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概述、病因、症状、就医、治疗及注意事项

1.概述:
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的一种亚型
表现为创伤再体验症状、警觉性增高等
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物理治疗
超过1/3的患者慢性化而终生不愈
2.疾病定义: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中临床症状严重、预后 不良、可能存在脑损害的一类应激障碍,指个体在面临异常强烈的精神应激,如自然灾害、交通事故、亲人 的突然丧失等意外事故后,出现的应激相关障碍。 患者主要表现为创伤再体验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以及回避或麻木症状。
3.流行病学 :
集中营幸存者、自然灾害受灾者、退伍军人是患病率较高的人群,最早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主要在这几类人群中展开。
目前创伤后应激障碍在普通人中终身患病率大约为4%,其中超过 1/3 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因为疾病的慢 性化而终生不愈,超过半数合并物质滥用、焦虑及抑郁性障碍,自杀率大概为正常人的6倍。 与黑人相比,白人更易患病;与男性相比,女性更易患病;与有良好教育程度、生长环境良好、性格开朗的 比,教育程度低、儿童时期环境恶劣、性格内向的人更易患病。
4.疾病类型:
从严重程度来分,DSM-IV将创伤后应激障碍分为急性型、慢性型以及迟发型三种类型。 从疾病亚型来分,DSM-V将创伤后应激障碍分为伴分离症状、伴延迟表达。
5病因:
创伤后应激障碍主要是由于突发性的灾难事件或自然灾害等引起的一种精神障碍。正常人经历过创伤性事件 后,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慢慢恢复正常生活,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往往不能恢复。
基本病因:
创伤性事件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直接病因。如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过后、车祸、至亲死亡等,都是造成创 伤后应激障碍的病因。
6.症状:
创伤后应激障碍主要表现为创伤再体验、警觉性增高以及回避或麻木三联征。 除上述三联征之外,常有其他症状,例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变,分离症状,人际关系的改变,甚至会出现 人格的改变、抑郁、药物滥用等。
典型症状:
创伤再体验是创伤后应激障碍最常见最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不断出现突如其来的回忆或者脑中重现创伤性事件的场景;
睡梦中不停出现与创伤事件相关的噩梦; 面对与创伤事件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导致触景生情,从而产生严重的精神痛苦或者生理应激反应。
相对于成年人来说,儿童更易出现短暂性的重演发作又称为闪回(flashback),即仿佛再次回到当时创伤事 件的场景,可能会伴有错觉、幻觉以及意识分离性障碍。
警觉性增高
基本上每个患者都存在这种症状,是一种自发性状态。常表现为警觉过度、易受惊吓、注意力不集中、易激 惹以及焦虑。躯体状态可表现为心悸、多汗、头痛、全身不适等,一般情况下持续时间较长,治疗困难。
回避或麻木
回避 回避可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回避。有意识回避表现为长期或者持续的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场景或者事情有意识回避表现为尽可能的不去想有关的人或事,避免参加会引起回忆的活动或者到会引起回忆的地方。 无意识回避表现为选择性遗忘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一切,也可表现为使自己一直处于忙碌状态,比如不停 的工作、学习等。
麻木 麻木是指情感麻木,对周围的环境刺激反应迟钝。对以前的爱好失去兴趣,逐渐疏远周围的人,对未来没有 憧憬。表面上给人一种淡然、木讷的样子,实际上自己一直保持警觉。
睡眠障碍
通常入睡困难、容易被吓醒以及噩梦较多。治疗比较困难,即使其他症状经过治疗得以缓解,睡眠困难也难 以得到改善,成为残留症状,使患者不能完全的治愈。
抑郁
抑郁症状是很多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常见的伴随症状,患者难以对事物产生兴趣,疏远、隔离外界,对未来 没有思考和憧憬,记忆力下降、思考困难和难以集中注意力。
7.就医:
由于创伤导致出现一段时间的心情低落、情绪不稳定是很正常的,但如果应激反应一直存在,并且影响到正 常生活,则需要考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可能性,去相关医院就诊。
DSM-IV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有:
经历过创伤性事件,且该事件涉及到死亡或者威胁到生命安全,患者亲身经历或者面临该事件;患者反应 为严重的恐慌和无助;
在经历创伤性事件的时候或之后,患者出现三种以上的症状:缺乏情感的主观感觉,感到麻木、与社会脱节;感觉自己迷迷糊糊,对周围环境意识程度降低;感觉事件不真实;选择性遗忘;人格解体,即对自身的关注度加强,但是感觉到的自我的全部或部分不真实。
对于创伤性事件有持续的重复的体验,如回忆、错觉、幻觉、梦境等或再次面临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场景、人物等感觉痛苦。
对于可以唤起创伤的回忆表现出显著的回避。 焦虑症状和警觉程度增高,比如入睡困难,易激惹等,症状至少持续1个月
以上5种症状导致社会、工作或学习等领域的功能受损,影响其能力。
8.就诊科室
可到精神卫生中心或综合性医院临床心理科、精神科等相关科室就诊。
9.相关检查
现有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筛查工具比较多,包括:SPAN、BPTSD、DRPST、和美国VA/DoDPTSD治疗指 南中的四条目问卷。
10.鉴别诊断
正常心理反应
对于创伤性事件的正常心理反应,一般持续时间比较短暂,社会功能基本没有损害,通过心理危机干预可以 得到有效迅速的缓解,多为一过性的反应。
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紧接就出现症状,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类似,一般至少持续3天,然后逐渐缓解,超过4周则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适应性应激障碍
主要是由于生活环境或者社会地位的长期改变所致,表现为抑郁、害怕及焦虑等,伴有不良适应的行为或者生理功能障碍。
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患病率高、治疗率低且复发率高的精神障碍,它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重者会发生抑郁性木僵,部分患者有明显的焦虑,更有甚者出现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发作时一般表现为情 绪低落、思维迟缓、活动减少等症状。
强迫症
强迫症患者大多能认识到脑海中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是没有必要的,通常没有明显的创伤性事件,多与强迫 人格有关。
惊恐障碍
惊恐障碍可表现为发作性的焦虑、恐惧以及感觉窒息,持续时间约为数分钟,之后有所缓解。鉴别的要点是 有没有强烈的精神创伤史以及惊恐症状与创伤事件是否有关。
11.治疗
目前,由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机制并没有完全明确,因此治疗方法还是以经验性治疗为主,包括有药物 治疗、心理治疗以及物理治疗。 其中,以药物与心理方面的联合治疗为主。在药物治疗方面,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是一线药物, 其他可以选择的药物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和单胺氧化酶抑制(MAOI)苯乙肼。认知行为治疗在对 照研究中很有效,暴露疗法的疗效不一致。
急性期治疗
经颅刺激可以用于急性期的干预治疗。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 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药物治疗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重要干预手段。理想治疗可以消除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核心症状,主要目的是改 善症状,治疗并发症以及帮助患者恢复日常功能,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下药物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
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心理治疗
创伤针对性认知行为治疗
创伤针对性认知行为治疗俗称暴露治疗,是一种短期的结构性心理干预手段,是治疗各种焦虑障碍的有效手段,目标是帮助患者面对使其产生焦虑的客观事物,让其习惯。
重复眼动脱敏疗法
患者随着治疗师的手指移动来回转动眼球,同时集中注意力体验创伤相关性场景、消极心理以及身体感受, 每次持续20~30秒以上,重复多次。
前沿治疗
生物反馈
借助于生物反馈仪,将机体内环境的生理变化加以描述,比如皮肤温度、心率、血压、肌电以及脑电活动,放大并且转换为人们可以看到或者听到的信号,再通过自我调节,来整合心身平衡。生物反馈放松训练一个 疗程为4~8周,每周2次,一次20~30分钟。
经颅刺激疗法
近年来新开展的无痛无创的治疗技术,利用一定的时变磁场在脑中诱发电磁场,产生感应电流,来刺激提高 大脑细胞的兴奋性,影响代谢和电生理活动。
12.预后
创伤后应激障碍具有迁延和反复发作的特点,是临床症状最严重、预后最差的应激相关障碍。
患创伤后应激障碍后,至少有1/3的患者终生不愈,丧失劳动能力。一半以上的患者会伴有物质滥用、抑郁、 各种焦虑相关障碍及其他的精神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自杀率非常高,约为普通人群的6倍。如果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约1/3的患者 恢复良好,约1/3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而仍有约1/3的患者仍会转为慢性病程,终生不愈。
13.日常
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患者为重点观察对象,应随时注意观察其行为及心理的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则需立即就诊。
14.家庭护理
患者出院后应注意休息,饮食方面要多加注意。家属应注重对患者的照顾,开导患者,不要有心理压力和负担。
日常生活管理:
营养:营养均衡,饮食规律。
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提高睡眠质量。保持乐观的态度,避免焦虑
特殊注意事项
注意心情变化,一旦出现自残或自杀倾向,应立即就诊。
15:预防
对于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幸存者,根据情况随时随地的提供一般的心理急救,包括:及时传递消息,给予情 感和物质上的帮助,支持一切有利于他们恢复的举动。
温馨提示:
此知识仅作科普使用,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