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物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湖南省祁东县育贤中学(421600) 周 哲 贺安生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表现为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创新需求、思维的独立性等方面,它是创新心理素质形成的必要前提。创新能力是创新活动中所达到的能力水平,表现为创造性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知识经济日见端倪的今天,更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靠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实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育教学手段。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结合自身实践,针对生物学科的一些特点,对怎样在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一些浅薄的见解。
〖关键词〗 创新心理素质与健康 利用学科优势 培养创新能力
人类的可贵之处在于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创新史。正是人类永不停息的创新活动推动着历史的不断进步。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这是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之路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课堂作为教育活动的主阵地,理当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一提起创新能力,很多人认为创新能力就是指创造、发明新的东西。这是对创新能力的一种片面的认识或者说是误解,实质上创新能力还应包括利用现有知识技能去重现前人已经探索的发现过程。就学生而言,学生的积极学习过程也是创新,学生的创新能力多数是一种学习意义上的创新,如好奇心、求知欲、认识的独立性、自由思考、怀疑态度、探索精神等等。这些东西尽管不是创新品质,但却是创新品质的活水源头。没有它们,或者它们受到过分的压抑,就不会有学生长大成人后的创新能力,就不会有后来创新型人才的成长。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知识内容和教学手段无不蕴含着创新的素材。生物教师要发挥生物学科的优势,并认真挖掘和利用这一优势,努力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营造氛围、培养意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创新思维是学生在最佳心态得以发展时出现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平常和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愉悦、新奇的气氛,为学生形成“最佳心态”创造条件。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培养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做学生的朋友,尊重每一个学生,要为人师表,平等待人,善于与学生沟通。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因为好奇心是创新的开始,兴趣是创新的原动力。因此必须做到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教学方法丰富多彩,教学风格生动活泼。再次,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动眼、动手、动口、动脑中进行探索性学习,围绕教材创设疑境、疑点、悬念、难点,让学生大胆想、大胆讲、大胆做,要鼓励学生对教材提出异议和建议,对实验进行改革和新设计,有计划地培养、训练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学习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有的同学按照课本的要求进行实验,但也有部分同学转换思维、重新改进实验:第一种方法把两只萝卜用小刀各挖一个大小相同的洞,在洞内各分别注入等量的浓蔗糖溶液和蒸馏水,过一段时间后,注入蒸馏水的萝卜,洞内液面降低,萝卜硬挺;注入浓蔗糖溶液的萝卜,洞内液面上升,萝卜软缩。第二种方法也可以在两只萝卜上用打孔器取下两块形状大小相同的萝卜块,分别放入蒸馏水和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放回原处。结果放在蒸馏水中的萝卜块体积胀大,无法放回,而浓蔗糖溶液中的萝卜块则失水变小,放回后出现了空隙。在总结时,我专门让这些同学把实验设计思路、过程介绍给同学们,并展示实验效果。对他们的这些创新精神我及时予以表扬,全班同学深受鼓舞,创新意识空前高涨。
二、质疑问难、探索未知,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朱熹语)。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是创新品质的重要方面。通过鼓励质疑,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因此,中学生物学教学应采取“变式”,让概念和问题在不同的情境 下或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通过综合、重组、联想、想象、猜测等思维过程活化学习材料,在对信息的接收、复制、传递、表达、反馈和删、选、增、减等加工中改变思维方式,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应摒弃过多的标准化训练,因为对固定的标准答案求证多了,发疑就少,思维就会封闭、狭窄,遇见问题就只会在本本上找答案,而不会在大脑中加工出答案;应开展“问题探究式”教学,即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习教材,翻阅参考工具书查找资料,或者通过观察、调查,动手实验等求证结论,解决问题;应鼓励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以新联旧”、“见微知著”、“兼容并包”、“节外生枝”和“真理面前再向前迈半步”,打破思维定势,养成不墨守成规的创新习惯。教师应善抓契机,设疑激趣,扶一扶学困生,帮一帮中等生,促一促尖子生,使各类学生都能习得创新习惯。
在学习“茎的结构”时,课本上说“草本植物茎内的维管束中只有木质部和韧皮部,而没有形成层,所以茎不能加粗。例如,小麦、玉米。”于是有学生问:“玉米植株长大后的茎要比玉米幼苗的茎粗得多,这是为什么?”又如,课本上说“白细胞有防御保护作用。人体发炎时,白细胞增多,能杀灭病菌。”于是有学生问:“白血病也是白细胞增多,为什么又有害呢?”为了求得正确答案,学生查阅资料,共同讨论,教师在一旁加以引导、点拨,最后加以总结,而不是直接简单的告诉答案。这样,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质疑问中锤炼自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铺设一条高速公路。
三、别出心裁、标新立异,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没有大胆的设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创新往往与新奇、稀奇古怪相连。一般来说青少年的思维很少受限制,想象力丰富,思维定势较少,各种奇异的想法层出不穷。这是发明创造的一个很好资源。对此,教师应当善于肯定和引导。在“观察鸡蛋的结构”中,有学生这样做:从中间打开鸡蛋,将卵白和卵黄倒于烧杯中,取有钝端的半个蛋壳,用剪刀从中间向钝端剪去,剪开气室。这样观察气室也很明显。接着又操作:用笔尾轻触卵黄,有一定韧性,卵黄不散开;用力下压后再拔出,卵黄便流了出来,同时能感知卵黄膜的存在。假如循规蹈矩按课本的提示操作,就不会有这些操作和感受了。我对学生别出心裁的做法加以表扬和鼓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因此,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关键。
四、拥有自信、锲而不舍,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源泉
创新能力的培养,最需要学生对自己的创新潜能拥有自信。一个失去自信的人,连一件简单的事情也做不好。“自信心是成功的一半”。拥有自信才能有积极的态度和不懈的精神去探索问题,并且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不成熟的想法。每当学生感到困惑的时候,我就这样鼓励学生:“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个个是创造之人。再尝试一下,你行,你可以。” “远离自卑,拥有自信,成功在向你招手!”扬起学生创新的风帆,鼓励他们找回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实践证明,让学生拥有自信,并持之以恒,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源泉。
中学生创新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水平较为密切,创新意识与学习压力、抑郁、焦虑显著负相关,创新能力与学习压力、抑郁显著负相关,与适应不良显著正相关,竞争心与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总均分显著负相关;心理健康水平高者其创新意识和竞争心较心理健康水平低者高;学习压力对创新意识和竞争心的预测作用较大,学习压力、适应不良和抑郁对创新能力的预测作用较大。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处于一生创造力最佳发展年龄区的前端,可塑性较强,因此大力开发青少年的创新潜能,使其具备更为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竞争心,这应是我国创新教育的努力方向。学习压力对创新心理素质的三个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这就提示我们,如何将学习压力调控到一个较为合适的水平,以便促进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这是创新教育中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另外,本研究还发现创新能力与适应不良因子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适应不良对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这一结果较为有趣和费解。我们推测这可能与创新能力愈高,个体行为方式独特性愈强,导致有时与外界的常规不太适应有关,具体的原因尚有待今后进一步的探索。总而言之,健康心理是创新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心理条件,健康心理的培养和维护有利于促进创新性人才的快速成长。
诚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方法多种多样,在生物学课堂上只有针对学科特点,发挥其优势,并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选准切入点,走自己的路,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l、朱慕菊主编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周美珍、郑鸿霖 《中学生物学教学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生物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生物学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肖汉仕 《学校心理教育研究》等