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真正自信的孩子,从来不是“夸”出来的

2023年10月21日 社会心理服务研究 真正自信的孩子,从来不是“夸”出来的已关闭评论 阅读 433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全民健心网编辑:马宁宇)

前几天,偶然看到北大心理学博士李松蔚讲的一个故事。

他有一个9岁的女儿。在送女儿学游泳的时候,他发现女儿非常怕水,怎么学也学不会。

教练越告诉她不要害怕,越适得其反。

他很苦恼:怎么样才能让女儿变得自信,克服对水的恐惧呢?

他回想起一开始,女儿对游泳没有这么恐惧,但在经历过几次呛水,以及教练的纠正后,她才变得越来越害怕。

“如果这时我跟女儿说‘加油,你可以的’或者‘加油,你很棒’,她可能会暂时压抑自己的恐惧;

但很快当她看到别人游得比她好,自己手势又错了,只会更加着急,陷入不断呛水的循环......”

于是,李松蔚并没有鼓励或者夸赞女儿,而是悄悄告诉了她一个秘密:“每个人学游泳都要害怕100次,你现在已经害怕十几次了,再害怕80多次就能学会了。”

结果,她的女儿很快就克服了恐惧、学会了游泳,在水里像小海豚一样自在。

为什么如此神奇?

原因在于,女儿害怕的情绪被接纳后,又得到了重构,当她知道“害怕”是件正常的事情后,反应就不一样了。

为人父母,我们都希望能培养出一个阳光、自信、不畏挫折的孩子。

但是,想培养一个自信的孩子,不能一味靠夸奖或是鼓励。

不妨试试这4种沟通技巧,帮孩子找回自信的路。

图片
图片

共情式沟通有一次在公园,看到一群孩子在踢球,旁边有一对母子在围观。小男孩明显也想跟他们一起踢球,男孩母亲便提出让他上前加入。可是小男孩怎么也不好意思上前,母亲很不耐烦:“男子汉大丈夫,有什么好害羞的!”最后小男孩满脸通红,哇地一声大哭了出来。心理学有一个词是“共情”,即我看到你难在哪儿,你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是什么,我帮你解决问题。一个害羞内向的孩子,你说“孩子你去交往吧”,他很难做得到。父母只有蹲下来,理解他,知道孩子难在哪儿,才能帮他迈出重要的那一步。记得有一次,我儿子在研究一道数学题,整整2个小时都没有做出来,在那里唉声叹气。我听到之后,马上走了过去。

待我了解了情况后,我先是表示理解:

“让妈妈看看你的难题,哎你还别说,这题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确实挺难的。”

然后共情:

“其实妈妈小时候数学特别差,连鸡兔同笼学了半个月才学会,你比我强多了。不着急,咱慢慢来哈。”

儿子听后,自尊心得到了很大安慰,反而主动提出要继续学,一定要攻克这道难题。

其实,共情式沟通的重点就是:理解孩子的困难,帮助他搭建台阶,再帮他做到。

当你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的感受,孩子自然也能感受到你的关心、理解;

亲子关系不仅会更加融洽,孩子也会在信任和理解中大步向前。

图片
图片

赋能式沟通

很多孩子,一旦受到挫折,信心就大打折扣,很容易一蹶不振。

而赋能式沟通的重点,就是帮孩子提高自我效能感,让孩子深信“我能行”,从而催生出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第一,要教孩子正视失败,正确地进行成败归因。

就像李松蔚老师与女儿的对话,既接住了孩子恐惧的情绪,又让她用平常心去看待失败,从而在孩子内心种下“我可以”的种子。

我儿子平常数学一向不错,每次都能在95分以上。

结果有一次,他只得了84分,整个人闷闷不乐。

我就拿着卷子帮他分析:“这次的题明显比之前的要难,而且有很多题型也是你没接触过的,做不出来也正常,不是你能力的问题。”

听完之后,儿子的脸上重新浮现了笑容,恢复了往日的自信。

第二,就是给孩子具体、诚恳的高质量鼓励。

经常鼓励孩子确实会让孩子越来越自信。

但仅靠简单的“我相信你可以的” “你能行”这类鼓励,很难带给孩子“我能行”的信念,还会给孩子徒增压力。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具体的、诚恳的肯定,也称为“高质量鼓励”。

谷爱凌的母亲从来没有要求女儿力争第一,而是告诉女儿只需要挑战自己。

13岁,谷爱凌第一次参加职业公开赛,重重地摔了一跤,沮丧不已。

妈妈却温柔地拍着她的背说道:“你13岁就和那么多成年人比,我为你感到骄傲。”

图片

所以,她能承受艰苦的锻炼和伤痛,一次又一次地站起来,不断取得好成绩。

赋能式沟通会让孩子学会肯定自己,建立稳定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图片

引导式沟通

去年暑假,我带孩子去参加一个户外夏令营。

在那里,我对一个8、9岁的男孩印象特别深刻。

别的孩子还扭扭捏捏抓着大人的手,他已经快速跟小伙伴们打成一片了。

爬山徒步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他比大人们还沉着冷静,快速地分析情况,找到了解决方法;

后来,我观察这个男孩和父母的聊天模式,发现他们很少会要求孩子按照他们的想法走,而多是引导的语气:

“你来试试看这个啊?”

“等会你来策划明天的行程吧?”

其实,想要养出一个自信能干的孩子,父母不妨改掉命令、要求的语气,而是善用引导式沟通。

比如生活中常常问孩子这3个问题:

1. “这件事,你有什么办法呢?”

允许孩子有各种想法,不论想法是幼稚还是成熟,都可以跟孩子一起探讨,不要急着去批判。

2. “你会做出什么选择?”

在爸妈的合理引导后,孩子会了解一定的后果,做出相应的选择,爸妈要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其根据后果判断自己选择的合理性。

3. “你希望我怎么帮你?”

孩子向父母求助时,爸妈表示支持,如果孩子想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爸妈也要认同,这会有利于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尊重孩子,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他才能得到更多自我施展的机会,变得越发独立而自信。

图片
图片

松弛式沟通

看过不少父母,从小就对孩子给予厚望,嘴里常说的是:

“你要出人头地,为我们家争光。”

要么就是“你要加油哦!妈妈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自以为是在鼓励孩子,却把孩子的内心扎得遍体鳞伤。

因为对孩子来说,父母脱口而出的鼓励,其实是在给他们过高的期待,“绑架”着他们不断前行。

松弛感这个词最近特别火,大家可能都听过。

而松弛式沟通,就是用言语给孩子传达爱、信任和接纳,从而让孩子的内心充满安全感,对未来充满希望。

湖南高三生小何有次一模考试成绩不理想,担心自己考不上一本,回家后情绪很低落。

妈妈知道后,并没有像普通家长那样鼓励她:“加油,妈妈相信你一定能考上一本的!”

而是暖心地安慰她:

“考不上一本没关系呀,上个二本也可以,只要你健康快乐就好了。”

图片

听完妈妈的话后,小何鼻子一酸,眼泪流了出来。

她不仅因此释放了心中的焦虑和不安,还决心重振旗鼓,好好准备下一次考试。

其实,比起一味地给孩子鼓励,我们更需要做好孩子爱的加油站。

比如可以这样说:

“没关系啊,谁都有做得不好的时候,别放在心上。”

“亲爱的,你已经很棒了,你这个地方做得就很不错呢!”

如此,用宽容和肯定给孩子注入克服万难的勇气和力量 ,滋养孩子的内心,为他筑起自信的长堤。

图片

儿童心理学家阿黛尔·法伯说:

“永远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孩子可以从父母言语中汲取力量,带着满满的信心和安全感,去面对未来的风雨。

语言是心灵沟通的最佳工具,只要合理运用,影响心弦,就可以奏出心灵协奏曲。

父母懂得好好说话,才能养出自信、阳光、人格健全的孩子。

(全文转载:男孩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