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健心知识资料

2014年02月20日 健心资料 健心知识资料已关闭评论 阅读 816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与您分享,谢谢您收藏、宣传中国全民健心网,将独乐乐变为众乐乐

 
   1、健康心理:研究在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问题上的心理因素作用规律的科学。着重阐述人的心理行为与健康的关系,是心理学和预防医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的前沿学科,属于现代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研究目的:揭示人类有关健康活动的一般规律,它以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为指导思想,认为尽管疾病的发生总是落实到躯体损害,但疾病的诱因、病情、病程、转归等都离不开心理、社会变数的影响。 
   3、产生标志:1978年美国心理协会正式将健康心理学看成一个分支 
    4、产生背景:①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人们的价值观得到极大改变,从单纯的物质追求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并对健康越来越关注;②面对经济不景气等社会问题,美国人经常围绕有关医疗政策展开激烈的辩论,从而使健康问题作为全民性的重要课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③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以及疾病谱和死亡谱的变化,使得心理学界更加重视对健康问题的研究;④社会意识中的一些运动,如对生命伦理学的研究、患者自我决定论的提出,促发了医疗与健康领域的意识革命,对健康心理学的产生具有较大影响。 
    5、古代健心思想:修心养性、清静养神、清心寡欲、调节情志 
    6、健康:健康是一种心理、躯体、社会康宁的完满状态(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维的健康状态);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1989)
    7、亚健康:人的机体虽无明显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导致的,是介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降低的状态。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布赫曼提出 
    8、健康行为:人们任何促进保持健康的行为。 健康相关行为:个体或群体与疾病健康有关的行为,包括促进健康和危害健康的行为。危害健康行为:个人或群体在偏离个人、他人社会期望的方向上表现出的行为,包括:①日常危害健康行为:吸烟、酗酒、吸毒、性乱;②致病性行为模式:A型行为、C型行为;③不良生活习惯;④不良病感行为 9、疾病:disease身体功能失调引起的一种躯体状况,是指由于身体的组织器官出现了机械性的损伤,自身系统功能的失调,或某些外部的毒素和微生物对身体的侵入导致身体组织的改变以至出现了可观性症状。病感:illness患者感到不适的主观体验,有症状无体征。病态:sickness社会功能障碍,疾病与病感都可导致个体在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适应能力受损。病感行为:评估症状,获取医疗帮助和得到家庭支持的过程  常态行为:大多数人都有的行为,不等于健康行为,更不等于促进健康行为 反常行为:只有少数人才有的行为 区分标准:分布、发生频率、范围。
   10、健康促进的理论模型:(1)“知信行”模式:这是有关行为改变的较成熟模式,知(知识和学习)是基础,信(信念和态度)是动力,行(包括产生、促进健康行为,消除危害健康行为等行为改变过程)是目标。怎样用“知、信、行”去宣传?举例:从预防艾滋病为例,健康教育者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将AIDS的全球蔓延趋势、严重性、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等知识传授给群众。群众接受知识,通过思考,加强了对保护自己和他人健康的责任感,形成信念。在强烈的信念支配下绝大多数群众能够摒弃各种不良性行为,并确信只要杜绝传播AIDS的途径,人类一定能战胜AIDS。通常有下列促进态度转变的方法:利用上述促进信念建立的方法,eg.增加信息的权威性、增强传播效能、利用“恐惧”因素,只要适时,适当,也有助于态度转化。利用信息接受者身边的实例,强化对行为已改变者所获效益的宣传,特别有助于那些半信半疑者、信心不足者的态度转化。(2)“健康信念模式”:它以心理学为基础,由刺激理论和认知理论综合而成,并在预防医学领域中最早得到应用和发展。健康信念模式遵循认知理论原则,首先强调个体的主观心理过程,即期望、思维、推理、信念等对行为的主导作用。健康信念是人们接受劝导,改变不良行为、采纳健康
促进行为的关键。健康信念的形成主要涉及以下3个方面因素:①产生到恐惧:知觉到易感性;知觉到严重性。②对行为效果的期望:知觉到益处;知觉到障碍。③效能期望:自我效能;善于寻找其他可借助的力量。 

    11、两种致病性行为模式:A型行为(冠心病):核心特征:①三个基本成分:时间紧迫感、长期亢奋状态、多面出击。②三个核心理念:必须不断证明自己;没有人类的道德品质;所有的资源都是不足的。③三大危险因素:敌意、愤怒、缺乏控制力。C型行为(癌症):好压抑情绪,克制自己,忍让,过分谦虚,回避矛盾,过分依存社会,好调节矛盾。核心特征:压抑、往往自怜、缺乏自信心、害怕不自觉暴露感情,防御和退缩、情绪低落、长期精神紧张、害怕被抛弃、害怕相信别人和受别人约束,有不安全感。 
    12、心理健康:以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功能。标准:认知健全适应、情绪饱满适度、意志坚强可控、人格和谐统一、人际关系和谐、杜绝心理异常。评估指标:适应能力、应激耐受力、自制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康复能力 
   13、心理应激:个体在觉察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应激源—中介变量—反应—结果  应激源:能引发应激反应的刺激或环境需求。生活事件: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是造成心理应激并可能进而损伤躯体健康的主要刺激。按应激属性分类:躯体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社会性应激源;文化性应激源。 
    14、应激的中介机制:是指机体将传入的信息(应激源、环境的需求)转变为输出信息(应激R)的内在加工过程,是应激源至应激反应的中间过程。影响因素:①认知评价: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做出估计,最关键因素。初级评价:个体在某一事件发生时立即通过认知活动判断其是否与自己有利害关系。次级评价:一旦得到有关判断,个体立即会对事件是否可以改变即对个人的能力做出估计。②应对方式:个体面对应激情景或事件时调动自身内部或社会资源对该情景或事件做出认知调节和行为努力地动态过程。③社会支持:在社会生存环境下,个体受到的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心理上和物质上的支持或援助。④人格特征:人格特质在一定程度决定应对活动的倾向性即应对风格。⑤文化背景 
    15、 应激量表:Holmes和Rahe首次以定量方法研究了生活事件与健康的关系,将日常生活的变故编制成社会再适应量表(SRRS),并以生活变化单位(LCV)定量,用以检测事件对个体的心理刺激强度。 
    16、一般适应综合症(GAS):塞里Selye,每一种疾病或有害刺激都有这种相同特征性和涉及全身生理生化反应的过程。分为警觉期、抵抗期、衰竭期。警觉:唤醒体内的整体防御能力 阻抗:抵抗与适应的过程 衰竭影响健康因素(Worchel和Shebilske):破坏人的免疫系统,降低机体抗病毒、抗癌细胞能力;面对应激事件时产生激动情绪,造成血压升高,消化功能减退并易引起疲劳,损害身体器官;过于专注应激而忽略疾病症状。 
    17、应激心理行为变化:(1)情绪反应:①焦虑:最常见,是人预期到将要发生危险或不良后果的事物时,所表现出的紧张、恐惧和担心等情绪状态;②恐惧:是一种企图摆脱已明确的、有特定危险的、会受到伤害或生命受到威胁时的情绪状态;③抑郁:表现为悲哀、寂寞、孤独、丧失感和厌世感等消极情绪状态,伴有失眠、食欲减退、性欲降低等;
④愤怒:与挫折和威胁有关的情绪状态,由于目标受到阻碍,自尊心受到打击,为排除障碍或恢复自尊,常可激起愤怒;(2)行为反应: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
无助与自怜;物质滥用。 
    18、应激干预策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改善认知水平、提供社会支持系统、应激释放
    19、疼痛:一种包括感受、知觉和情感的复杂体验。疼痛的心理因素:①心理因素:

认知与疼痛;情绪和疼痛;注意集中;暗示;人格因素;早期经验。②心因性疼痛:(由妄想和幻觉引起的)幻肢痛;转换性症状;③疼痛的社会文化因素:文化背景;Couvade综合症(父作假娘);年龄和性别。
    20、吸烟的危害:①烟草中的有害成分:烟草烟雾是A级致癌物;②吸烟与疾病:癌症、心脑血管病、脉管炎、其他疾病;③被动吸烟的危害:指非吸烟者无可奈何的吸入吸烟者呼出来的烟气和香烟燃烧时散发在环境中的烟雾。被动吸烟不适症状:眼、鼻刺激,咳嗽,头痛,呼吸频率、心率加快及血压升高等;重要性:WHO称吸烟室20世纪的瘟疫,    21世纪队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问题之一。戒烟:①影响因素:危害具有隐蔽性;对人有一定的诱惑性;吸烟具有成瘾性;戒烟后体重会增加;②行为治疗:阳性强化法;自我监控法;刺激控制法;药物戒烟;③吸烟的预防 
    21、吸毒的危害:①对自我身体的摧残:自感效应;生理反应;耐受性和依赖性;②对自我心理的扭曲:吸毒者人格变异,心理和行为发生改变,失去精神支柱,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③引发大量社会犯罪 
    22、酗酒的危害:①神经系统并发症:急性酒中毒、戒酒综合症、酒依赖;②消化系统并发症;③营养和代谢并发症;④还会导致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呼吸系统、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并发症;⑤啤酒肚是因为酒精改变了脂肪贮存的方式 
    23、网络成瘾: 特点:①痴迷状态;②欣快感与虚空状态;③耐受性;④戒断反应;⑤与现实的冲突。网络的致瘾特性:(为什么会出现网络成瘾?)①新异性和变化性;②可操作性;③隐匿性;④网络的“去抑制性”(最根本的特性)。
    24、睡眠:是有机体生理活动的必要过程,是受睡眠—觉醒中枢主动调节的一种周期性的可逆的静息现象。(静息现象不受主观意志控制的运动;以卧姿为主;对刺激的反应减弱;可逆的) 睡眠周期:首先经过的是NREM睡眠,逐渐转入REM睡眠,以后两种睡眠交替进行,直至觉醒。以正常青年夜间睡眠为例,在初入睡的1h内,EEG(脑电图)经历了NREM睡眠S1—S4期的变化,睡眠按S1(浅睡期)—S2(中度睡眠期)—S3(深睡过渡期)—S4(深睡期)—S3—S2—S1的顺序进行,大约在90分钟后出现第一个REM期,然后再进入NREM睡眠S2—S4期,一夜之中如此循环重复4—5个周期。睡眠从NREM睡眠S1到REM睡眠期为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一般持续90—100分钟。在每晚的睡眠周期中,REM睡眠持续时间会逐渐延长,首次有时只有5—10分钟,而最后一次可长达30—50分钟。相反,NREM睡眠的S3、S4期大多在夜间的头1/3占优势,后半夜已很少再有这两期睡眠。通常,青壮年人的正常睡眠,S1占一夜总睡眠时间的5%—10%,S2占50%,S3占7%,S4占15%,REM期则为20%—25%。  
    25、睡眠剥夺研究:①全睡眠剥夺:在较长的时间内不允许被试者睡眠。慢波睡眠对于
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是极为重要的;②部分睡眠剥夺:每晚只允许受试者上半夜睡眠,在下半夜将其唤醒,这是由于有梦的REM睡眠主要集中在下半夜;③选择性睡眠剥夺:选择性的剥夺受试者睡眠的某一时相而允许其他时相存在的睡眠。仪器监测剥夺REM睡眠法;生化制品剥夺睡眠法。睡眠质量判断标准:深度和时间两方面。高质量睡眠:①入睡快,睡眠深;②少起夜,无梦惊;③精神好,效率高。 
    26、梦的制作手法:①象征:梦中所出现的意象都是虚构的,是对受压抑的欲望、情感和意念象征性的表现;②凝缩:是将几个真实情节简化后拼凑在一起形成的新形象;③转移:是将对某一对象的情感与意念转移到其他对象上去;④再修整:将经过象征、凝缩、转以后杂乱无章的材料修饰整理,使其内容和谐完整。梦的外显意和内隐意:①外显意:伪装变形后进入梦中,人们所能记忆的梦境内容,称显梦;②内隐意:潜藏在深层不为人所知,却真实的部分,称隐梦。 失眠的原因:①心理社会因素:个人的不良暗示是导致失眠和失眠长久不愈的重要心理因素;②睡眠环境因素;③睡眠—觉醒节律紊乱;④生理因素;⑤

各种躯体疾病;⑥各种精神障碍;⑦药物和酒精。心理干预机制:(1)心理治疗:①支持性心理治疗;②认知治疗;③放松治疗;④睡眠限制治疗;⑤刺激限制治疗;⑥反常意向治疗;⑦暗 示治疗。(2)睡眠卫生教育:①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②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③保持平和愉快的心境;④不必介意偶尔的失眠。 
     27、不良的饮食行为:多食行为、进食无规律、乱用滋补药、不卫生的共食现象、挑食与偏食。 饮食障碍的解释:(1)精神分析的解释(潜意识):①里比多的承认与否定:潜意识在意识层面上的表现:②分离:个体性问题、焦虑与恋母情结。(2)行为主义解释(条件反射模式):①饮食障碍发生时,他人的关注是对该病症的强化;②咀嚼是焦虑产生时一个放松的途径;③社会或重要他人对节食效果的积极评价,也强化着个体的饮食障碍。(3)认知障碍   
     28、性健康:包括性心理和性生理。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3个阶段:异性疏远期、异性接近期、两性恋爱期。性意识:是指人类关于性问题的思维活动,它控制着人类的性行为;性感情:青少年在相互接触和了解中,感到异性朋友有一种相互吸引的力量;性观念:是社会文化结合性心理在性意识上的反映,它具有传统性、系统性、稳定性及群体性特点;
性冲动:是一种产生性要求的心理体验,性冲动是性兴奋不断积累而准备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性疑惑:当自己与周围同学都出现了第二性征,青少年会关心自己的性征是否与他
人一样,性功能是否正常。 
    29、病感行为指个体从感知到自身有病以及在整个病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患者指患有病痛的人。患者角色,又称患者身份,是指那些有病感行为,包括求医行为和治疗行为的社会人群。角色行为不适应的几种表现:①角色行为突出;②角色行为缺失;③角色行为减退;④角色行为强化;⑤角色行为异常。求医行为:是指个体觉察出自己处于疾病状态而向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寻求帮助的行为。过度求医行为:在没有必要时重复使用医疗服务。过度求医行为产生的原因:①疑病人格;②疑病症;③躯体化;④继发性获益;⑤药物依赖;⑥疾病迁延难愈。遵医行为:即患者的依从性,是指患者对医嘱(包括治疗方案、生活方式的指导)的执行程度,一般与求医行为同时或在其后发生。遵医行为的影响因素:(1)疾病特征和治疗方法(2)患者自身因素:①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因素;②患者的心理状态 (3)医患交流:①治疗信息的提供;②医患关系 
    30、妊娠期的心理健康:①注意营养 ②克服不良行为习惯 ③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④胎教训练。围产期母体对应激的情绪反应主要是紧张、恐惧和焦虑。 
    31、儿童期:(1)新生儿期:从出生到满28天这一时期,是新生儿脱离母体来到人世的第一阶段。主要特点表现在心身的重新适应方面,基本行为是吃和睡;(2)乳儿期:从满月至1岁的小儿,心身发育几乎是一生中变化最快的时期。①中枢神经系统迅速发育,条件反射不断形成,感知能力、运动协调大大提高,运动已能受意识控制;②在情感方面的需求更加强烈,对亲近者依恋更加明显;(3)婴儿期:3岁以前的儿童。①此期神经系统迅速发育,脑细胞增加,神经纤维髓鞘化,运动功能进一步发展,语言水平迅速提高,思维活动简单;②自我意识已经萌芽表现为独立倾向逐渐增加;(4)幼儿期:也称学龄前期,指3~7岁期间。①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已基本完成,神经的兴奋性逐渐增高,每日睡眠时间相对减少,,条件反射的建立已稳定、巩固下来;②这一时期幼儿的心理发展也很迅速,词汇量和语法结构发生了质变,思维出现了简单的逻辑思维和判断推理,喜欢提问题,模仿力极强,易兴奋好动,独立愿望增强,开始自行其事,表现的不再听话,称其为“第一反抗期”。(5)学龄期:6~12岁的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已趋成熟。①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都在发展,行为自控能力不断增强,除生殖系统外身体发育已接近成人;②最大特点是以游戏为主的幼儿生活过渡到以学习为主的校园学生生活,学习成为主导活动;③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社会意识迅速增长,个性品质及道德观念逐步形成。

     32、关键期: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行为与能力的发展带有阶段性的特点,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主题,即所谓的“关键期”。举例:①1-3岁,口语学习的关键期;②4-5岁,书面语言学习的关键期;③0-4岁,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④5岁左右,掌握数学概念的关键期;⑤5岁以后,音乐学习的关键年龄;⑥3-7岁,人格、情感和意志发展的关键期;⑦10岁以前,外语学习的关键年龄。 
   33、青少年期的心理特点:①认知功能的全面均衡发展;②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③异性交往与性心理发展。霍妮提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有三个阶段:①理想自我:个体所希望达到的自我状态;②现实自我:现实情况下的自我;③真实自我:个体通过努力,渴望达到的自我状态,又称为可能自我。 
   34、中年期生理心理特点:(1)生理上逐渐衰退;(2)心理能力不断增长:①智力发展到最佳状态;②情绪趋于平稳;③意志坚定;④个性稳定鲜明。中年期心理问题:①超大负荷的心理压力;②强烈的心理冲突;③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更年期生理改变:更年期综合症。老年人心理特点:①生理功能改变引发的心理变化 ②社会角色的改变对心理状态的影响——“丧失”。      
    35、社会支持评价:对客观的社会支持的评价;对于支持的主观感受或体验程度的评价 社会支持问卷:LorwinG和Sarason于1983年编制的自填式问卷,包含27条项目,用于测试个体在应激事件中,能获得帮助和可信赖的人的数量及获得支持的满意程度。社会健康问卷:自填式问卷,主要测量个体社会支持及网络系统,测量社会资源及与亲戚、朋友有效地交往率。 
    36、干预技术:短期精神动力疗法:又称短程心理治疗或简便精神分析法,是以经典的精神分析原理和方法为基础,属于新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疗。方法: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在此基础上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短程心理治疗方案;经过数次解除,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向患者简要说明针对他的问题所要采取的治疗方法、过程、目的、意义及患者的配合;应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应注意的不是生活史的事实,而是他对事实和经验的情绪反应 。认知疗法:是一类心理治疗的总称,这类心理治疗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其适应不良行为。方法:贝克认知疗法:①识别自动性想法;②识别认知性错误;③真实性检验;④注意;⑤监视苦恼和焦虑水平。艾里斯的合理情绪疗法:心理障碍、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根源是不合理的信念,即错误的思维方式。ABC疗法,A指唤起事件或情境,B是个人的信念,C是情绪的后果。
行为疗法:以行为学习理论为基础,按照一定程序矫正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的治疗技术,
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治疗领域中的具体应用。理论基础:操作条件反射和社会学习理论。治疗方法:①放松训练;②系统脱敏法:又称交互抑制法或暴露疗法,诱导求治者缓慢的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景,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焦虑习惯的目的。步骤:放松训练、建立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实施脱敏。应用于焦虑症和恐怖症;③生物反馈疗法:借助仪器(生物反馈仪)将不能感知到的体内各系统、器官中的生理活动变化的信息,如肌电、皮肤电等加以记录处理、放大,并转换为能被人们所理解的信息,如以听觉或视觉信号显示出来(信息反馈)的过程。中国心理疗法:悟践心理疗法:李心天,治疗神经衰弱患者时提出  认识领悟疗法:钟友彬,由心理分析和心理动力学疗法派生  
    37、安慰剂:(减轻疾病痛苦为目的,治疗疼痛最有效)指既无效药,又无毒副作用的由中性物质构成的,外形似药的制剂。安慰剂效应:安慰剂对于那些渴求治疗,对医务人员充分信任或崇拜的患者,能在心理上产生良好的积极反应,出现希望达到的药效  生物学基础:条件反射 安慰剂反应者人格特点:好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好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

    38、家庭:以一定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组合起来的社会生活基本单位。是组成社会机体的基本细胞,其功能的健康和完善是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功能:①生物功能;②经济功能;③文化功能;④教育功能;⑤家庭的心理功能 
    39、社区心理健康:也称社区精神卫生,是指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畴,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社区精神病防治工作,以促进和提高社区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
社区:在我国,社区指由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
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生活共同体。功能:①整合功能;②保障功能;③稳定功能;④价值引导功能 
    40、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①培养健全的人格;②学会有效调控情绪;③改善人际关系;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疾病发生;⑤提高自我调适的能力。学生心理健康维护:(1)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①民主平等;②团结合作;③遵章守纪;④活泼愉快。(2)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卫生:①合理安排作息时间;②适当开展文体活动;③保持良好的学习环境;④培养创新精神。(3)正确对待考试,克服考试的消极作用;(4)开展心理卫生教育:①开设与心理卫生教育相关的科目和活动;②课堂心理卫生活动;③学生心理健康辅导。(5)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干预:①儿童多动症;②学校恐惧症;③过度焦虑;④口吃;⑤自杀于抑郁症。 严重疾病患者心理干预:①提供有关病情信息;②控制患者的情绪;③加强社会支持。慢性病患者心理特点:否认、焦虑、抑郁 心理干预:(1)原发病的治疗;(2)功能锻炼;(3)心理治疗:①支持性心理治疗;②认知疗法;③行为治疗(操作条件法、自我调整法、生物反馈疗法);(4)药物治疗;(5)支持治疗  精神衰退患者回归社会后心理状态:①自卑感;②废物感;③孤独感;④恐惧感。癌症患者心理反应:①休克—恐惧期;②否认—怀疑期;③愤怒—沮丧期;④接受—适应期 康复干预:①药物干预;②行为干预;③心理干预 临终关怀: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使患者在余下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好的生活质量。心理特点:①否认期;②愤怒期;③妥协期;④抑郁期;⑤接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