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童癖的概述、病因、症状、就医、治疗及注意事项
一、概述:
- 恋童症指性偏好指向儿童的一类精神疾病
- 恋童症发病率低,多见于男性,女性罕见
- 本病治疗效果较差,常用心理疗法
- 正确的性教育是预防恋童症最重要的社会措施
疾病定义:恋童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当中正式命名为恋童障碍。并将其定义为对青春期的儿童有强烈且反复的性冲动和幻想,且已就这种性冲动采取行动或受其困扰(比如人际关系受阻)的人。
患者一般仅对儿童有强烈的性兴趣,而对成年期的异性缺乏必要的性兴趣或正常的性活动,他们通过猥亵儿童来达到自己的性兴奋或性高潮,如眼观、手摸、手指插入等,但不一定与儿童发生真正的性行为。
受害儿童既可能与患者有血缘关系,也可以是其他非血缘关系的儿童。
患者在猥亵儿童后,通常会对儿童施以威胁,以阻止自己的暴行外泄,从而导致一系列犯罪行为的出现。恋童癖本身不属于性犯罪,但是如果行为人对儿童实施了性侵害行为,法律上为保障儿童身心健康,一般都根据受害儿童的年龄和性别给罪犯不同程度的法纪惩处。
公众注意的受害者多是女孩,而实际上国外罪犯调查显示,大多数受害者是男孩,约达到60% 。
流行病学
尚无可靠数据,据其他国家的研究推断,似乎对与儿童发生性关系感兴趣的情况并不少见,但以儿童作为性行为的唯一对象的状况较罕见。
恋童症者几乎全是男性,女性罕见,可以是同性恋者也可是异性恋者,受害者往往是不太熟悉的儿童。他们很少患有精神疾病。恋童症者在犯罪前通常会准备相当长一段时间,一些恋童症者还可能找机会接近儿童的工作或职业,从而使自己有机会接触到他们托管的儿童。
疾病类型
分类困难,按照是否仅被儿童吸引,分为专一型和非专一型。
二、病因:
性心理障碍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恋童症也不例外。
基本病因
- 生物学因素
生物学因素与社会因素或心理因素相比较而言,生物学因素要复杂的多,包括遗传、免疫、神经递质、激素、脑结构等方面因素,研究发现恋童症的患者颞叶和额叶的损伤或许和冲动抑制功能受损相关。
- 心理社会因素
正常异性恋受挫、夫妻关系不和谐、儿童少年期间遭受性刺激或性兴奋经验的影响、具有某些人格不良的特征等。
三、症状:
患者一般仅对儿童有强烈的性兴趣,而对成年期的异性缺乏必要的性兴趣或正常的性活动,他们通过猥亵儿童来达到自己的性兴奋或性高潮,如眼观、手摸、手指插入等,但不一定与儿童发生真正的性行为,他们多数单身,且大多数伴有勃起障碍。
典型症状
恋童症患者通常选择6岁至青春期前的儿童,有的喜欢更小的孩子。小孩可以是异性或同性,前者称为异性恋童症,后者称为同性恋童症。
孩子可是其远亲或职业所能接触到的儿童,也可能是陌生儿童。恋童症患者至少16岁,比受害儿童至少年长5岁,涉及的女孩多为6-12岁,而大多数涉及同性恋童症的男孩年龄较大。就诊多为中年男性,但起病往往较早。
与幼童发生性行为时,爱抚及手淫往往较完整的性交多见。少数情况下儿童会因强行插入受到伤害。视觉骚扰或普通接触似乎比接触生殖器或发生性交更为常见。
伴随症状
有极少数恋童症患者合并有性施虐症。 恋童症患者缺乏自信和异性交往,多为单身,且大多数伴有勃起功能障碍。
四、就医:
对恋童症者的预后难以评定。在被判入狱的罪犯中重犯率约为1/3,多数罪犯只犯下较轻罪行,少数病情严重者可能发展为暴力性犯罪,因此需要对此类型性犯罪者的危险性做出评估。
若患者描述为自己仅对儿童有强烈的性兴趣,而对成年期的异性缺乏必要的性兴趣或正常的性活动,希望通过猥亵儿童来达到自己的性兴奋或性高潮等心理症状,可初步考虑为恋童症倾向。应及时至医院进行诊断治疗,防止其做出不可预知的违法犯罪的行为。
评估中通常要求不同的人分别对施害者和受害儿童进行评定。
通过晤谈需要重点考虑如下信息:
过去这种特殊行为的时间和频率,注意恋童症者常否认其犯罪行为;
考虑罪犯的主要性偏爱,如果罪犯具有恋童倾向和行为,提示其重犯的危险性较大,老年恋童症者的攻击性可能较小。
晤谈时应确定以下内容:
以往性生活史;
或药物对犯罪是否有影响,若有影响,此人是否会继续使用他们;
是否有后悔或内疚的表现,以及与犯罪活动相关的应激环境,这种环境是否持续存在;
与儿童接近的机会;
有无任何精神疾病的证据或缺乏自控力的人格特点。
在诊断之前,排除器质性病变,检查相关性激素及有无染色体畸形是完全必要的。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比以前的DSM-IV-TR显著扩大了恋童的诊断部分,其指出“恋童障碍的诊断标准同时适用于愿意或不愿意透露自己拥有这种性偏离的人,只要存有客观证据”。
其包括:
在至少6个月的时间内,频繁而强烈地激起性的兴趣,如性幻想、性欲望或性行为,对象为青春期前的儿童(一般年龄在13岁或以下);
个人针对这些欲望采取了行动,或性欲、性幻想引发了显而易见的痛苦或者人际困难;
个人年龄至少16岁,并且比首条中的儿童至少大5岁。
这一疾病还可根据“该人所偏爱的对象的性别”、“只对近亲儿童拥有冲动或行为”、“是否只偏爱儿童”来做细致诊断。
就诊科室
精神科或精神心理科
相关检查
此病为精神疾病,无法通过常规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式来帮助诊断。
鉴别诊断
患者必须至少16岁且比所涉及或侵犯的儿童至少大5岁,才能被诊断为恋童症者。
应注意,偶尔情况下,与儿童发生性接触的可能为智力低下、痴呆或酒精中毒的人,应将恋童症患者与该类人群区分。
另外,应将恋童症与以下几种行为进行区分:
- 指向小女孩的露阴症
恋童症应与指向小女孩的露阴症相鉴别,后者没有企图直接的性接触,而前者具有。
- 非恋童癖的对儿童性犯罪者
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对儿童进行性侵犯的犯罪者,其主要的性兴趣并不是针对儿童,他们多具有正常的“异性爱”史,并且在他们犯罪的同时可能有异性爱关系。
一部分主要被成年女性所吸引的男性也会被儿童所吸引。这类人群多不是恋童症患者,而是贪图享受与儿童发生性关系的快感,可能是儿童的脆弱性及儿童和成人在力量上的差异引起儿童性犯罪者的兴奋。
- 恋青年症
对青春期后且18岁以下的少年的性吸引或性活动,应归类于恋青年症而不是恋童症。
五、治疗:
目前无证据证明恋童是能够治愈的。
目前,大多数的治疗方案都聚焦于帮助恋童者,避免就他们的欲望采取任何行动。尽管一些治疗方法宣称能够治愈恋童,但迄今仍没研究证明其能长期地改变一个人的性偏好。
此病的治疗较为困难,患者自身及其家人往往非常痛苦。但是对症支持治疗对患者缓解病情仍有一定帮助, 其中心理治疗是治疗性心理障碍(包括恋童症)主要的治疗方法。
- 心理疗法
精神分析疗法
由弗洛伊德创立,通过分析心理活动,寻找潜意识中的精神创伤体验,尤其是儿童期等早期生活中的“性创伤”等经历,去挖掘产生异常行为的原因以及其与异常行为间的关系,激发潜意识的能量转换机制,使情绪能量由潜意识转化到意识领域,使患者领悟、认识到其异常行为的渊源,从而得到痊愈和解脱。
通常,可通过心理咨询的形式来进行心理治疗。
- 行为疗法
以行为主义和条件反射学说为理论基础,一般不强调心理和意识上的概念,而以行为本身作为研究处理的中心。
常见有脱敏法、厌恶疗法和性治疗三类:
脱敏法:使患者反复接触自己反感或焦虑的情境刺激,反复体验不愉快的恶劣情绪,达到使原来引起症状的内部动因直接减弱,有关异常情绪状态或行为逐渐缓和消逝;或是使性偏离者反复接触引起异常性冲动或性快感的情境刺激,使其充分满足,直至厌恶并不再伴有强烈情绪反应。脱敏法结合某些身体松弛训练 辅助治疗效果会更好。但在实施时较不便,且可能使病情恶化。
厌恶疗法:目前行为疗法的主体,疗效较理想。让患者暴露于可引起性兴奋或性冲动的情境中,如进行画 像刺激等,一旦发生性兴奋,立即给予强大的身心痛苦的刺激,如低电流刺激、弹皮筋、催吐剂等,使性冲动被彻底抑制,该方法治疗好坏,于患者是否具有强烈的治疗愿望有明显关系,如缺乏求治意愿,病程持续时间过长则疗效较差。
性治疗:在了解病史和向患者介绍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某些训练,使患者掌握几种技术,唤起自然的性反应,建立正常的性生活。目前有效性仍待商榷。
- 经验疗法
又称新心理治疗,其特点为从医生或患者的经验或体验中分析患者的异常心理和行为。经验疗法重视事实,重视人际关系,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强调发挥患者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我的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咨询或一般门诊是此类治疗的主要形式,如医生鼓励患者建立信心的情绪疗法,鼓励患者回忆或想象自己的得意之处,以引起轻松愉快、问心无愧的情感的想象疗法等。这些疗法可以使患者从性心理压抑、矛盾中解脱出来,提高其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性,有时还可故意激恼患者,使患者发泄情绪等。
- 催眠和暗示
通过催眠术或借助药物使患者进入催眠状态,然后用语言启发其回忆发生异常行为的原因,了解其内心深藏的痛苦和恐惧,再予以解释和暗示,可以有助于去除一些顽固性和习惯性的症状。
-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药物治疗常作为辅助疗法,可用:
抗雄激素药物;
SSRIs类抗抑郁药;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或激动剂等。
针对伴随的焦虑、睡眠差等问题,可适当予以抗焦虑药物、促眠药物加以改善,但效果多不理想,且激素疗法不良反应大。
- 中医治疗
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六、预后:
对于恋童症,生物学治疗效果不确定,同时心理治疗难度较高,总体效果不理想,预后差。
并发症
恋童症常合并儿童施虐症、人格障碍等。患者在猥亵儿童后,通常会对儿童施以威胁,以阻止自己的暴行外泄,从而导致一系列犯罪行为的出现。
七、日常注意事项:
由于恋童症等性偏离障碍的发展,常与童年时代的性心理发育不良有关,因此对儿童进行正确的性教育可能是预防恋童症最重要的社会措施。
日常生活管理
正确处理和儿童之间的关系;
减少酒精、精神活性物质等的服用;
警惕精神类药物的服用。
特殊注意事项
患者的家人应对患者进行管理,对患者的危险程度做出及时的专业的评估,避免无法挽回的严重事件的发生。
预防
正确的性教育是预防恋童症最重要的社会措施。
组织开展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卫生和性卫生教育,使孩子对性有科学认识,增强对于恋童症等性偏离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在社会上大力提倡精神文明,进行有关科普教育,使人们科学进行性活动或性行为,提高生活质量,且有利于群众正确对待儿童的性问题,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性心理发展环境。
家长应注意自己的性行为,恰时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正确对待孩子的性心理和性生理发育,避免极端态度。
既不对孩子的性发育进行放纵和诱惑,如让孩子接触色情事物等,也不进行性禁忌和性封闭,使其对性产生恐惧和罪恶感或其他不良印象。
温馨提示:
此知识仅作科普使用,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