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好的家庭教育,父母要常备哪些观念?

2022年09月28日 心理教育 好的家庭教育,父母要常备哪些观念?已关闭评论 阅读 612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全民健心网编辑:朱君)

图片

知彼解己,百战不殆。借用到家庭教育上,则是指家长要学会了解自己、了解孩子、了解成长规律——也就是说,要有更高水平的教育认知。 一个人的认知体系和价值观,决定了他的判断选择与行为方式。家长的教育认知与价值取向,决定了其采取的子女教育的态度、模式、方法和行为。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具备哪些认知呢?不妨来听一听那些深懂青少年教育的校长们在怎么说。

图片

归因努力而不是归因聪明,

要关注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培养

图片 作者 | 汪正贵 来源 | 教者絮语  《别人家的孩子——家庭教育的几个误区》 过去流行的一个理论叫做木桶理论,认为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一块板;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的短板。因此,教育要着眼于孩子的短板,重点是补短。 其实人无完人,人在社会上的立足和发展,取决于他的优势与长处,取决于他最长的那一块板,这叫做长板理论。从这个理论出发,教育的重点是着眼于孩子的优势,扬长而不是补短。 每个人都先天地具有某种优势智能。教育就是发现孩子的优势智能,发现他的天赋,发现他的长处,进而培养他的优势智能,让他的长板显得更长,这是他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教育就是发现自己,唤醒自己,最后成为最好的自己。 当然这牵涉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发现孩子的优势。过去人们认为人的智力主要是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也就是学校课程中的大文和大理。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除了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还有视觉空间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知智能等。所以教育的过程其实发现和培养孩子优势智能的过程,不要简单地局限于语言和数理逻辑两个方面,而要让孩子有更多的体验,在多样体验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当然,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除了智力因素,还有非智力因素。智力主要是指一个人的观察力、专注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等,更多的是先天的要素,比较稳定,后天可以发展,但改变较小。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因素以外的那些要素,比如情绪、毅力、恒心、坚强、兴趣、动机等等,这些要素大多是后天培养和发展的,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一个人的成长是这两方面综合的结果,儿童的学习也是如此。但是鉴于智力因素的先天性和非智力因素的后天性,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我们应当更多地归因于非智力因素。也就是说,我们要更多地归因于那些可以改变的因素。 所以,当孩子成功或者失败的时候,我们不要过多地归因于他聪明还是愚笨,而是帮助他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与投入。表扬孩子时,不要说你真聪明,而是说,你这次成功了,说明你的努力是有效果的。批评孩子时,永远不要说他笨,而是引导他分析自己是否粗心,是否努力不够等等。 不同的归因,也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过多地归因于孩子的智力因素,其实是归因于那些不可改变的因素,这是固定性思维方式,容易让孩子对自己产生失望、自卑等负面评价。相反,如果我们引导 孩子归因于非智力因素,更多地归因于那些能够改变的因素,这有利于引导孩子不断改进自己的行为,从而是获得不断的进步。这是成长性思维方式, 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家长更应该关注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关注那些可以改变的因素。一个人的智力可以决定他能走多高,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能够决定他走多远。智力的缺陷可以用非智力来弥补,但是非智力的缺陷很难用智力来弥补。这是古人说的“勤能补拙”的道理。反过来,从长远来看,聪明并不能弥补一个人非智力因素有缺陷,古人也说过:“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者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自败者也。”

图片

内心世界如“水面下的冰山”,

孩子的问题大多是心理情绪问题

图片 作者 | 李海林 来源 | 外滩教育  《新纪元校长李海林:孩子的内心世界犹如“海面下的冰山”,更值得父母重视》 现在的家长,大都会把“该睡觉不睡觉”、“该写作业不写作业”等当作行为问题,把“学习成绩上不去”,“不喜欢学习”看作是学习问题。但以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目光来看,不管是行为、学习问题,还是人际交往困难,甚至道德品质品德问题,根源其实都是心理情绪问题。 如果把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比成一座冰山,那么在海平面以上的言行部分,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但海平面以下是什么呢?是孩子的态度。决定孩子态度的,是孩子对于生活、人生,包括学习的一种观念;观念之下还有孩子的情绪。所以,情绪会决定他的观念,观念会决定他的态度,态度直接决定他的行为。 因此,在面对孩子时,要关注对方的情绪,而对于家长本身来说,更大的考验是,不管任何情况,都要保持动作及语言上的克制。 理论上讲,我们成年人在工作之中,因为互相平等的关系,大家可以适当表达自己愤怒的情绪,但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却不能因此而情绪爆发,这一点对于老师而言,要求更加严格,因为这涉及到了职业道德。可问题是,现在孩子明明白白犯错误了,家长们又不能有情绪出动,那该怎么办? 我的答案就一个,不和孩子拼情绪爆发力,而是和他比拼持久力。面对道德品质问题、行为规范问题等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我绝不后退半步,但我有足够的耐心。 当我们在教育犯错误的孩子时,他们的心情其实正在慢慢情绪化。一旦我们发现,孩子的情绪即将要爆发后,我们会暂时“中止教育”。我们可以马上冷静一下,先出去喝杯水,脱离接触,过一会儿再敲门来沟通。 太多的家长认为在生气时就要解决问题,但这并不是最适合解决问题的时机。我们要做的,就是比拼持久力,但是千万不能放弃自己的孩子。 我自己的孩子也正好处于青春期,有次初二暑假,他玩游戏超过了规定的时间,我提醒他的时候,他暴跳如雷,我就退出他房间,过了五分钟问他:“你的情绪恢复正常了吗?” 等第二次再敲门的时候,他默不作声,我说你恐怕还没有完全恢复平静,过5分钟我再来。等到第三次敲门后,他不好意思笑了,说明这个时候他情绪好了。 所以我们说到的比拼持久力,不是说光拼耐力,也不要拼情绪报复力,他发火你还发比他更大的火,这还能够教育孩子吗?肯定教育不了了。

图片

用孩子的视角处理孩子的问题

图片 作者 | 吴甡 来源 | 名校长工作室  《吴甡校长给家庭教育的建议》对孩子多一点了解。作为家长,应该明确,了解孩子是走近孩子的前提。家长应该明确自己的孩子是“胆汁质”还是“多血质”,是爱文学还是爱体育;家长应该明确自己的孩子怕什么、爱什么;自己的孩子什么时候是青春期,什么时候是叛逆期等等。了解孩子实际就是我们家长要主动接近孩子,站在孩子的身边去观察孩子从而很好地了解孩子的世界。 对孩子多一点理解。作为家长,要经常试试用“童心复原”法去理解孩子。当家长与孩子产生意见分歧或发生矛盾时,请家长抛开自己的身份、年龄、社会地位等一切羁绊自身的外在因素,回到与孩子同年龄的自己的世界,问问当年的自己如何应对和处理类似的问题,相信您一定会得到一个与今天的您不一样的判定结果。然后,带着这个结果再与自己的孩子进行交流,你会发现一切都变得顺利了很多。 多给孩子一点尊重。作为家长,我们大多数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附属品,总是一厢情愿地为孩子设计和安排着他们的一切。殊不知我们一味的包办代替背后缺少了对孩子应有的尊重。所以,把选择权给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把做事权给孩子,让孩子独立去承担。尊重孩子就是信任孩子,尊重孩子才给了孩子属于他们自己的生命的价值。 多给孩子一点耐心。花儿的开放需要静静地等待,同样孩子的成长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所以,作为家长,请您一定耐心的等待孩子慢慢长大。请正确认识我们的孩子,请看到他们今天比昨天的进步,今年比去年的成长。孩子毕竟是孩子,难免会出现贪玩、爱偷懒等等的小问题,难免还会重复昨天的错误。没关系,再耐心一点,也许就在明天他就会突然长大。所以,不管您的孩子是怎样的,不管别人怎么看您的孩子,至少作为父母的您,绝不要放弃对您孩子的培养。因为: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有付出就一定有回报。有时候我们没看到成果,那是时候未到。

图片

对孩子放手而不撒手

图片 作者 | 王殿军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对孩子放手而不撒手 | 精选》 现在的家庭教育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一类是“直升机家长”,恨不得全天候对孩子紧盯不放,事无巨细安排得异常周密,试图完全控制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过程;另一种情况则是完全不管,放任自流,家长基本不关心孩子的成长和表现,有的家长甚至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扔给学校,认为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了。这两类家庭教育方式都不利于孩子成长,都是家长没有定位好自身角色,以致不能正确把握亲子关系的界限。 养育生命、将孩子培养成人,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为重要和艰巨的工作。家长一方面要尊重孩子的独立自主性,给他们充分的成长空间,另一方面也要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和本分,绝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或者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

一、表率、习惯和情绪,是家长不能撒手的责任

身教重于言传,家长要做好孩子的表率和榜样。身为家长,第一个不能撒手的就是对自己的要求,时时鉴察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带来的影响。父母关系、家庭氛围、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为人处世的态度等,都对孩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注重培养孩子的习惯,让家教的影响更长久。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还有一个不能撒手的,就是培养孩子的习惯。俗话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表达、阅读和运动习惯的养成,会对孩子一生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适时给予引导和疏解。有的家长可能觉得,孩子只要吃饱穿暖不生病就能健康长大,实际上并非如此,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也非常重要,对孩子成长有巨大影响。尤其在目前学业压力普遍较大的环境下,学校和家庭要达成共识,充分重视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共同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平衡发展。

二、家长适当放手,孩子才有成长空间

不要包办代替孩子的学业任务。大部分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业,总想尽自己所能为孩子的学业进步提供帮助,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提供帮助一定要有界限、方法要得当。 应尽量让孩子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既不让孩子形成依赖性而失去学习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助于老师掌握孩子的真实学业水平。 不要替孩子决定他的兴趣爱好。在孩子的兴趣或特长培养上,很多家长往往从自我出发,按照自己的喜好或功利化目的设计、决定孩子的兴趣方向,没有考虑孩子的天赋特性和真正兴趣,导致孩子痛苦不堪。 不要过多干预孩子的学校生活。家长应尊重学校教育的专业性和规律性,对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建言但不要过多干预。

图片

放弃多巴胺,追求内啡肽

图片 作者 | 汪正贵 来源 | 教者絮语  《放弃多巴胺,追求内啡肽——家庭教育系列之二》 多数孩子本能地希望得到即时满足,想要一个礼物,想要吃东西……希望马上能够实现。所谓延迟满足,就是能够等待自己需要的东西的到来,而不是想到什么就要什么。 心理学家们做过关于延迟满足的经典试验,用于分析孩子承受延迟满足的能力。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在美味的奶糖面前,任何孩子都将经受考验。 研究人员在十几年以后再考察当年那些孩子现在的表现,研究发现,那些能够为获得更多的软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他们的学习成绩要相对好一些。在后来的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发现有耐心的孩子在事业上的表现也较为出色。也就是说延迟满足能力越强,更容易取得成功。 与上面这个问题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追求多巴胺,还是追求内啡肽? 我们知道,多巴胺和内啡肽是人体分泌的激素,都能让人产生愉悦感,但二者的产生机理是完全不同的。多巴胺跟愉悦和满足感有关,当我们经历新鲜、刺激或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时,比如抽烟、吃甜食、打游戏、刷剧等,大脑中就会分泌多巴胺,来奖励我们,甚至让我们上瘾。内啡肽同样可以让我们产生愉悦感,但是,内啡肽的产生机理比较特别,它需要一定的运动强度和一定的运动时间,才能使它分泌出来。用痛并快乐着来形容内啡肽再适合不过。 简单地说,多巴胺是一种奖励机制,内啡肽则是一种补偿机制。当你运动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会产生内啡呔,体验快感,这是对你坚持运动的补偿。奋斗之后的快乐,自律后的愉悦,很多都是源自内啡肽的作用。 多巴胺有点类似即时满足,追求的是一种及时的快乐,当然这种快乐消失的也比较快,来的快去的也快,所以他是比较短暂的、肤浅的,有时候往往是廉价的及时行乐。内啡肽有点类似延迟满足,是经历忍耐、痛苦之后获得的愉悦和快乐,是付出艰苦的、长期的努力之后,才能得到的一种幸福感,因而这种快乐与幸福感也更深刻、更持久。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鼓励孩子放弃那些廉价的多巴胺带来的短暂而肤浅的快乐,追求那些通过艰苦努力而获得的幸福感、满足感和成就感。所以,自律并不一定让人痛苦,它同样能使人快乐,而且这种因自律而产生的快乐,还伴生着成就感和意志品质的锻炼和培养,所以,这种快乐更加有价值。

图片

家庭是一个系统

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图片 作者 | 万玮 来源 | 爸爸真棒  《平和校长万玮,用6个模型解决99%的家庭教育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四种类型

有人用两个维度来衡量家庭教育。第一个维度是支持,第二个维度是期待。 这样,家庭教育就分为四种类型:低支持低期待,低支持高期待,高支持低期待,高支持高期待。 低支持低期待,我称之为放任不管。我们上一代人,家里兄弟姐妹多,父母忙于生计,顾不上管孩子,孩子在十分宽松的环境下生长,自生自灭。 低支持高期待,我称之为专制威权。《红楼梦》里,贾宝玉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只怕一个人,那就是他父亲贾政。贾政对贾宝玉要求极高,动不动就大喝“孽障”、“畜生”。只要听到父亲召唤,贾宝玉就如同被雷劈了一般,失魂落魄。我们身边有些父亲跟贾政类似,平时工作忙,没时间陪孩子,孩子一旦成绩不好,就大发雷霆。 高支持低期待,我称之为春风化雨。贾府里其他人对贾宝玉就是这样的态度,以贾母为甚。这种类型通常被认为会产生溺爱纵容的后果,但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 高支持高期待,我称之为虎爸虎妈。有一些全职家长,全身心投入孩子的教育,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要求也极高。许多人推崇这种家庭教育模式,认为这将会带来孩子的“幸福成长”,我认为也是要因人而异。

二、孩子是我们的一面镜子

要关注孩子,先关注自己。 2021年寒假之后的全校教工大会,我做过一个主题为“镜与灯”的开学演讲。在演讲中,我提到,有两种人生态度,一种是镜,一种是灯。镜显示真相,灯指示方向。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体,因我们而来,又终将离我们而去。每个孩子都有其自身的命运,如果能遇到不断反思、终身成长的父母,是他们的造化。 对孩子的教育,我们有时很有无力感,你的职业生涯也许很顺利,但不代表你是一个完美的人。孩子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如果我们不是把孩子当做教育的对象,而是看成映射出自身缺点的一面镜子,我们其实应该对孩子充满感恩之心。 我们的同事、下属乃至领导不会直接指出我们的缺点,但是孩子会。如果我们执迷不悟,孩子会用各种方式提醒我们。镜子用来照自己,灯用来温暖他人,照亮他人。 家庭是一个系统。系统的一部分出问题,根源可能在另一个地方。中医就是一种系统思维,因此,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你女儿的问题,根源可能在你和你夫人身上。你也不要抱怨你夫人,你不能改变她,你只能改变自己。系统思维的奇妙之处在于,当你改变系统里的任意一个部分,整个系统都会发生改变。你需要改变提升的,正是你自己。 如果将爸爸、妈妈、孩子看做天体物理学中的“三体”,这将是一个极不稳定的系统,任何系统内外的微小改变都会带来不可预知的结果。坏处是,建立一个有稳定预期的模型很难;好处是,在任何一个局部做出一点小小的改变,也会带来出乎意料的反馈。

—— END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