主的教师气氛区中,学生欺骗减少。[1]还有研究表明:教师的公正性对学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学生非常看重教师对他们的态度是否公正和公平。教师的不公正态度会使学生的学业成绩和道德品质下降。[1]每个学生都需要教师的关爱,在教师的关爱下,他们会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1]由此可见,教师的日常行为与管理风格对学生的影响之大。因此,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要非常注意自己的所作所为。你的一个举措可能会影响学生某种心理品质的形成;你的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可能会改变学生的成长轨迹,关系到他的一生!例如,学生犯错了,教师是否给予学生解释释权、辩护权,会影响到他以后是否有争取正当权益的意识与能力;是否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决策,会影响到他以后的独立能力与决策能力;是否要求学生把所有时间都用来学习书本知识,决定着学生知识结构的深度与广度,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等等,这些都是关乎学生的终生幸福。所以,真正爱学生,就得从教师自身做起,从改善教师的管理风格与行为做起。
三.爱学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阵地,培养人才的理念理应是为学生的终生幸福着想,学生在学校受的教育应该要让他们一辈子受益。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我们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活动偏离了教育的初衷,培养出来的是大量的高分低能的畸形人才。记得哈佛大学一位招考官曾经这样形容中国的学生:“不客气地说,中国的考生除了会考试,什么也不会。”这个评价虽然有点过激,但却无疑反映了中国学生的主体状况。
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其风靡世界的《情商》一书中提出:成功=(20% )IQ+( 80% )EQ。从这个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促使一个人成功的要素中,智商的作用只占了20%,而情商的作用却占了80%。所以,要想学生将来有所成就,单纯的重智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必须重视对他们情商的培养。哈佛大学之所以培养出8位美国总统、3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2位普利策奖获得者及10个商业奇迹的缔造者,就是因为它注重对学生情商的培养。
四、爱学生,要关注学生低层次需要的满足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由于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如家境贫穷使基本生活没有保障,缺乏爱与亲情(父爱或母爱)而没有安全感,在学校没有班集体归属感,教师动辄训斥和批评学生,伤害学生自尊,学生被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正是这些因素,成了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障碍。所以,做为教师,爱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心灵的需要。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多与父母沟通;要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尊严;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班集体,以满足他们安全感、归属感、爱和尊重的需要,从而使他们能更好地、全身心地投入到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努力奋斗。 
五、爱学生,要坚持多元智能理论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发表了《智力的结构:多元智力理论》的著作。该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是8种智能的组合,只是它们在不同个体身上的表现形式、发展程度不同而已。因此,真正爱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就应遵循多元智能理论,坚持评价指标的多样化,将评价指标从单纯的学业成绩扩展到如道德品质、人际交往能力、学习态度、兴趣特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践能力、科学探究与创新能力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从而体现“评价促进发展”的作用。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智能与劣势智能。因此,不存在谁最聪明,谁最成功,只存在哪方面聪明,哪方面成功。所以,教师爱学生,就要认定每个学生都是聪明的,每个学生都有他的可爱之处,每个学生都有他成功的地方,只要他在其特长领域里取得优异成绩,那他就是成功的,他就是人才。千万不要因为学生某方面的缺点而忽视他,瞧不起他,而要用爱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劣势智能得到较好的补偿,优势智能得到充分地发挥。这,才是对学生真正的爱,最好的爱。
六、爱学生,必须是无条件的
    人生来是平等的,在人格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有权利被爱,有权利获得平等的、无条件的爱。 所以,教师应无条件地、平等地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不管学生成绩的好坏,外貌的美丑,家境的贫富。绝不能因成绩不好而把他边缘化,长相不悦而忽视他,家境贫穷而瞧不起他。德国心理学家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说得好“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这就是说,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他反而更需要爱,我们更得无条件地给他爱。
    爱德门·威尔逊说“爱如果为利己而爱, 这个爱就不是真爱, 而是一种欲。”所以,如果教师因家长的“礼”没来而“爱”不往,这种爱就是有条件的爱,这种爱就是教师满足私欲的工具,其实质并不是爱。 英国剧作家卢莎公爵夫人认为,“爱是纯洁的, 爱的内容里, 不能有一点渣滓; 爱是至善至诚的,爱的范围里, 不能有丝毫私欲。”它虽然是形容爱情的纯洁,但如果借来要求教师的爱也再恰当不过了。如果教师的爱里有渣滓,有私欲,就不是真正的爱,它不但玷污了爱的本意,也玷污了教师被喻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称。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66-467.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