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青少年抑郁症问题日益凸显,家长如何识别与预防?

2021年11月22日 心理教育 青少年抑郁症问题日益凸显,家长如何识别与预防?已关闭评论 阅读 704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全民健心网编辑:朱君)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抑郁症是成年人才会患上的疾病。但是,你能想象吗?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患上抑郁症。

前不久,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2021年世界儿童状况》中文摘要版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10—19岁青少年中有超过13%的人患有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精神疾病。而且,在中高收入国家,近20%的15—24岁年轻人自我报告他们经常感到沮丧或对做事情没有兴趣。

就中国青少年而言,情况也不容乐观。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日益凸显,在这个本该充满活力和朝气的群体中却不乏厌学、拒学、迷惘和抑郁等现象。还有全球新冠疫情的爆发,不仅对成年人的精神状况造成不利影响,对于本身情绪就不稳定的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7.2%,重度抑郁为7.4%。临床心理学博士、精神科医师徐凯文说,他自己在过去一年开展的青少年相关调研也验证了这一结果,有的班级甚至有超过20%的孩子有抑郁问题,而且越是竞争激烈的名校,抑郁的比例越高。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也正在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教育部日前对全国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了答复,其中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教育部指出,对青少年进行预防抑郁症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

       而家庭在防治青少年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方面,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父母们应努力给孩子创造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已经有抑郁倾向或问题的孩子,来自家庭和社会的理解、支持与帮助显得尤为重要。


不要把青少年抑郁当成青春期叛逆

由于青少年抑郁症状不明显,家长们有时容易忽略或将其当成“青春期叛逆”来对待。

《工人日报》记者曾采访过一名与抑郁症抗争了5年的学生王书诚。“伤害我们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人们对事情的看法。”

从初中三年级怀疑自己发病到去医院确诊坚持服药,从老师和同学误解取笑到慢慢释放善意,后来到大学,甚至会主动谈起自己的病情,王书诚感受到社会整体对抑郁症认知的进步。同时,他也感到社会对青少年抑郁症认知的滞后和不足。

王书诚的父母都是高中英语老师,早期并没有察觉到他的抑郁倾向。王书诚的母亲说,班主任曾打电话告知,儿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间不跟人说话。她也发现,儿子体重下降,以往愿意看的篮球比赛也不看了,总把自己闷在房间里。她只是觉得,儿子是英语没考好受到打击,太脆弱了,过段时间就好了。

不少人都会有和王书诚母亲类似的想法,“想开一点就过去了”“小孩子太娇气、太矫情”“过了青春期就好了”……

“我不是脆弱,也不是矫情。”王书诚说,他的班主任最开始觉得成年人才会得抑郁症,父母也觉得有吃有喝、学习环境又好,其余的诉求都是过分的。在与心理咨询师经过多轮彻谈后,王书诚父母才有了改观,同意他吃药治疗,还找到班主任寻求帮助。

很多家长会疑惑:现在的孩子不缺吃不缺穿,生活条件那么好,有什么好抑郁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精神心理科心理咨询师刘欢欢指出,青少年患抑郁症的原因有很多,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自我意识急剧发展以及学业、人际等各方面的压力,都能影响他们的情绪,从而诱发抑郁症。徐凯文指出,在急剧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海量的垃圾信息和快餐式文化剥夺了孩子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力,也是导致现在的孩子容易陷入抑郁情绪的诱因之一。

容易引发青少年抑郁症的导火索

引发青少年抑郁症或心理问题的因素比较复杂,但和成年人的抑郁症成因相比,以下几个因素往往容易成为引发青少年抑郁症的导火索。

原生家庭因素。很多青少年抑郁症是由童年创伤、不良家庭关系或者父母教养方式问题引起的。父母的不当惩罚、过度干涉和控制、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或者情感上的忽略等等,这些都可能引起青少年抑郁症状。相反,父母如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理解和情感上的温暖,能够有效减轻青少年的抑郁情绪,减少其患抑郁症的概率。

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认为,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也不能简单地将所有责任都归结到父母身上。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教育好孩子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面临的困难不计其数,特别需要得到国家与社会的关心与帮助。

对于那些孩子已经出现心理或精神问题的家庭,父母也承受了很大的痛苦和压力,他们需要的不是指责,而是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与专业的帮助和服务。

学业压力过大。徐凯文认为,不能只通过理论和技术层面去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也不能简单归因于家庭教育或原生家庭的问题,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凸显也要从教育生态和教育环境上寻找根源。

在“双减”政策实施之前,作业多、课外班多、睡眠不足几乎成了中小学生的常态。中国儿童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显示,我国有60.4%的儿童参与课外班,中小学生睡眠不达标率为78.3%,其中小学生睡眠不达标的比例为76.93%。

孩子们的休息、娱乐、运动时间被大量的伏案学习和课外培训所挤占,他们在学校要承受各种考试、排名、竞争带来的压力,回到家又要面对父母对学业成绩的高期望,在这样的高压之下,孩子们没有喘气的时间和空间,产生情绪问题也就在所难免。

同伴关系不良。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往往对人际关系尤其是同伴关系比较敏感。同伴关系有时甚至超过亲子关系在他们心中的重要性,同伴关系的好坏对于其情绪和心理的影响非常大。

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往往特别在意同学、朋友等同龄伙伴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在他们面临挫折或者情绪低落时,和谐稳定的同伴关系可以提供不同程度的支持、安慰与帮助,能够消除个体的孤独感,有效避免抑郁情绪的产生和恶化。如果孩子受到同学或同伴的排挤、孤立甚至霸凌,就更容易产生情绪和心理上的问题。

如何识别和预防青少年抑郁症

如何尽早识别孩子心理状况的异常,提前预防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根据美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会(AACAP)的观点,儿童青少年抑郁主要有以下10个典型的表现,包括:

1. 自己感觉到(或被他人观察到)抑郁、悲伤、容易哭泣、爱发脾气。

2. 从喜欢的事物中获取的快乐没之前那么多了。

3. 与朋友在一起或参与课外活动的时间比之前少了。

4.食欲或体重与之前相比明显不一样了。

5.睡眠比之前明显变得更多或更少了。

6.容易感到疲劳,不像之前那样精力充沛了。

7.感觉什么事情都是自己的错,或自己一无是处。

8.比之前更难集中注意力了。

9.对上学不如之前那么上心了,或者在学校的表现不如之前了。

10. 有关于自杀的想法,或者想死。此外,儿童青少年抑郁还常常伴有身体不适,如频繁头痛或胃痛。深陷抑郁的青少年还可能尝试饮酒或其他有成瘾性的东西,试图让自己感觉好一些。

对于青少年的父母来说,平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生活习惯和情绪状态是否有异常,一般来说孩子的睡眠、饮食、情绪等都有一定的规律,如果孩子突然出现失眠、食欲减退、不愿出门、不愿与人交往等情况,那有可能是出现心理问题的信号。父母如能敏锐观察到孩子的生活细节和异常行为,也许能及早发现青少年抑郁症的苗头或者避免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

每个孩子的个性与特点都不一样,但一些基本的身心发展规律都是一样的。父母可以学习一些与青少年相关的身心健康知识,了解他们在每个关键阶段的心理需求。

父母对于青春期孩子也不用如临大敌如履薄冰,其实这个阶段孩子需要的也许只是父母的接纳和包容,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对他们无条件的爱,感受到家庭是一个温暖的和给予他安全感的地方。

当孩子情绪低落或遇到挫折的时候,父母可以试着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批评孩子的行为表现,要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倾听他们所说的一切,理解其行为表现背后的心理需求和困惑。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再给予他适当的建议和支持。

孩子的成长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一些暗礁险滩。不是每个心理危机都会发展成抑郁症,孩子出现情绪上的低落是很正常的事情,此时父母若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对待问题,协助孩子进行自我调节,孩子也能从父母的榜样中吸收到正向的心理能量,帮助他们减轻可能面临的各方面压力,至少不会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

另外体育运动是一种很好的帮助青少年宣泄情绪、缓解焦虑的途径。如果意识到孩子出现了情绪上的问题,父母应多一些对孩子的陪伴,带领孩子多参加他们喜欢的体育活动、社交活动,减少他们的孤独感,也能有效帮助孩子走出暂时的心理阴霾。

最后想说的是,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父母切忌讳疾忌医,应主动向专业机构寻求帮助,不要延误了治疗时机,应相信和借助专业力量,帮助孩子早日重获身心健康走上人生正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