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苦再难,这几年都要多陪陪孩子!
(全民健心网编辑:王志敏)
好多家长说,现在的社会竞争这么激烈,自己一方面要忙于工作,一方面要忙于应酬,哪有时间带孩子?再说自己现在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孩子。
之前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年轻的母亲开着名车去送女儿到贵族小学学习(住校)。
母亲对孩子说:妈妈虽然没有时间陪你,但妈妈是为了赚更多的钱,将来送你到更好的学校学习,你懂吗?
女儿说:我知道。接着女儿又对妈妈说:等我长大了,也要赚很多的钱,送你去最好的养老院。
母亲听后一脚刹车,停在路边放声痛哭。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位母亲原以为给孩子提供了最好的物质生活,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了。可是当听到女儿的回答后,还是忍不住落下了辛酸的眼泪。
也许很多人会说,这个孩子真是不孝,竟然想把父母送进养老院!
可是,按照这位母亲灌输给孩子的价值观来看,妈妈认为赚钱送女儿去最好的学校就是爱,女儿认为送妈妈去最好的养老院是爱,这又何尝不是对等的爱的表达方式呢?
因此,我们不能说孩子的回答是不孝,因为身为父母的你就是这样养育孩子的。
你给孩子的是钱,认为钱里面包含着你的爱,可孩子只看到了钱,没看到爱。孩子已经习惯了没有妈妈陪伴的日子,以为钱可以买来一切。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也对你说将来要送你去养老院,你心里是什么滋味?肯定也不好受吧。因为我们大人清楚地知道,钱买不来所有东西。
当你把孩子送到老师、保姆、祖父母手中的时候,你至少输掉了一半,因为你把本来属于你的一份责任也推给了别人。
挣钱养家是每个父母的责任,这个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但同时,我也看过这样一份调查,结果显示:30%的父母回家以后做的最多的事,就是玩手机。
对于他们来说,在家看电视、上网、玩游戏等娱乐活动更有助于释放压力,调节情绪。此外,还有15%的父母会把工作带回家完成。
不难看出,父母并不是完全没有时间陪孩子,就看你有没有心抽空陪孩子。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如果一个男同志一周能辞掉两次喝酒的时间,一个女同志能把每天化妆、卸妆的时间拿出来陪孩子,那你的孩子就是半个天才。
时代不同了,教育方式自然要改变。家长以为要多赚钱给孩子买房子、买车、娶媳妇,然而却不知不觉地远离了孩子,这样真的值得吗?
有一句话讲: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如果真的想要让孩子有出息,就干脆不要给孩子攒钱。如果家长在孩子18岁之前有能力为他攒够100万的话,不妨从现在开始就把这100万投到孩子身上,等到他18岁时留给他一个零。他自己有本事在社会上生存,能够自己挣钱,未来才会有更大的发展前景,不是吗?
不要找借口说没时间,只要父母心中有孩子,总会有时间的。陪孩子是一种不能以任何借口推卸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忙都要陪。
前段时间,老家那边有事,我妈跟我说外婆家那边一个孩子的故事。那个孩子刚刚三岁,但是很乖。
孩子长得很可爱,一双大大的眼睛,看上去就很聪明。
不要人喂饭,一碗白米饭放一点汤就能自己吃半碗。
尿裤子了怕被打,就躲起来,但还是被抓住挨了打。
挨打了也不哭,因为不敢哭,哭了打得更凶。
这个孩子因为父母在外打工,所以被寄养在一个姑婆家。
老人家里总共有三个孩子,这个“外来”的孩子更要懂事才行。
大家都说那孩子太乖,真的懂事,好带。
我却觉得这个孩子是那么可怜。从小就被压抑着,要讨好养育自己的人。
如果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今后心理可能会出问题。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在谈及个体发展时提到,“孩子生命的头几年里的情感发展构成了人类个体心理健康的基础。”
很多案例指出:大部分问题孩子,小时候都常常表现出压抑性的乖巧。而到了青春期,他们往往容易形成反社会人格,变得叛逆,养成坏的癖好等。
很多家长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好人生?
其实,孩子真正需要的仅仅是幸福感。没有对幸福的真切感受,就算高官富豪也照样会抑郁自杀。一家人在一起才是幸福。
孩子的内心就好像一座花园,小的时候没有埋下爱的种子,没有让他感受到阳光雨露般的爱和呵护,那么他的内心就可能逐渐滋生黑暗,杂草丛生。
很多父母等孩子大了才发现,但一切都来不及了。孩子的教育根本不可能等着我们去弥补,只要稍微有点疏忽,孩子的成长变化会很明显。
有些毛病一旦养成,会花费很多精力来改正,甚至根本无法纠正。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
10年后,您把现在的房子给孩子,他们会回答您:太旧了!
20年后,您把现在的小汽车给孩子,他们会告诉您:别逗了!
30年后,您把现在的人民币给孩子,他们会笑着说:不值钱了!
然而,如果您能在孩子成长中,给他们一个良好而科学的家庭教育,30年后孩子会说:“爸爸妈妈,你们太明智了,衷心感谢你们!”
沧海桑田,时光回转,物质和金钱是会发生变化的。但人品的传承,家庭文化的传承,知识的积累,品德素质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力是可以世世代代延续下去的。
因此,爸爸妈妈给孩子最重要的最好的礼物,应该是高质量的陪伴和良好的家庭教育!
(文章全文转载于:集爱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