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警惕,反思不是反刍!

2024年07月04日 健心资料, 心质培养 警惕,反思不是反刍!已关闭评论 阅读 323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深入地思考某个问题或某个情绪,这是一种正常且有时候是有益的心理活动。但当这种深思演变为重复、持续的自我批判时,它便成了一种被称为“反刍思维”的现象。

01、反刍思维是什么?

“反刍”,是形容动物反复咀嚼它的食物。反刍思维(反刍式思考)是指经历了难过的事件后,个体对事件、自身情绪状态及其可能产生的原因和后果进行反复、被动的思考。

长期的反刍不仅仅限制了个体的心理幸福感,还可能对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它与抑郁、焦虑、强迫症和其他情绪障碍有关,其庞大的影响力犹如心灵的牢笼,限制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02反刍与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要认识到"反思"与"反刍"的不同。

反思是梳理事件发生的过程,把核心问题找出来并且为此寻求解决方案,其特点为:

聚焦于要达到的目的

有助于防止以后犯同样的错误

可以随时开始和停止

反刍则是来来回回咀嚼那些事件带来的情绪和后果,无法真正的解决问题,其特点则是:

聚焦于不开心的情绪

阻碍目标行为,不断思考自己与目标的差距

 一旦开始便很难停止

反思是站在理性的角度,能为自己带来更有意义的思考以及新的见解。而反刍是处于情绪化状态下所进行的反复消极的无效自我批判。

03如何克服反刍思维?

1、少问“为什么”

不断问自己“为什么?”会让自己关注痛苦事件的成因部分,且事实无法改变,容易导致自我崩溃。应该采用“是什么?”的问法,这样能够让自己更多聚焦于当下的感受和应对方法。多问自己“我的感受是什么?”“我现在可以做的是什么?”。

2、接受既定现实

人们之所以会反刍,往往是因为无法接受现实,但“咀嚼”得越多,感觉就会越糟糕,也越不可能做出积极的应对。这时,就要尝试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选择接受现实。与现实或他人和解,也是与自己和解,这样才能够用理性的思维去看待问题。

3、行动起来

自我挑战脑海中那些不好的念头,认识到:其实很多糟糕的想法只是被自己过度夸大了,事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想不明白的时候不如先动起来,选择一件自己可以立即行动的小事去做,从而跳出反刍的怪圈。

通过主动采取策略做出改变,可以减轻反刍对生活的影响,推动个体走向更健康、更有韧性的心理状态。

(全文转载于:国家公务员心理健康应用研究中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