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精神分裂症的概述、病因、症状、就医、治疗及注意事项

2022年11月04日 心理保健 精神分裂症的概述、病因、症状、就医、治疗及注意事项已关闭评论 阅读 1,410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一、概述

  • 个人意识、感知觉、情绪、行为方面出现扭曲
  • 该病常常发作在青年或者壮年时期
  • 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社会支持治疗等
  • 大约4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良好

疾病定义:精神分裂症,定义为一种慢性的精神障碍,包括个人的感知觉、情感与行为的异常。患者很难区分出真实和想象,患者反应迟钝、行为退缩或过激,严重者难以进行正常社交。医学上,疾病分类体系定义它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障碍。

该病常常发作在青年或者壮年时期,发作时,身体感觉、思维逻辑、情感体验和行为表现等方面产生障碍, 但是既不昏迷,也不智障。

现阶段研究显示其可能为遗传、大脑结构、妊娠问题以及后天生活的家庭、周围环境因素共同激发,但具体发病机制及病因并未完全明确,因而这种疾病难以治愈,不过,通过适当的治疗手段可以控制病情。

该病病期多漫长,约一半的患者因为精神的残疾状态,给自身、家庭、周围带来不同程度影响。

流行病学

  • 患病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精神分裂症在全世界影响着超过2300万人,精神分裂症的终生患病率在3.8 ‰~8.4 ‰。美国报道的这一数字高达13‰,年发病率报道约为0.22 ‰。

我国研究数据显示,1993年精神分裂症终生患病率在6.55‰,而且15岁以上,城市患病率显著高于农村。

近10年我国区域性精神分裂症的研究数据显示,2014年海南省精神分裂症的终生患病率高达13.7 ‰。

  • 好发人群

90%的精神分裂症起病于15~55岁,男女患病率大致相等,在男性中开始发病的时间会更早一些。男性发病年龄高峰10~25岁,女性发病年龄高峰25~35岁。多项随访研究支持女性患者整体预后好于男性。

在中国农村,我国一项长达14年的追踪研究显示,男性患者的长期状况比女性差很多,各种原因死亡、自杀、无家可归、缺乏社会援助的比例更高。焦虑症患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且不同焦虑症其发病率也有所不同。

疾病类型

  • 单纯型和偏执型

单纯型的人起病慢,退缩、懒散行为突出,早期有点像“神经衰弱”,情感淡漠会特别明显。偏执型的人,常常以妄想为主,幻觉产出的内容荒谬离奇。

  • 儿童型和青春期型

根据发病年龄,分出儿童型和青春期型,其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行为和未来影响深远,因此,精神科医生对儿童、青少年做出这种诊断时,往往非常谨慎。

  • 残留型和未分化型

根据症状出现与否、症状复杂性,分为残留型和未分化型。残留型的患者经历了精神分裂症发作,之后不再发作幻觉、行为障碍,但残余逃避样的情感障碍,或残留部分的认知障碍。未分化型的患者,症状不稳固,妄想症、懒散孤僻、行为障碍同时共存,又称混合型。

二、病因

目前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和影响因素还不是十分明确。研究表明遗传、大脑结构、妊娠问题以及后天环境,共同激发了精神分裂症的发展。

基本病因

  • 大脑结构和神经递质

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大脑结构存在细微的病理变化,以及一些神经功能上面的缺陷。尽管这些变化也可能 见诸于没有疾病的人身上,但精神分裂症明确存在大脑和神经障碍。

作为传令官,神经递质负责为脑细胞鸿雁传书,最容易出问题的神经递质包括多巴胺、5-羟色胺,以及其它一些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之间活动不平衡了,或者身体对神经递质的敏感性变质,容易发作疾病。

  •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危险因素,但是其确切的遗传模式还不清楚。基因并非影响精神分裂症出现的唯一因素,拥有问题基因并不代表一定患上精神分裂症。

比如同卵双胞胎,如果其中一个患上精神分裂症,另外一个1/2的机会会患上精神分裂症。对非同卵双胞胎而言,当其中一个患上精神分裂症,另外一个只有1/7的机会发展为这种疾病。  

  • 妊娠和分娩问题

主要包括:低出生体重,早产,出生时缺氧、窒息,母亲孕期感染,父亲年龄过大等。

患精神分裂症的人在出生前、出生期间,可能曾经经历上述种种,这些因素对大脑发育会产生微妙的影响。

  •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会加重症状,或引发精神分裂症的发生风险。主要包括:

丧亲;

失去工作或家;

离婚、失恋 遭遇身体、性或情感虐待;

药物滥用,或在青少年、青年或成年期间服用精神活性药物。药物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精神分裂症,但药物滥用会增加患病风险。某些药物,特别是大麻、迷幻剂、安非他命等,可能触发易感人群的精神分裂问题,或者让早期发作后恢复的人再次复发。

三、症状

精神分裂症最初的症状信号很难去识别,症状可能发展得很缓慢,而且通常出现在青年、少年时期,早期征兆诸如社交退缩、反应缓慢,或睡眠模式改变等,可能被误认为是青少年的一般问题。

随后进入到明显症状期,在这期间,患者的精神症状特别严重。在症状发作期后,有些人得以缓解再不复发,有些人在经历缓解期后,会反复发作。

典型症状

  • 阳性症状

幻觉

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感觉到并不存在的事物,最常见幻听。这些幻觉对于患者来说非常真实,好像真实发生,而周围其他人感受不到。

错觉

错觉是对一种感觉的错误感受,比如看到一棵树影,会认为是一个人影,而产生诸多与人影相关的错误联想等。

思维混乱 

患者的想法和谈话内容,让周围的人很难捕捉到。患者很难集中注意力,会从一个想法跳至另一个想法,并且思想和言语会因此变得混乱,难以让他人理解。

行为和思想的异常

患者的行为变得混乱,行为与外表对其他人来讲显得不寻常。患者可能行为不当,或极度激动,无缘无故地 大喊大叫,好像完全被别人所控制。或者完全基于一种错误的、不切实际的观念。比如患者可能会认为有人在监视自己,或者认为自己遭受到迫害、骚扰、跟踪等等

  • 阴性症状

最初的阴性症状,通常被认为精神分裂症的前驱期。随着病情进展,前驱期的症状会逐渐恶化,患者变得社交孤僻,越来越不关心自己的外表,自己的生活、家人以及未来。例如:对生活、社交失去兴趣和动力;注意力不集中,缺乏体验快乐的能力;睡眠模式发生变化。

  • 焦虑、抑郁

情绪问题多见于疾病早期和缓解期,可能属于精神分裂症的一部分,或者继发于疾病的影响。这类患者发生自杀行为,或者滥用精神治疗药物的机会增加,应当特别注意。

  • 攻击暴力

患者攻击暴力行为的可能性比较大,尤其当患者为男性、有品行问题、有反社会人格等情况时。当患者既往发生过暴力、攻击性行为,那么再次攻击暴力的概率很大。

  • 自杀

部分患者在病程中企图自杀,而引起他们自杀行为最可能的原因在于抑郁、妄想、幻听、幻视、逃避精神痛楚。

四、就医

如果患者自己怀疑或者家属担心患者可能表现出了精神分裂症状,应当及时就医,由医生做出评估,治疗精神分裂症越早越好。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通常由精神科医生评估后得出,在此之前,医生会排除其他精神健康障碍及药物滥用等其他情况。

就诊科室

最常去心理科或者精神科进行专业评估和诊治。

诊断依据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依据如下:

在一个月的大部分时间里,经历过以下一个或多个症状:阳性症状,如妄想、幻觉、思维混乱、行为异常;或阴性症状,如社交孤僻、情绪淡漠、睡眠改变等。

症状已对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能力造成重大影响。

所有其他可能原因,如药物滥用,症状相似性疾病,均已被排除在外。

相关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精神病病情评估:精神科医生或心理专家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表和举止,询问其思想、情绪、妄想、幻觉,以及使用暴力或自杀的可能性,来检查患者的心理状态。评估还包括讨论家庭和个人历史。

家人或者自己应尽可能地向医生提供思维、情绪、行为改变等方面,完整、准确的信息。尽量把观察到的信息写下来。以下总结了医生比较关注的内容。

逃避社交:患者有无脱离朋友和家人,是否整天呆在房间里,拒绝与家人一起。

表达异常:患者有无表达奇怪的想法,听到、看到其他人没有听见或者看见的事物,冒出被监视、被迫害的念头,有无将新闻中发生的事情与自己牵扯一起。

情绪异常:患者是否在情感上显得冷漠、迟钝,或者他们的情绪反应与环境出现矛盾,在坏事情发生时显得快乐,在好事情发生时却悲伤。

行为变化:患者有无注意力无法集中,是否存在异常的睡眠模式,是否对外表、个人卫生变得不在乎。

上述只为了列举病情观察和记录的方式。患者发病时,会表现出许多精神病的特质,当给医生的症状信息越多,医生诊断和干预的确定性就越大。

医生在做心理评估时,经常使用的工具和量表包括。

诊断标准化工具

多用于临床研究,或者临床常规,包括:

复合性国际诊断问卷;

神经精神临床评定量表;

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等。

症状和疾病严重度评估量表

简明精神病性评定量表;

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

评估抑郁症状特征的卡尔加里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

认知评估量表

MATRICS共识认知成套测验;

剑桥自动化神经认知成套测验;

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

鉴别诊断

  • 分裂型人格障碍

精神分裂症不同于人格分裂或多重人格。

精神分裂症主要症状点在于人的思维过程和情感反应的破裂,精神病学家将“思维障碍”作为精神分裂症的一个标志,出现幻觉、妄想等等。

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脑神经障碍病,可能导致其他精神疾病,如抑郁、焦虑、强迫症,偶尔患者有可能出现人格分裂。

分裂型人格障碍又名分离性身份障碍,患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身份,不同身份反复控制着人的思维、行为。患者无法回忆起不同身份的个人信息,无法按照普通健忘来解释。

  • 抑郁症

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无法区分真实的事物,虚构的幻觉、混乱的想法。精神分裂症不像其他精神疾病那样常见,但它最慢性,也最具致残性。

抑郁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之一,但抑郁并不是精神分裂症的持久或标志性特征。两者在神经生物学水平上也不同。临床抑郁症与其他多种精神疾病有关,如焦虑症、恐慌症、社交恐惧症等,这些疾病多是可以治疗的。

  • 代谢性疾病

低氧血症或电解质紊乱患者,可能出现精神错乱或精神症状;低血糖或高血糖也会引起思维的混乱和情绪的易怒,都可能被当成精神疾病。

部分老年人或者住院患者,发病谵妄,或者逐渐发展成思维混乱,也可能被误认为精神病。但是这些疾病通过实验室检查,都能发现人体组织或器官的异常。

五、治疗:

药物往往是有效治疗的基础,也是精神分裂症治疗的基石。最常见的处方药有抗精神病药,它们通过影响多巴胺来控制症状。药物治疗的目标是以尽可能低的剂量,来有效地管理症状。

心理社会支持治疗,对帮助患者适应工作、提高社交应对、与他人正常沟通有所助力,对减轻症状和健康生活至关重要。

多数情况下,精神分裂症需要全程治疗,即使症状已经消退。

  •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精神科医生开始时,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尝试不同的药物、不同的剂量或组合,观察患者对药物的治疗后反应。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周的观察时间,才能注意到症状的改善。有时需要多次尝试,才能确定哪种药最有效。

医生最常给精神分裂症患者开的药,叫做抗精神病药,如多巴胺和5-羟色胺。这些药物可作用于大脑递质,可缓解诸如妄想、幻觉等症状。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为“典型”或“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常见的有:氯丙嗪、氟哌啶醇、奋乃静、五氟利多。

第一代老药通常价格较低,而且可能会导致催乳素水平升高,男性和女性患者的性欲、情绪、月经周期、乳腺组织都受到影响。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较新的被称为“第二代”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常见的有:阿立哌唑、氯氮平、伊潘立酮、鲁拉西酮、奥氮平、帕利哌酮、喹硫平、利培酮、齐拉西酮、氨磺必利、布南色林。

通常医生首选新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因为它们比第一代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较低。其中,氯氮平不仅可降 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行为,还可治疗对其他疗法产生了抵抗力的患者。

许多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是体重增长,以及难以控制的血糖和胆固醇水平。

  • 其他治疗

无抽搐电痉挛治疗

缓解严重抑郁、自杀、躁狂,或其他精神症状的最快、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医生也使用这种方法减轻精神分裂症的其他症状,如妄想、幻觉、思维混乱。

电击疗法操作时首先使用全身麻醉的和放松肌肉的药物。药物起效之后,医生将电极放在患者头部,在短时间内发送一个精确控制下的电流,这将导致大脑短暂痉挛。患者会在几分钟后“醒来”,并可能发生短时失忆。

实施电击疗法前,医生会与患者、家属讨论所有的治疗方案,以便找到最适合的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

有助于使思维模式正常化。治疗目的不在于“治愈”,而在于帮助患者建立独立工作的能力,管理他们的精神分裂症状,并减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经历的痛苦。

心理社会支持治疗

自我监控 

学习应对压力,识别复发的早期预警。

社会技能培训

提高沟通、社会互动以及独立工作的能力。

家庭治疗 

为患者家庭提供教育与支持。

职业康复和就业支持

大多数患者需要某种形式的日常生活支持。通过社会帮助计划,包括工作、自助团体等,帮助患者提高适应性。

六、预后

大约4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良好,这意味着每100位患者中,大约40人可能结婚、生子、工作。

大约27%的患者则可能精神致残,这部分人通常不能结婚,工作或受教育,并且需要在精神病医院,或在心理健康医生的照顾下,进一步控制恶化。

大约50%的患者,在疾病前5年变化最大,然后会进入疾病平台期。

精神分裂症常常需要警惕复发,即使最初患者对治疗反应良好,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也会经常复发。只有大约 10%~20%的患者不再复发。

治愈性

就精神分裂症结局来看,约三分之一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可得到彻底的缓解,其中部分人不再复发,可认为治愈,部分人可能再次复发,需要治疗。

是否能够治愈,获得更好的预后,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如发病年龄、发病次数、病程长短、患者家庭状态、患者依从性等。

危害性

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时,可能会给他人或自己造成伤害;

有一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法痊愈,或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如病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可能会进展至精神残疾;

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会给家人带来比较大的压力。

综上所述,建议患者或家属一但发现有精神异常的相关表现,切莫讳疾忌医,以免贻误病情,丧失最佳治疗时间。  

后遗症

如病情未能得到良好的控制,患者会遗留部分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使社会功能受到损害。

七、日常注意事项:

尽管很多人不可避免症状复发,但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积极治疗下会达到临床恢复。

坚持全程、积极的药物治疗,以控制住病情,避免疾病对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日常生活管理

  • 服用药物

按处方服药很重要,即使开始感觉好了,也必须持续用药,防止断药、停药导致复发。如果受到正在服用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困扰,应当与医生沟通。

  • 饮食

摄入更多的碳水化合物,会加重症状发作。因此,低碳水化合物、无麸质饮食能帮助改善症状发作。叶酸、维生素C和烟酸缺乏,会加重症状,而均衡的饮食可以保持健康。

  • 睡眠

患者会有严重的睡眠障碍,通过一些助眠方法,腹式呼吸、采用健康作息时间表、轻度运动,逐渐降低压力,提升睡眠质量。

日常病情监测

学会观察、记录疾病迹象,这些迹象可能包括食欲差、焦虑、压力,睡眠障碍等。

学会自我监控不良思维和认知,比如疑心,听到异常声音,难以集中注意力。

也可以要求家人、信任的人,帮助注意自己行为的变化。

最好使用一种持续监测残留症状的方法去认识和早期辨别精神分裂症发作的信号,因为通过提前吃药,可以做到早预防。

特殊注意事项

  • 提前预备方案选择 

如果有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的可能,应当在身体健康的期间,做出说明文件,指明当疾病发作时,你选择的、拒绝的治疗方案都有哪些;指明当病情发作时,自己无法做出正确决定时,可能联系到谁,比如家人、亲戚、密友等。

  • 急救清单

最好将病情复发,可能采取的救治方法、正在服用的药物,紧急联系电话,列出清单,随身携带,有助于医务人员在病情复发时,更快地获取发病信息。

  • 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药物带来体重增高、血糖血脂紊乱等副作用。应当定期体检,记录体重、检查血压,并予以血常规检查,以监测药物副作用,同时监测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风险。

预防

  • 戒烟禁烟

戒烟有益身体健康,也会改善心理健康。如果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并想戒烟,那么在戒烟前应当与医生详细沟通,让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调整用药剂量。

  • 戒酒

酒精会导致抑郁和精神问题,抗精神病药物和酒精也会混合出不良反应,因此,应当停止饮酒。

  • 防止药物相互作用

咨询医生,提前了解抗精神病药物与其他药物,食物,营养补充剂相互作用,有无重要的禁忌。如果计划服用任何非处方药,比如感冒药、止痛药,都需要咨询医生,防止药物干扰治疗。

  • 防止中暑

服药会干扰人体调节体温方式,因此,夏季温度过高,会让患者中暑和精神症状发作,头痛、嗜睡、肌肉僵硬、精神错乱、体温过高等等问题浮现,必须紧急医疗救治。

温馨提示:

此知识仅作科普使用,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