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家长心课堂㉔|孩子过度依赖网络社交,家长如何应对?

2025年06月13日 健心资料, 心质培养 家长心课堂㉔|孩子过度依赖网络社交,家长如何应对?已关闭评论 阅读 15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面对孩子沉迷网络社交的问题,大多数家长都会感到无措,今天听老师和您聊聊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到底有何影响?孩子为什么会过度依赖社交媒体?家长到底要如何介入和干预才有用?

01【心问题】

老师您好!我是一名初中生的家长。我家孩子成绩一般,老师和我们反映孩子在学校不怎么爱说话,没什么朋友,其实她平时在家也不太喜欢和我们交流。

但她在网上有一群朋友,她很热衷和网友分享她的事情,有时候聊天到了吃饭时间也不愿意出卧室。我们担心孩子会被网络上的坏人欺骗,也发愁她过度依赖虚拟社交,但每次我们试图跟她谈谈关于她网络上交朋友的事情时,她就会表现出很强烈的抵触情绪,说“我们都不了解她”,同样的事情,我们做父母的跟她说一千遍都没有网络上的朋友说一句管用,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引导孩子呢?

02【心分析】

网络社交因为其虚拟性和便捷性赢得了孩子们的广泛使用。在孩子过度依赖网络社交行为背后,往往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现实社交技能的缺乏。

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在繁忙的学业之余有着更强烈的社交需求。如果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缺乏一定的社交技能,难以结交到固定的朋友,那么在网络社交中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能够让他们接触到不同背景的人,这样就能满足其同伴交往的需求。特别是有些不善于言语表达的孩子,在社交场合可能会拘谨不自在,而在网络中借助文字交流,可以让他们克服现实社交的心理障碍,甚至可以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出现,比如胆小的人,在网络社交中他可以把自己刻画成一个勇敢的人;自卑的人,他可以用自信的形象出现;学习不好的人,他可以用学霸的姿态出现。可以说,那个完全不同的自己,其实可能就是他想要成为的人。

2.学习压力的释放需求。

当孩子面临过重的学业压力不知如何释放时,网络社交成为了一个可以帮助他们暂时逃离现实烦恼的“安全区”,在广阔的网络世界中他们能很轻松地找到和自己有相同想法和爱好的人,通过和网友吐槽学习烦恼,或是共同讨论游戏、动漫等兴趣话题,获得情感共鸣和心理支持。许多孩子会刻意将网络社交圈与现实社交圈区隔开来,单纯以兴趣爱好会友。这种自由、宽松的交流环境,恰恰成为他们缓解压力、调节情绪的重要途径。

3.亲子沟通不够顺畅。

在亲子沟通中,如果父母习惯以说教、以批评的方式与孩子沟通,缺少对孩子的倾听和理解,孩子长期感觉没有人能理解自己,自然会转而向网络世界寻求情感依托。相较于现实中的与父母沟通的“不平等”,当他们感受到在网络社交中被“听见”、被“理解”时,他们会对网络社交投入更多精力和情感,甚至对素未谋面的网友产生比家人更深的信任感,但这种依赖也可能形成恶性循环:亲子沟通越不畅,孩子对网络社交依赖越严重;而过度沉迷网络社交,又可能进一步拉大与家人的心理距离。

03【心建议】

1.关注心理需求,建立良好沟通渠道。

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积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家长可以每天抽出一定时间和孩子聊天,或者听孩子诉说学校的事情,在孩子表述时先做到不评判、不打断、不说教,了解孩子依赖网络社交背后的深层需求。家长可以积极分享自己在学生时代的网络社交经历及感受,表现出自己对网络社交的民主及开放式态度,降低孩子的防御心,让孩子也愿意分享网络社交中的趣事或者烦恼。通常亲子关系良好的家庭,孩子很少会沉迷网络社交。

2.丰富课外生活,合理管理学业压力。

只专注于学习的生活是忙碌而单一的,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在学习之余进行运动、绘画、音乐等活动,引导孩子掌握更健康地应对压力的方式。另外,对于学业上遇到困难的孩子,家长还需要帮助孩子合理管理学业压力,引导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并鼓励他们寻求专业的支持。家长要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念,学习不只是应付考试,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这比考试得高分更重要。对学业成绩不够优秀的孩子,家长更是要发现他们的优势,因势利导,让孩子在自己的优势活动中获得自信和成就感,再让这份自信迁移到生活的其他方面。

3.鼓励现实社交,增强社交技能。

家长可以尝试逐步引导孩子在现实生活培养社交能力,陪伴孩子一起参加集体活动,如一起户外拓展、野餐、志愿服务等等,创造更多社交机会。帮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志趣相投的伙伴,鼓励孩子参加基于共同爱好的社团活动等,让孩子获得更丰富的人际交往体验。

4.正确引导网络社交,设定网络社交规则。

在家长可以借此契机教会孩子正确地使用网络,和孩子共同探讨在网络社交中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怎样选择合适的网友、网络中的一些现象等等,在平等地交流、沟通中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网络社交,让他们明白学会辨别是非。同时,与孩子协商制定手机使用计划,明确上网时间和内容规则,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全文转载于:长沙教育)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