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孩子青春期,你得“软”着来

2022年07月12日 心理教育 孩子青春期,你得“软”着来已关闭评论 阅读 705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身为母亲,身边总有妈妈感慨:

我家孩子小时候,我说话都是柔柔的,唯恐吓到孩子。

现在他越大越不听话,我也越来越没有耐心,整天都在吼叫中度过,青春期就是叛逆期,一点没错。

其实,孩子在成长,父母却依然站在对待幼儿的原地,当“听话”成了唯一标准,势必会出现对峙的局面。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的大脑中负责理性思考的前额叶皮层尚未完全发育,自我意识却已经觉醒。

当孩子在摆脱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就会抵抗在他们看来是对抗的外在力量,冲动叛逆成了必然形式。

这时候如果父母没有觉察,依然强硬处理,就像水流遇到岩石,必然激起巨大的水花。

我们常说,柔能克刚,若想孩子的青春期平稳度过,父母要先学会“软”着来。

语气软:平等对话才能顺畅沟通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孩子越长大越不愿意和父母沟通了?

有个让大家伤感的高赞回答说:

1岁会走路,父母说“你真棒”,2岁会唱儿歌,3岁会背唐诗……父母又说“我家孩子真聪明,简直是天才”。

可上了小学,尤其是初中高中,最多的问题都是:

作业写完了吗;这次考这么差,你给我说说是怎么回事;你专心学习就好了,其他事少管……

孩子稍有不同意见,就被强力镇压;问不出答案还要责怪孩子不沟通。

逐渐长大的孩子发现,与父母之间的对话根本不是沟通。

只要像个接收器一样接收父母给的信息就好,有时候还可以信号差一些接收失败。

有些话几乎每个孩子都听过:

不好好学习,以后扫大街都没你份。

你再玩手机,信不信我把它砸了?

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

父母的语气少了面对婴幼儿的欣赏和赞美,反而都是在挑错,不是孩子不沟通,而是孩子丧失了交流的权利。

每个人都渴望压抑或开心时有人可以倾诉和分享。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信任的倾诉对象是父母。

可是当父母在倾诉的出口亮起红灯,也就不能怪孩子失去了沟通的欲望。

你有没有发现,父母还是新手时,面对婴儿的探索总会给予高度关注和回应,语气柔软的引导婴儿表达自己的想法。

当同一个婴儿长成少年,能够清晰表达想法时,父母却选择了忽视和阻断。

因为爱着父母,孩子沉默而疏离,不再争辩,自己承受了委屈。

如果父母能在孩子表现出不同想法时问一句,“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吗,我们可以试试看。”

你会发现,婴儿会告诉你看到小蚂蚁的惊喜,青春期的孩子也能向你诉说遇到挫折的失落。

父母语气软下来,孩子才能看到沟通的路,不在青春期里走失。

态度软:先尊重才有自尊和担当

“孩子不听话,打一顿就好了。”

这句话几乎成了快速解决问题的法宝,又何尝不是一种胜强凌弱的镇压?

网上总是充斥着孩子在学校打架、玩手机、玩扑克叫家长的新闻。

有的家长冲冠一怒,打了孩子,孩子又一怒寻了短处。

我们总是把最坏的态度和脾气给了最亲近的人,打骂孩子从不手软。

其实,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建立自我的敏感期,父母的态度可以毁掉孩子的认知,也可以建立孩子的认知。

伏尔泰曾说,“自尊心是个膨胀的气球,戳上一针就会发出大风暴来。”

欣赏和尊重孩子,孩子才能获得尊严,才能思考自己未来应该担起的责任。

曾经有一个男孩因为打架,被老师陶行知叫停,要求放学后去办公室。

当陶行知看到男孩如约等在办公室时,陶行知拿出一块糖说:“你比我早到了,这是奖励你早到的。”

在男孩疑惑不解时,陶行知又拿出一块糖:“我叫你停手你能停手,说明你尊重我。”

此时男孩已经低下了头。

紧接着陶行知又拿出一块糖说:“你打架是因为那个男孩欺负同学你才出手,说明你很有正义感。”

此时男孩哭着说:“老师,我错了,我打的不是别人,那是我的同学。”

陶行知拿出第4块糖:“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棘手的问题就这样轻松化解,并达到了教育目的。

遇到类似的事情,父母的本能却是发脾气和镇压,孩子也预测到会出现的局面,早早做好了对峙的准备,结果往往两败俱伤。

要知道,父母的态度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如果父母能改变自己,让温和成为本能,先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发生的原因。

找到孩子与之相关的闪光点,温柔而坚定地肯定孩子,让孩子感到尊重和理解。

孩子才能有被认可的自信,从而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

行为软:留出空间才能成长

总有人说,中国的父母太伟大了,为孩子付出了一切,包办了一切,每一对父母都像超人,为了孩子无所不能。

孩子的任务就是健康长大和好好学习。

可也正是因为父母包办了一切,让孩子在成长路上没有了努力的方向,迷茫和疲惫成了常态,等、靠、要成了本能。

身边有个妈妈,儿子已经十几岁了,每天早晨还要妈妈给穿衣服系鞋带,十几岁的男孩被照顾到没了自理能力。

当妈妈生病住院后,男孩妈妈开始伤心儿子一点不关心自己,没来医院探病一次,还得担忧谁来照顾男孩。 

父母把孩子关在笼中,却又打开笼子责怪孩子不能飞翔。

已经被折断的翅膀,早已不知道蓝天与自己有什么关系,甚至贪图笼子里的安逸。

想让孩子成长,就要给他相应的权利和自由,才能有力所能及的责任。

比如,有一位爸爸出差之前会把儿子叫到身边,告诉他照顾好妈妈,替爸爸承担这份责任。

比如,让孩子在放学回来的途中顺便买几个苹果,剩下的钱可以自己支配。

再比如,让孩子监督父母每天读书半小时,做不到就接受处罚,给孩子树立榜样。

有人开玩笑说,最简单的教育就是:走孩子的路,让孩子无路可走。

演员海清被誉为有个天使儿子,学习优秀,运动健将,自律达人。

当海清买了新球拍想和儿子一起玩时,得到的却是儿子的婉拒:

“妈妈,等我做完作业再陪你玩,你先自己玩一会。”

身为父母,也可以柔弱,适当依赖孩子,让孩子反过来照顾父母,并真心表达对孩子的感谢。

用温柔有爱的方式把孩子成长的机会还给孩子,才能激发孩子的责任心和担当。

被剥夺的成长,长势再好也只是一棵没有生机的盆栽。 

当我们精心呵护培育一朵花,这朵花没有按照预期生长和开放时,我们会不断寻找自己的原因,思考哪个环节出了错。

当培育的对象变成孩子,面对这个独立又有思想的个体,父母却总在找孩子的错处,失去了面对一朵花的耐心和自省。

身为父母,孩子渐渐长大,父母的“偶像包袱”反而越重,不容孩子置喙和反驳,变得越来越强硬。

其实,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

父母软着来,平等的对待孩子,用一朵花开的时间,自然会等来绽放的喜悦。

(文章全文转载于:家教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