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恐惧症的概述、病因、症状、就医、治疗、预后、注意事项

2022年11月06日 心理保健 恐惧症的概述、病因、症状、就医、治疗、预后、注意事项已关闭评论 阅读 830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一、概述 

  • 异乎寻常的恐惧外界事物或处境
  • 表现为焦虑、紧张不安、回避、恐惧
  • 女性发病比男性多
  • 心理和药物治疗联合使用效果佳

疾病定义 

恐惧症(phobia)又称恐怖症、恐怖性神经症,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处境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

患者发作时常伴有明显的焦虑、自主神经紊乱和回避反应,患者难以自控,症状反复出现,以致影响其正常活动。分为广场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和特定恐惧症三种类型。

疾病类型 

1、广场恐惧症(agoraphobia)

又称场所恐惧症,是一种焦虑恐惧障碍。

恐惧的对象是特定场所或处境,如广场、黑暗闭室、拥挤场所和交通工具等。尽管当时并无危险,但患者仍旧过分担心没有即刻能用的逃生出口、难以逃离或不能得到帮助。

DSM-5将场所恐惧症作为独立疾病列入焦虑障碍,成为后者一个独立亚型。

2、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

又称社交焦虑障碍,是对社交或公开场合强烈恐惧或焦虑,回避社交行为的一类焦虑恐惧障碍。患者常伴有自我评价低、害怕批评等。

3、特定恐惧症(simple phobia)

又称特殊恐怖症、简单恐怖症等。指对特定物体、场景或活动的局限性恐惧。恐惧的对象通常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可能产生的可怕后果,例如不敢接触尖锐物品者害怕会用这种物品伤害他人,恐惧驾驶者担心交通事故等。

流行病学 

不同类型恐惧症的流行病学数据有所不同。

1、广场恐惧症

发病率在不同文化和种族中差异不大,可起病于儿童期,多在20~30岁起病,在青少年晚期和成年早期达到高峰。该病患病率女性:男性约为2:1。

2、社交恐惧症

美国社交恐惧症终生患病率为13.3%,女性较男性常见,平均发病年龄约为15岁。

3、特定恐惧症

该类型恐惧症终身患病率为11.3%,平均发病年龄为15岁,女性患病率是男性两倍多。

二、病因 

恐惧症的病因至今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生物学因素、素质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有关。

基本病因 

1、遗传因素

研究认为恐惧症与遗传有关,广场恐惧症的遗传度报道甚至高达61%。

2、神经生物学

社交恐惧症的神经生物学病因尚未明确,研究认为可能与肾上腺素系统、5-羟色胺系统有关。

3、社会心理因素

未成年时期的负性经历可能会导致社交恐惧症的发生,而症状的持续和泛化导致患者在越来越多的场合产生焦虑恐惧感。

4、性格因素

有胆小、羞怯、依赖、高度内向、强迫等性格特点者,容易发生恐惧症。

三、症状 

恐惧症主要表现为异乎寻常、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处境,患者常常难以控制,并且症状反复出现。

典型症状 

(一)广场恐惧症

  • 焦虑:患者接触公共场所或人群聚集的地方时,情绪烦躁不安,担心晕厥,难以自控,惊恐发作频率较高。
  • 回避:患者会通过回避的方式来减少焦虑的产生,避免去人多的场所。
  • 预期焦虑:患者在到达人多、聚集场所之前便已经焦虑、紧张不安,严重患者甚至出不了门。
  • 其他症状:还可能出现抑郁症状、人格解体和 强迫思维等。

(二)社交恐惧症

患者在社交过程中害羞,表现为异常紧张不安,尴尬,担心自己会在公众面前出丑,担心别人会嘲笑自己,担心别人给予自己不好的评价。

患者恐惧的对象可以是生人、也可以是熟人,甚至是自己的亲属、配偶,较常见的对象是异性、上司等。

(三)特定恐惧症

是指对某一具体的物体或动物的不合理恐惧,如动物、自然环境、接受注射、看见血液、场景和其他刺激因素等。

通常患者只会对一种特定对象感到恐惧,少数会出现同时对多种对象恐惧,引起患者强烈的情绪反应以及生理反应,并通过回避进行缓解。

四、就医

广场恐惧症的诊断标准(DSM-5): 

  1. 对下列5种情况中的2种及以上感到显著的恐惧或焦虑:
  •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汽车、公共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
  • 处于开放的空间如停车场、集市、桥梁等。
  • 处于封闭的空间如商店、剧院、电影院等。
  • 排队或处于人群之中。
  • 独自离家。
  1. 个体恐惧或回避这些情况是因为想到一旦出现惊恐样症状时或其他失去功能或窘迫的症状,如老年人害怕摔倒、害怕大小便失禁,害怕难以逃离或得不到帮助。
  2. 广场恐惧情况几乎总是促发害怕或焦虑。
  3. 个体总是主动回避广场恐惧情况,需要人陪伴或带着强烈的害怕或焦虑去忍受。
  4. 这种害怕或焦虑与广场恐惧情况和社会文化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危险不相称。
  5. 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通常持续至少6个月。
  6. 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7. 即使有其他躯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帕金森氏病等存在,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也是明显过度的。
  8. 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来更好地解释——例如不能仅限于特定恐怖症,情境性的症状:不能只涉及社交焦虑障碍中的社交情况;不仅与强迫症中的强迫思维、躯体变形障碍感受到的躯体外形缺陷或暇疵、创伤后应激障碍中创伤性事件的提示物、或分离焦虑障碍的害怕离别等相关。

注:无论是否存在惊恐发作都可以诊断为广场恐惧症。如果个体的表现符合惊恐障碍和广场恐惧症的诊断标准,则可同时给予两个诊断。

社交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1. 个体由于面对可能被他人审视的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况时而产生显著的害怕或焦虑。例如,社交互动、与陌生人见面对话,吃喝东西被别人观看,以及在他人面前表演、演讲时等。

注:儿童的这种焦虑必须出现在与同伴交往时,而不仅仅是与成人互动时。

  1. 个体害怕自己的言行或呈现的焦虑症状会导致负性的评价,即:被羞辱或尴尬;导致被拒绝或冒犯他人。
  2. 社交情况几乎总是能够促发害怕或焦虑,如儿童的害怕或焦虑也可能表现为哭闹、发脾气、惊呆,依恋他人、畏缩或不敢在社交情况中讲话。
  3. 主动回避社交情况,或是带着强烈的害怕或焦虑去忍受。
  4. 这种害怕或焦虑与社交情况和社会文化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威胁不相称。
  5. 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通常持续至少6个月。

G. 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H.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如滥用的毒品、药物,引起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

1.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来更好地解释,例如惊恐障碍、躯体变形障碍或孤独症谱系障碍。

J. 如果其他躯体疾病存在,如帕金森病、肥胖症、烧伤或外伤造成的畸形,则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是明确与其不相关或是过度的。

特定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A.对干特定的事物或情况,如飞行、高处、动物、接受注射,看见血液,产生显著的害怕或焦虑。

注:儿童的害怕或焦虑也可能表现为哭闹、发脾气、惊呆或依恋他人。

B.恐惧的事物或情况几乎总是能够促发立即的害怕或焦虑。

C,对恐惧的事物或情况主动地回避,或是带着强烈的害怕或焦虑去忍受。

D.这种害怕或焦虑与特定事物或情况所引起的实际危险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不相称。

E.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通常持续至少6个月。

F.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1. 这种障碍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来更好地解释,包括:(如,在广场恐惧症中的)惊恐样症状或其他功能丧失症状;(如,在强迫症中的)与强迫思维相关的事物或情况;(如,在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与创伤事件相关的提示物;(如,在分离焦虑障碍中的)离家或离开依恋者;或(如,在社交恐惧症中的)社交情况等所致的害怕、焦虑和回避。

就诊科室 

可到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病专科医院)、综合性医院的精神科或精神心理科进行就诊。

相关检查 

该病无特殊相关检查,主要是通过一些常规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一些专业量表检查可能对诊断有帮助。

鉴别诊断 

1、广场恐惧症应与以下正常或病理状态进行鉴别: 

  • 正常恐惧:正常人对某些事物或场合,如毒蛇、猛兽、黑暗而静寂的环境等也会产生恐惧。鉴别点在于这种恐惧的发生的合理性、发生的频率和程度、是否伴有自主神经症状、是否明显影响社会交往、是否有回避行为等。一般来说没有回避就不是病态。
  • 广泛性焦虑障碍:两者的核心症状均是焦虑,但恐惧症的焦虑由特定对象引起,而焦虑障碍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常持续存在。
  • 强迫障碍:强迫障碍的恐惧不是来源于外界事物,而是自己内心的思念或观念。同时 强迫症的患者会有反强迫行为。

2、社交恐惧症应与以下正常或病理状态进行鉴别:

  • 正常羞怯:一部分人在人多时也可表现为羞怯与不安,而社交恐惧症的诊断要求有一定的严重性,日常生活受影响。
  • 躯体变形障碍:患者不愿出门与人交往是因为认为自己的体貌变形。
  • 精神分裂症:患者不愿社交是害怕被人议论、迫害,无任何社交动机;而社交恐惧症患者是因恐惧社交而焦虑。

3、特定恐惧症应与以下病理状态进行鉴别: 

  • 强迫障碍:详情见前述。
  • 精神分裂症:恐惧症患者对恐惧的不合理有着深刻认识,且不存在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
  • 其他:如滥用致幻剂、中枢神经系统的肿瘤和脑血管疾病,以上多伴有躯体、感觉和精神异常。

五、治疗 

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对恐惧症的治疗均有效,二者联合使用效果最佳。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下药物进行治疗:

  • 抗焦虑药物:常用药物有阿普唑仑、劳拉西泮。对于场所恐惧症患者疗效迅速,对紧急情况下的强烈惊恐或焦虑很有效。社交恐惧症患者虽也可使用,但不宜长期使用。
  • 抗抑郁药:可用来治疗没有抑郁但常有惊恐发作的场所恐惧障碍,是治疗社交恐惧症的一线药物。
  • 其他:β受体阻滞剂对心理因素导致的震颤有效。

心理治疗 

  • 行为疗法:治疗广场恐惧症的首选方法。先弄清恐惧如何形成,针对患者个性特点、精神刺激因素,采用适当的行为疗法,如系统脱敏疗法、暴露疗法等。
  • 认知行为治疗:有相关临床研究提示,认知行为治疗的短期疗效与药物类似,而长期疗效可能更好。通过改变患者对恐惧的错误认知,降低恐惧反应,减少症状的发生。
  • 支持性心理治疗:此方法可以促进适应性应对。
  • 松弛疗法、正念治疗等也有一定帮助。

六、预后 

广场恐惧症:尽管平时有一些病程较短的病例,但是有调查显示,病程持续1年的广场恐惧症在5年内的变化是很小的。慢性广场恐惧症常可出现短时发作的抑郁症状,病人很可能在这段时间内寻求帮助。

社交恐惧症:该病通常会持续很多年。一项社区调查中确诊的社交恐惧症病人的症状平均持续接近20年。该病患者发生抑郁障碍的风险增加,若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大大影响患者的生活。

特定恐惧症:目前还没有对成年人特定恐惧症预后的系统研究。临床经验提示起源于幼年的特定恐惧症可持续多年,而在成年期出现的特定恐惧预后较好。

日常 

1、家庭护理 

社交恐惧症因病程长,所以需要较长时间康复。不仅需要正规治疗,还需家人和社会的帮助。家人和朋友多多支持和包容患者,给予关怀,经常鼓励患者,有助于患者病情康复。

广场恐惧症和特定恐惧症亦是如此。

2、日常生活管理 

患者平时要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随访;适度进行体育锻炼,放松心情;尽量减少不良因素对心理的刺激。

预防 

恐惧是一种痛苦体验,但并不完全是消极害怕的,反而具有自我防卫的作用。精神的恐惧和紧张便是一种很自然的代偿反应,很多是和儿童的心理发育有关的,因此早期个人心理素质建设可能对于该病的预防有着重要的地位。

广场恐惧症:多锻炼自己的应对能力和身心健康素质,家人和朋友要多多支持。 社交恐惧症:进行青春期前心理教育,对敏感人群早期识别,适度进行社交技能练习。

特定恐惧症:可以具有针对性地预防可能会引发恐惧的不利因素,减少心理刺激。

七、注意事项

以上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文章全文转载于:百度健康医典)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