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概述、病因、症状、就医、治疗、预后、注意事项
一、概述
- 偏执型人格障碍典型症状为无端猜疑、偏执
- 可能与遗传、生化、家庭因素相关
- 通过心理治疗促进人格重建,让患者适应社会
- 治疗效果有限,预后欠佳
(一)疾病定义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并具有稳定和适应不良的性质。偏执型人格障碍属于人格障碍的一个类型,这类人表现固执、敏感多疑、过分警觉、心胸狭窄、好嫉妒。
无端的猜疑是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典型特征。这类人常处于戒备和紧张状态,对他人中性或是善意的动作歪曲理解,对他人广泛的不信任和猜疑,常将他人的动机解读为恶意。
(二)流行病学
在美国全国共病调查显示,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2.3%;而美国国家酒精及相关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数 据显示,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4.4%;其他研究调查的结果显示,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0.9%~2.4%。
(三)患者最常问的问题
问:什么是偏执型人格障碍?
答:偏执型人格障碍属于人格障碍的一个类型,这类人表现固执、敏感多疑、过分警觉、心胸狭窄、好嫉妒。无端的猜疑是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典型特征。
这类人常处于戒备和紧张状态,对他人中性或是善意的动作歪曲理解,对他人广泛的不信任和猜疑,例如将他人的动机解读为恶意。
患者自我评价较高,拒绝接受批评,对挫折和失败过于敏感。如受到质疑,则出现争论、诡辩,甚至冲动攻击的行为。
问:偏执型人格障碍的预后?
答:人格障碍是一种相当稳定的思维、情绪和行为的异常状态,即使给予患者治疗,改变也非易事,因此,治疗效果有限,预后欠佳。由于人格障碍一旦形成就很难治疗,因此,预防至关重要。
二、病因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病因至今不明,医学上考虑可能与遗传、生化、家庭因素相关。
(一)基本病因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与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密切相关。寄养子研究发现,有遗传背景的寄养子成年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仍有较高的偏执型人格障碍发生率。
2.生化因素
(1)5-羟色胺(5-HT)
5-HT与患者的攻击和冲动性呈负相关,患者的5-HT异常时,会表现出偏执型人格障碍相关的症状。
(2)多巴胺
多巴胺有警觉激活功能,当多巴胺功能异常时,患者也会表现出偏执型人格障碍相关症状。
(3)家庭因素
- 幼年与母亲分离,可导致患者难以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分离造成的影响,还取决于:分离时儿童的年龄、以往与父母的关系和分离的原因等。
- 家庭成员所表现出来对事物的一贯的苛求、固执或“认真”,让在发展和成长过程中的儿童始终处于标准化和极端化的信念系统包围之中,不能发展“变通”的人格特征,这与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形成有关。
三、症状
以患者对他人广泛的不信任、猜疑和偏执为主要症状,发病通常始于成年早期,并存在于生活的多方面。
(一)典型症状
患者通常具有下列4种以上的症状表现:
- 无端怀疑他人正试图利用、伤害或欺骗自己;
- 对朋友或同伴的忠诚、可靠性,产生无理由的怀疑;
- 很难依赖他人,因为害怕会被他人利用,恶意伤害自己;
- 将他人善意的表达,理解为潜在的恶意或是威胁;
- 容易记仇;
- 感觉自己被攻击,但对方并没有这样的行为,患者很快变得生气,并进行反抗;
- 极易猜疑,毫无根据的怀疑配偶或性伴侣的忠诚。
(二)伴随症状
- 患者因为猜疑,常出现愤怒与不安;
- 回避让他们担心的场景,表现出社会退缩性;
- 常常自负,有控制周围环境的强烈欲望,且容不得他人的批评;
- 遇到严重应激或特殊情况,会出现短暂精神病性症状。
四、就医
当患者表现出对他人广泛的不信任、无端猜疑等情况时应考虑是否存在偏执型人格障碍,需要到医院进行心理咨询。
医生主要会询问患者的主要症状、症状出现时间、症状特点、持续时间、有无其他疾病病史、有无精神病家族史等。
(一)诊断标准
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
A:对他人广泛的不信任和猜疑,例如将他人的动机解读为恶意,发病通常始于成年早期,病情体现于生活的多方面,并具有下列4种以上的症状表现:
- 无端怀疑他人正试图利用、伤害或欺骗自己;
- 对朋友或同伴的忠诚或可靠性,无理由的怀疑;
- 很难依赖他人,因为害怕会被他人恶意伤害;
- 将他人善意的表达,理解为潜在的恶意或是威胁;
- 容易记仇;
- 感到被攻击,而对方并没有这样的行为,并因此很快变得生气并进行反抗;
- 极易猜疑,毫无根据的怀疑配偶或性伴侣的忠诚。
B:患者没有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或抑郁症、带有精神病性症状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也没有其他躯体疾病。
(二)就诊科室
精神科或心理科
(三)相关检查
1.临床访谈法
医生直接向患者提问,或是通过知情者了解患者的有关情况或信息,用于评估当事人的人格特征。此法简单实用,但是个人经验和主观影响作用太大。
2.临床定式测查工具
医生与患者面对面会谈,通过临床会谈技巧,按照定式测查工具,判断患者是否符合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标准。包括:
- 国际人格障碍检查(IPDE);
- DSM-Ⅲ-R人格障碍临床定式检查(SCID-Ⅱ);
- DSM-IV人格障碍晤谈工具(PDI-IV)。
3.自陈式调查表
自陈式调查表能否作为评估人格障碍的可靠指标一直颇有争议,但自陈式调查表是最简便而经济的方法,仍被广泛采用。主要包括人格诊断问卷(PDQ-R)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MMPI)。
(四)鉴别诊断
1.偏执型精神分裂
偏执型精神分裂也多表现出各种妄想,鉴别点在于精神分裂症以原发性妄想多见,幻想内容很荒谬且泛化,妄想无系统、没有逻辑,同时会伴有各种幻觉,病情迁延,社会功能严重衰退。
2.妄想性精神障碍
妄想障碍患者有系统妄想,患者的妄想基于一定的现实基础,妄想不荒谬,而且在疾病过程中,无幻觉或偶有幻觉。社会功能及人格保持相对完整。
3.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
患者一次躁狂发作或者一次抑郁发作后,继以有反相发作,或者混合相发作,或者继以缓解状态,患者同时还伴有与心境相协调或者与心境不相协调的精神病性症状。
五、治疗
偏执型人格障碍治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主要治疗原则是通过心理治疗促进人格重建,让患者逐渐适应社会。
(一)一般治疗
对于所有的人格障碍的患者,医患关系是治疗的基础。医生会从心理上给患者提供持续的管理和支持。
人格障碍患者的人际关系敏感度差异很大,不过患者可以从一个持续而稳定的人际关系中获益。所以,医生会与患者坦率的沟通,会对患者分享的担忧表示关注。
(二)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目前仍未发现对人格障碍有特效的治疗药物。
(三)心理治疗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者一般不会主动求助心理治疗,常常是在和环境及社会发生冲突而感到痛苦或出现情绪睡眠方面的症状时,非常“无奈”地到医院就诊。
1.精神分析治疗
精神分析治疗强调与患者的互动过程,特别是治疗师的反移情被认为是理解患者的关键。因为患者无法像神经症性障碍的患者那样清晰地意识到个体的精神边界,因此,在治疗中,需要高度重视与患者对边界的控制企图。
2.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格障碍患者存在特定认知偏见导致这种障碍的延续,因此应帮助患者竖立正确的认知。
3.其他
此外还有行为治疗、家庭治疗等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治疗形式上也可以实施个别治疗或小组治疗。人格障碍治疗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矫正不良习惯。
六、预后
偏执型人格障碍是一种相当稳定的思维、情绪和行为的异常状态,即使给予患者治疗,改变也非易事,因此,治疗效果有限,预后欠佳。
(一)并发症
偏执型人格障碍会极大地破坏患者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引起工作、生活、学习方面问题,导致被社交孤立,部分患者会出现酗酒或吸毒情况。
(二)日常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预防至关重要,从儿童早期教育开始,家人、学校应当培养其健全的人格,这对人格障碍发生的预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家庭管理
社会功能的缺乏,是人格障碍的一个并发问题,因此,医生、患者家人、周围人员应当给患者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尤其是对儿童和伴有慢性疾病的患者。
2.特殊注意事项
患者因为猜疑会常处于愤怒和紧张不安的状态,因此,可能会出现攻击、辱骂他人,难于维持与他人长期的稳定关系。建议患者选择一个与之有长期稳定医患关系的医生,在开始治疗之前,患者可以与医生协商好门诊随访的时间,确定与医生稳固的联系方式,并确定好与医生沟通的方式、方案(如电子邮件,电话等)。
3.预防
- 对待儿童早期教育,家长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给孩子提供健康、科学的成长支持;
- 关心儿童出现的情绪问题,采取正确的方法及时纠正孩子的行为问题,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七、注意事项
以上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文章全文转载于:百度健康医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