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密集物体恐惧症的概述、病因、症状、就医、治疗、预后、注意事项

2022年11月06日 心理保健 密集物体恐惧症的概述、病因、症状、就医、治疗、预后、注意事项已关闭评论 阅读 839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一、概述

  • 对成簇的孔洞等密集物体的恐惧或厌恶
  • 可出现恶心、心悸、气短、瘙痒、头皮发麻等
  • 好发于女性,部分患者有家族史
  • 主要采取心理治疗,可酌情使用药物治疗

疾病定义

密集恐惧症(Trypophobia)主要表现为对排列相对较小的密集物体(如成簇的孔、洞等形状或可以让人联想到孔洞的物体)产生恐惧或厌恶,如蜂巢、海绵、莲蓬等。

流行病学

恐惧症以青年及女性居多,针对不同对象的恐惧症发病年龄也各不相同。根据DSM-III-R诊断标准的调查研究发现,特定恐惧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1.3%,平均发病年龄为15岁,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两倍多。

国内深圳市2005年的流调采用ICD-10标准结果显示恐惧症终身患病率为5%,年患病率2.85%。调查表明密集恐惧症平均发病年龄在十几岁,女性比男性常见,通常呈慢性和持续性的病程。

患者最常问的问题

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答:密集恐惧症的发病原因和机制尚不明确,但目前认为环境因素、心理因素以及遗传因素等对本病的发生均有重要影响,主要是因为对于密集物体发出的本能的恐惧心理。

问:一般需要如何治疗?

答:密集恐惧症主要采取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疗法,行为疗法对特定恐惧症的疗效较好。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系统脱敏、暴露疗法,通常辅以渐进式放松训练治疗。

问:日常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么?

答:本病在日常生活中无需要特殊注意的事项,若患者对密集物体的不适反应过于明显,在不影响脱敏等治疗的情况下, 可选择适当回避类似物体或场景。

必要时服用适当的缓解焦虑的药物,以减少过多的恐惧、焦虑症状。

二、病因 

密集恐惧症的发病原因及机制尚不明确,主要是因为对于密集物体发出的本能的恐惧心理,可能与患者自身的自我保护有关。

也有研究发现,可能是患者对高对比度能量图像的恐惧或厌恶,并不是针对孔洞等形状本身。

另外,与密集物体相关的不愉快的个人经历、家族遗传因素、持续的心理压力等均可能引起密集恐惧症。

基本病因

1.进化产生的自我保护机制

人类生存环境中一些有毒有害的动物,如眼镜王蛇、河豚等,其外表往往具有圆洞状花纹或类似图案,与那些引起密集恐惧症患者强烈反应的图案相似,这些强烈的排斥、恐惧反应可能是人类希望保护自己免受危险的一种反应。

一些危险的疾病,如麻疹、天花等可导致皮肤出现圆形或类圆形密集皮疹,对类似物体的恐惧可能是人群长时间形成的为避免生病而产生的意识。

2.图形本身引起的恐惧

成簇的孔洞图形或密集物体场景往往伴有光与暗的混合,这类图案可以产生一种视觉能量,可能引起一些令人不愉快的反应,正常人群看到类似图像时也常有不适感。而有些人群本身对这种图案的能量反应比较敏感,则容易发生密集恐惧症,出现强烈反应。

3.社交恐惧

圆形孔洞容易让人联想到眼睛,成簇出现的孔洞可以给人一种被很多人注视的感觉,对存在一定程度社交焦虑的人来说,更容易引起厌恶、恐惧感,甚至出现生理不适。

4.生物学因素

调查显示,家族一级亲属也存在密集恐惧症情况的患者并不在少数,存在遗传背景者通常更容易发生密集恐惧症。

神经生物学研究显示杏仁核介导的条件恐惧反应回路在特定恐惧的发生中也有着重要作用,视联合皮层、躯体感觉皮层、边缘系统、岛叶、扣带回可能也参与了特定恐惧的产生。

5.创伤性经历  

亲身经历或观察到他人的一些与密集物体或成簇孔洞相关的不愉快的经历,可给患者造成心理创伤,再次暴露于类似刺激因素下时,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恐惧及其他不适。

6.精神动力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外界刺激与特定恐惧症的恐惧产生无明显关系,而内在的焦虑等情绪反映在外界物体上,就可能表现为恐惧症。

7.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恐惧性焦虑是通过恐惧的物体(即条件刺激)和创伤性经历(即非条件刺激)的结合而获得的一种条件反射。患者对于密集物体的不适反应可能是由其本身的不合理信念导致的,如灾难化、情感推理等。

诱发因素 

持续严重的心理压力和障碍: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理压力的堆积,可造成人群心理健康处于脆弱状态,受到密集物体等刺激时,容易出现强烈不适反应。

三、症状 

密集恐惧症患者看到蜂巢、海绵甚至肥皂泡沫等孔洞图案时,会出现强烈的生理和情感反应,如恶心、瘙痒、心悸、出汗等,常伴恐惧、焦虑、排斥感、头皮发麻等。

图案或物体越密集,患者的反应往往越强烈,严重者即使未直接受到图案或密集物体刺激,也会因担心其出现而产生不适反应,恐惧程度常常因人而异。

典型症状

1.生理症状

主要表现为自主神经系统活跃症状,如恶心、头晕、心悸、战栗、气短、出汗、瘙痒、起鸡皮疙瘩、头皮发麻等。严重者可出现晕厥。

2.心理症状

恐惧症患者面对恐惧对象时可出现强烈的恐惧。但研究表明,绝大部分密集恐惧症患者面对密集物体或图案时,情绪不适以厌恶为主,只有小部分患者存在恐惧心理。

大部分密集恐惧症患者可伴不同程度的焦虑、烦躁、紧张,严重焦虑者可出现惊恐发作样表现。

患者极力回避恐惧对象,或带着不适感去忍受,且患者常常明知这种恐惧或厌恶情绪是过分的、不合理或不必要的,仍不能控制情绪。

伴随症状 

研究表明密集恐惧症最常见的伴发疾病有广泛性焦虑和抑郁症。

1.广泛性焦虑

即慢性焦虑症,常缓慢起病,持续时间较长。

  • 核心表现为精神上的过度紧张、担忧,如担心身体等。
  • 躯体症状主要表现为运动不安,呼吸道、胃肠道等不适,可伴胸骨后压痛感、气短、呼吸困难、肌肉紧张等症状。
  •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可表现为心动过速、口干、出汗、便秘或腹泻、恶心等。
  • 其他症状包括头昏、行走不稳、觉醒度增高等。

2.抑郁症

  • 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消极、精力减退等,严重者可伴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发作时可伴有焦虑、强迫症状等。
  • 生理症状主要有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睡眠障碍等。典型睡眠障碍是早醒,且醒后不易再次入睡。

四、就医

症状轻者仅在受到强烈刺激时表现出轻度不适,严重者对密集物体刺激极为敏感,甚至可能影响正常生活,需及时前往专科医院的精神心理科就诊。就诊中医生可能会问到以下问题:

  • 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密集恐惧症症状;
  • 持续了多长时间;
  • 每次发作时主要表现有哪些;
  • 有没有感觉病情逐渐加重;
  • 以前有没有接受过相关治疗。

诊断标准

目前尚无针对密集恐惧症的明确、统一的诊断方法,可根据恐惧症以及特定恐惧症的诊断标准辅助诊断:

  • 对特定事物或情景产生显著恐惧或焦虑,密集恐惧症患者主要是对密集物体或成簇的孔洞形状等表现出不适反应。
  • 恐惧对象几乎能立即促发恐惧或焦虑。
  • 患者通常主动回避恐惧对象,或带着恐惧、焦虑等情绪忍受。
  • 患者的恐惧、焦虑情绪与实际危险程度不相称。
  • 症状持续至少6个月。
  • 患者的恐惧、焦虑或回避可引起个人痛苦,甚至造成社会功能损害。
  • 排除其他精神障碍引起的恐惧、焦虑。  

就诊科室

专业精神病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

相关检查

1.体格检查

出现密集恐惧症的时候,可能会有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面色苍白等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脱离环境后会恢复正常。密集恐惧症患者查体时常无明显阳性体征,主要通过神经专科查体排除其他神经病变。

2.实验室检查

患者可能需要完善血尿便三大常规检查,评估内分泌功能、脑电图、神经系统检查等,从而排除内分泌疾病、神经疾病等躯体病变。

3.影像学检查

X线、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帮助排除器质性病变。

4.TQ量表

国外学者提出了针对密集恐惧症患者的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崩溃、恶心、厌恶、焦虑、恐惧等各种不同反应组成的17个项目,用来评估密集物体图像引起的心理和躯体反应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诊断时医生可向患者展示一些类似的密集物体或孔洞的图像,通过观察、询问患者的反应,评估患者患病可能及病情严重程度。

鉴别诊断

1.正常人的恐惧或厌恶

正常人面对一些密集物体或孔洞图案时,也可能出现排斥或恐惧感,但这种恐惧是合理的,发生的频率、程度都明显轻于密集恐惧症患者。

2.其他类型神经症

1广泛性焦虑 

二者都以焦虑为核心症状。但广泛性焦虑的焦虑情绪持续存在,没有明确对象,且不伴回避行为。而密集恐惧症患者的焦虑有明确的激发因素,呈发作性表现,患者会主动回避刺激因素。

2强迫症

强迫症患者对某些事物或情境的强迫性恐惧主要源于自己内心的思想观念,且有反强迫表现,并非像密集恐惧症那样对外界事物本身的恐惧。

3颞叶癫痫

可表现为阵发性恐惧,但无具体恐惧对象。发作时伴意识障碍,典型脑电图改变及神经系统体征。

五、治疗

恐惧症治疗原则是行长程、个体化的综合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以药物治疗。

急性期治疗

本病病程慢性而持续,一般无急性期,但严重者可出现惊恐发作等急性表现,需及时处理。

苯二氮䓬类药物治疗惊恐发作起效快,可选用劳拉西泮、阿普唑仑等。用药时需注意密切观察患者情绪变化,提供舒适安静的环境,但需避免长期应用苯二氮䓬类药物。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批准应用的药物有盐酸帕罗西汀、丁螺环酮、曲唑酮等。

恐惧症患者应从小剂量开始用药,根据治疗反应及时调整剂量,前期治疗通常持续8~12周,明确治疗有效后,继续维持6~12个月,然后根据患者临床表现逐渐减药。

苯二氮䓬类药物可用以减轻焦虑,但不主张长期使用。

心理治疗

1.行为疗法

心理治疗中的行为疗法,对特定恐惧症疗效良好,通常采用系统脱敏疗法或暴露疗法,并结合渐进式放松训练。

2.系统脱敏

使患者害怕、恐惧的情境“再现”,包括真实再现或者想象再现。治疗师使用相关技术帮助其放松情绪,从最低层次的刺激开始,逐渐增加刺激强度,最后达到消除焦虑的目的。

3.暴露疗法

这是系统脱敏的一种快速形式,也叫冲击疗法,让患者直接暴露在引起恐惧、焦虑的环境中,例如直接给患者展示密集物体或孔洞图案,逐步消除恐惧反应。

由于暴露过程中会诱发比较强烈的恐惧或者焦虑体验,为减少患者对于治疗的抵触情绪,避免因为难以忍受焦虑情绪而退出治疗,医生会在治疗前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解释,在治疗初期教会患者进行降低焦虑水平的放松训练,且暴露应逐级进行。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目前已有通过网络实施的自助式暴露程序,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

4.渐进式放松

这是一种辅助治疗方法,训练患者逐步放松肌肉和呼吸,为其他行为疗法做好准备。

患者需采取舒适体位,用交替收缩和放松的方式训练全身各部位肌肉,同时辅以深呼吸训练,练习时间酌情从几分钟到半小时不等。

(四)认知行为治疗

患者需在引导下先认识到自身与临床症状相关的思维意识的歪曲,然后跟随治疗师指导,纠正不合理的认知信念、发展新的认知和行为方式。

(五)森田疗法

是一种融合了东西方文化中的医学和哲学思想与技术的心理治疗方法,该方法治疗时间相对较长。

森田疗法的基本治疗原则就是“顺其自然”,即接受和服从事物运行的客观法则,要求患者在这一态度的指导下正视消极的体验,接受各种不适症状出现,把心思放在应该去做的事情上,从而排除患者心理的动机冲突,减轻其痛苦。

六、预后 

恐惧症大多病程迁延,特定恐惧症病程最长,但病情也最为稳定。一般来说,特定恐惧症的预后较好,发病晚、症状轻、及时予以重视并就诊治疗者预后相对更好。

密集恐惧症症状多无重大影响,严重到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时,需及时接受治疗,否则预后较差。

并发症

本病症状严重时可引起晕厥、惊恐发作、过度焦虑等表现。

日常

密集恐惧症无特殊的日常护理,但需注意病情的监测。避免接触密集情景,若出现症状注意及时就医。

早期症状较轻时,患者生活多不受影响,不易引起重视。但若病情严重,患者可能因对密集物体的恐惧或厌恶而处于焦虑状态,甚至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受损,需加以重视采取治疗措施。

1.日常生活管理

密集恐惧症患者更需自我调节,保证心理健康,避免因出现的恐惧反应造成更严重的焦虑情绪。

2.日常病情监测

患者发现自己对密集物体的不适反应后,应多注意这种情况的出现频率和反应的剧烈程度,症状严重时及时就诊治疗。

七、注意事项

以上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文章全文转载于:百度健康医典)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