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面对别人的攻击,我们该怎么办?

2023年02月04日 健心资料 面对别人的攻击,我们该怎么办?已关闭评论 阅读 458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想学习更多科学实用的知识,请扫一扫“健心学堂”的二维码,免费关注健心学堂,推广还可能获奖哦)

(全民健心网、健心学堂编辑:于梦娇)

过节回来没多久,朋友芋头就找我聊天。

坐下后,她的第一句话就是:

“我不明白,大家为什么总是伤害我,就好像,我不该存在一样。”

表情迷茫又痛苦。

她细心、包容,很照顾他人感受,常让人感到舒服。

这些特质本该是她与人交往的优势。

吊诡的是,她得到的却常常是攻击——

对方不曾报以善意,反而无视、强势和索取。

芋头这样的人,不是个例。

我们身边就有不少,可能我们自己就是。

在“好相处”“好脾气”的标签下,压抑自我的攻击性,一点点失去自己的主权。

然后委屈、抑郁,最后崩溃或爆发,甚至走入自毁或伤人的极端里。

实在令人心疼。

所以,今天我想借着芋头的故事,跟你聊聊:

如何合理、合适地释放我们的“攻击性”,活得更舒服?

我对他们掏心窝他们却狠狠往上扎

随着聊天的逐渐深入,芋头一点点地讲出——

那些因“好相处”被压抑的委屈,和遭遇的“得寸进尺”。

跟同事合作时,因为各自有不同的KPI,没法在不妥协的时候合作。

所以前几次合作时,芋头都先让步,想着对方应该也会适当让步。

却没想到,自己让步后,对方却步步紧逼,要她做出更多的妥协。

因为前几次没强硬起来,她试着再争取时。

同事就要么搪塞糊弄,要么就说“之前都是这样做的,现在就得这样……”

最后,芋头这边的KPI不仅完不成,还被同事甩锅不配合。

因为体贴别人的“难处”,她还常常被领导安排没人愿意干的活。

她觉得很不开心,但又不敢说出来,只能乖乖去做。
还不断地安慰自己,能者多劳嘛。

婚姻里也一样。

刚过去的春节,老公又一次无视曾经说好的“一年回婆家,一年回娘家”的约定。

带她回婆家,留她不停地干活,应对亲戚的试探。

更让她难受的是,公婆体恤儿子辛苦了一年,让儿子这几天都舒服躺平。

却对同样辛苦一年却还在干活的她,诸多挑剔。

类似这样的无视、索取、挑剔,她经历了太多太多。

可每一次想要爆发,都有一股莫名的压力拦住她。

她只能不断地压抑自我,成为一个体贴、好相处的“软柿子”。

然后憋出内伤,觉得活着没有一点意思。

“不是都说什么与人为善吗?为什么我善,周围的人却都是恶的……”

我愤怒、委屈却无法释放

我问芋头:“你感到不舒服了,为什么不说出来?”

她的回答耐人寻味:“说了没用,只会更糟糕。”

这个想法,在她童年时就扎根了:

小时候的她因为身材矮小,常常被欺负,回到家就哭个不停。

可妈妈并没有安慰她,还指责她啥也不会,就知道哭。

而哥哥虽然勇敢,却也会因为“表达”自己被爸妈打。

有一次,爸妈答应了哥哥,只要他进步10名,就给他买游戏机。

但哥哥真的做到后,爸妈却反悔了:“这都是为了激励你,你还真要啊?”

哥哥很生气:“说好的约定,我做到了你们却反悔。你们都是骗子!”

爸爸听到后暴跳如雷,拿起衣架就抽哥哥,边打还边说他任性,不体谅父母。

而她就在一旁小心翼翼地看着,完全不敢出声。
这些经历让她“明白”:

不舒服、不开心、愤怒,是不被允许表达出来的。

所以,现在的她,每一次委屈愤怒,想释放出来时,就会被下意识地压下去。

可正如弗洛伊德所说,这种试图释放攻击的攻击驱力,是人的本能。

如果它无法向外释放,就只能转向攻击自己。

就像芋头一样,在不断地自我压抑中,越发感到生活无望,陷入抑郁。

传统文化向来不鼓励我们有攻击性,而是鼓励做一个“中庸”的好人。

没有棱角,逆来顺受,不会攻击,甚至不会反击。
但这样的好人,内里都是虚弱的。

他们以阉割自我情感、自我需求以及攻击性为代价,成为了所谓的“好人”。 

可这样的人,在现实中,往往更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事实上,很多有所成就的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散发着攻击性。

就比如董明珠,走路带风,说话中气十足,做事果敢,气场强大。

这就是一个人攻击驱力的外显,别人一见她就会尊重敬畏。

当然,说这些,并不是让你过度使用攻击性。

攻击性太强,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这意味着对关系的毁灭。

攻击力过强的人有施虐倾向,这是需要治疗的,因为他很大可能把身边的关系都吓跑。

同样,攻击性过度被压制的人,也会因情感过度压抑,身心都容易生病。

只有攻击性适中的人,才能合理保护自己,又恰当地释放情绪,身心得以舒畅平和。

释放攻击并不危险试试接纳、拥抱它

之前看过一个金马奖颁奖典礼的片段。

颁奖嘉宾黄渤的临场反应很好地展示了如何合理、合适地释放攻击性。

当时作为搭档的郑裕玲,犀利地点评黄渤的衣着:

“你怎么穿个睡衣就来颁奖礼?你看梁朝伟、刘德华……他们都穿得很隆重。”

而黄渤看了眼台下盛装出席的明星们,微笑着调侃:

“对,因为他们是客人嘛。客人到别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当然要穿得隆重一点了。 

你5年没来金马奖,我这5年一直在这里,已经把金马奖当成自己的家了。 

回到家里穿什么呢?当然是穿得舒服一点,对不对?”

话音未落,坐在一旁当主持人的蔡康永,却突发一句:

“黄渤,这是我家,不是你家。”

不难感觉到其中的攻击意味。

而黄渤的回应,不止圆了场,也温和地释放了自己的攻击性:

他先是哈哈大笑,接住蔡康永的话,“是的,对。但其实,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还有一匹马。”(当时蔡康永的服装有个马)

客气完后,亮出自己的“杀招”:“从来只看过人骑马,没看到过马骑人,今儿真是头一回见。”

现场听到的人拍掌叫好,毒舌的当事人哑口无言。

当然,以这样的方式释放攻击性并不简单,背后需要很多经历和沉淀。

但我们能从中学习到:

我们可以发展出能够被社会规范和人文习俗所接受和认可的表达方式。

让自己的攻击性成为自己成长和发展的驱动力,而非绊脚石。

比如,很多成功人士都将自己的攻击驱力转变为促进职业发展和成就的驱动力,这就是一种被社会认可的方式。

再比如,我们在竞技运动中体验竞争、争夺和比拼,也是一种不错的释放自己攻击性的方式。

所以,攻击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的否认,压抑和拒绝;

释放攻击并不危险,危险的是没有给它找到适合的道路。

试着去接纳、拥抱内心的攻击性,并让其成为一种健康的力量。

面对他人的攻击我们该怎么办?

在关系中,我们除了要发展自己的攻击性,还会面临如何应对他人的攻击性。

他们的攻击可能是易感知的“主动攻击”,比如指责、挑剔、辱骂……

我们可以释放自己的攻击性,将这些攻击回怼回去。
还有一种,是不易感知,但就是会让你感觉到不舒服的“隐形攻击”。

比如他很久不回你消息,故意忽视你的要求,经常忘记彼此的约定,总是把事情的责任推给你……

我们要做的,首先是识别出这种行为模式。

这种攻击的背后,可能是他们相对弱势,而在悄悄生闷气。

这时候,我们可以坚定自己的边界和价值,用中立的态度来指出、澄清。

具体可以试试以下做法:

1.表达不满,设置边界

告诉对方,你这样被动、消极的行为让我有些生气,没办法接受。

同时,设置清晰的边界。

比如,在团体合作中,明确每个人的分工,清晰列出每个人的工作量,以及完成情况,避免模糊彼此的边界。

2.看到优点,及时表扬

你没看错,是表扬。

隐形攻击的人,自身会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很多事都会故意忽视,拖延。

很大的原因,是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例如认为老板没有看到自己优秀的表现,伴侣没有看到自己用心的付出……

如果这时,可以发掘他们身上的优点,及时表扬与鼓励,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积极性。

比如,当总是故意拖延的下属,突然有一次效率很高,工作做得不错,你可以及时鼓励,夸奖 ta 这次效率很高,工作做得很棒。

每个人的内在都希望被感受、被支持。

当你划清了边界之后,你还能够去看到、支持对方“好”的部分,你也能有效化解你们之间的攻击张力。

你可能会觉得,第一步就不容易做到。

毕竟指出对方的不好,表达自己的不满会伤害到别人。

这可能是因为,你还没有很好地分离个体化。

当你能与别人分离个体化,就能澄清:你是你,我是我,他是他。

你就会知道,自己的表达,是合理且合适的。

当然,很多时候,过去所经历的一切让我们习得了各自的无意识应对经验。

单纯通过看书或者听课,很难将知识用于个人实践,做到合理、合适地释放自己的攻击,回应他人的攻击。

这时,不妨试试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的目标之一,就是让人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攻击驱力的适应性。

它是客观、理性且中性化的。

它不会单纯地支持你愤怒,也不会直接告诉你“这个谁谁谁,你该去报复他”。

而是带你去深入探索、了解和面对自己的内心:

为什么想攻击?攻击让我联想到了什么?里面是什么样的情绪……

只有了解它,才不会被它所控。

当我们允许、接纳和理解了自己的攻击性,它就会变成积极的生命力。

我们的生命也会因此绽放出力量。

世界和我爱着你。

(文章全文转载于:壹心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